“新一辈导演拍不好,就该打屁股”,这位烂片之王真有资格这么狂

2019-06-15   福利电影社

几十年前,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风风雨雨过后,如今香港电影低迷不振,成了公认的事实。

梗被玩烂、笑料过时,曾经的“东方好莱坞”日益没落,拙劣低俗的烂片层出不穷。

连那些造就经典的大导演们,也没能保住自己的招牌。

这几年,周星驰拍出了5.7分的《新喜剧之王》,刘伟强拍出了4分的《武林怪兽》,刘镇伟去年的作品《功夫联盟》更是烂掉下巴,最终拿下了3.3分。

当所有人嫌弃香港电影只顾捞钱时,一位争议颇多的香港元老级导演发话了:

“我就要拍大众电影,因为好电影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赚到钱”。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话多是非多的港片大佬,王晶。

香港影坛中敢这样讲话的,也就只有王晶了。

几十年来,他都是香港影坛当仁不让的风云人物,能做编剧、能做导演、能做演员、能做制片人…关于电影,样样精通。

同时,他也是香港最高产的导演,从事电影行业的43年里,王晶参与制作的电影高达160多部,去年,他亲手执导的电影,则突破了100大关。

香港电影起起落落,他的名字却以毁誉参半的方式,始终活跃在影坛之中。

时间倒回七八十年代,那时的王晶,是“鬼才”的代名词。

1976年,他以编剧的身份入行,写出了当时备受好评的爱情剧《心有千千结》和《京华春梦》;

1981年,当所有人都在赞颂《英雄本色》时,王晶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其中的造型和桥段大胆恶搞,一部《精装追女仔》笑翻全城,至今还被称为“港式喜剧经典”;

在喜剧领域初露锋芒后,1989年,王晶迎来了他电影事业的第一个巅峰——他自编自导的《赌神》,以3600万的票房拿下当年的票房冠军,更开启了香港的“赌片时代”。

风流倜傥的赌神形象被刻入华语影坛的经典行列,也让周润发摘得影帝,“发哥”这一响当当的外号,更是被影迷叫到了今天。

然而,在《头条人物》对他的采访中再谈及这一代表作,王晶却没有自豪,反而极其严肃的表示自己“不能永远都拍《赌神》”:

他说,拍出一部卖座的片子,并不是什么值得飘飘然的事。

快餐时代最是无情,今天流行的东西,或许明天就会被淘汰。

如果这辈子就靠《赌神》在圈子里混,估计连西北风都没得喝。

于是,王晶秉承着“与时俱进”的坚定信念,什么火拍什么。

新世纪来临,香港电影盛极而衰、三级片盛行的时候,王晶把自己整成了三级片的招牌。

他懂得怎样勾住观众的眼球,又知道如何不显得那么俗套。

李丽珍、邱淑贞、朱茵、舒淇、张敏…

在那个不景气的年代,王晶竟奇迹般的捧红了一大批女星。

那时,众多导演纷纷没落,只有两位还名气响亮。

一个,是潜心做艺术片的王家卫,另一个,就是专攻商业片的王晶。

搞艺术重要,但吃饭也很重要。

王家卫五年才开一次机,演员和制作方想生存下去,就只能来找王晶。

尽管争议颇多,但没人能否认,是王晶凭借一己之力,养活了当年的大半个香港电影圈。

也是自那时开始,叫他“鬼才”的人越来越少,叫他“烂片之王”的人,越来越多。

的确,这些年来,比起导演,他更像个商人。

大到院线电影,小到网络出品,什么都接,什么都拍,烂则烂矣,但都票房可观,没让投资方赔一分钱。

可是,被观众骂了这么多年“烂片之王”,王晶却丝毫不羞愧,“名导演都被骂过,这是一种艺术上的仇富”。

他甚至在《头条人物》中公开叫板小众文艺片导演:

“躲在阴暗处干嘛呢?出来,公开辩论!”

许多人可能对他不屑一顾,但王晶,确实有底气说出这席话。

因为,他也曾拍过文艺片。

1999年,他自编自导了文艺电影《笨小孩》,为了为这部片子拉到投资,王晶甚至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导演费。

尽管这部电影备受好评,还让叶德娴拿到了当年的金马影后,可是,票房依旧惨淡的要命。

面对媒体采访,他只笑笑说道:“天下文艺片都不卖座的啦!”

值得一提的是,他曾毫不吝啬的先后投资了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得闲炒饭》等文艺片作品。

除此之外,他还匿名资助过许多文艺片项目。

但《笨小孩》后,王晶就再没执导过文艺片,而是挺胸抬头的走在了“烂片之王”的路上。

(电影《笨小孩》经典台词)

难道王晶真的没能力拍出优质文艺片吗?答案是否定的。

只不过,他没心情去拍,更不愿意去拍了。

从小跟着父亲王天林在电影圈子里长大,20岁出头,就学着沟通人脉、拍摄自己的电影。

这个行业的种种残酷法则,没人比他更清楚——

电影市场只有一个,却有千千万万人在其中挣扎,无论新人旧人,都想在风云变幻的电影圈稳住脚跟。

拍片不为盈利的艺术追求值得钦佩,但同时,这无疑也是种可怕的消耗。

因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同时,也是项复杂的商业。

说白了,没钱,就什么都没有。

只有资金不断流动,“雪球”才能越滚越大,电影,才有明天可言。

在王晶眼中,做个认真的商人并不是什么羞愧的事,反倒是那些只管拍片不管赚钱的,和砸后人饭碗的恶劣行为没什么两样。

去年,他推出了自编自导的犯罪题材电影《追龙》,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5.7亿的大丰收,口碑方面也相当不错,豆瓣评分高达7.2分。

近几天,《追龙2》上映,尽管口碑不如第一部,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斩获了2亿票房。

如此看来,其实王晶一直是个“鬼才”。

作为导演,他“鬼”在懂得创作,也精于创作,34岁,他能打造出《赌神》;60多岁,依旧有能力创作出《追龙》。

同时,他“鬼”在把握市场、懂得变化,作为商人,也总能赚的盆满钵满。

逼着自己往前走,早就成了王晶电影生涯的常态。

所以,谈到在这个时代下享受便捷、却依旧专业不过硬的新人导演,他张口就是一通狂怼:

“运镜还运不好的话,就该回去打屁股!”

王晶总是这样——操着一口熟练的“港普”怼天怼地,从不忌讳自己的“商人”身份,好像什么都不怕。

因为他烂得有理,烂得负责。

或许,我们才应该扪心自问:

流量至上的时代潮流下,到底配不配拥有一个“鬼才”?

我们在嘲讽他是“烂片之王”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嘲讽自己罢了。

戳下方《头条人物》正片连接,了解更多关于王晶和香港电影的秘密:

https://www.ixigua.com/i670193627340315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