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百千万聚才工程助力副中心建设 三年内 百名高校干部将赴通州挂职交流

2019-10-28   北京社区报

三年内 百名高校干部将赴通州挂职交流

10月28日,通州区联合北大、人大等在京高校党委共同启动“党建引领,首都高校助力一流副中心建设”百千万聚才工程,为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优秀人才来通州、知通州、爱通州、建通州助力。

据介绍,百千万聚才工程将用三年时间,组织100名高校干部到通州区挂职锻炼、交流工作,组织1000名高校专家学者深入通州开展课题研究,组织10000名在校学生到通州参加社会实践、增长才干,在副中心控规实施、党的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文化交流、科学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和领域为通州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助力一流副中心建设,助推首都高等教育取得新发展。

百千万聚才工程的活动形式主要分三种:

(一)党委结对子

通州区委和在京多所高校党委共同搭建合作平台,指导首都高校党委所属的特色院系党委与通州区各街乡、系统、园区党(工)委结成对子,双方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围绕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干部交流、基层治理、文化活动等方面,广泛开展结对共建项目,全面推动首都高校特色资源、优质服务进街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为副中心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支部“1+1”

相关高校党委所属特色院系的师生党支部和通州区对口党(工)委下属党支部按需结对,开展支部“1+1”结对共建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各系统党(工)委根据自身特点和下属党支部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结对高校特色、院系特点及学科优势,制定详细的支部“1+1”共建方案,统筹安排开展共建活动。

(三)干部手拉手

高校的优秀党员学生干部与通州区结对单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结对,探索建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工作经验和实践优势,帮助在校学生党员强本领、长才干;优秀教师以课题研究、科研项目为基础,发挥专业特长和理论优势,为副中心建设一线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咨询服务;在校学生党员和村(社区)党员在科技推广、政策解读、创业就业等方面广泛开展互助手拉手活动,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百千万聚才工程的活动内容

(一)干部培养“百人计划”

通州区每年提供30-40个处级、科级干部职位,3年内提供100个岗位,组织高校干部和副中心建设一线干部开展挂职锻炼,整合双方优质资源,对高校和副中心干部进行培训。2019年将提供30个左右的副处级岗位引进高校处级干部实岗锻炼,主要涉及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财经金融、市政市容、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

双向挂职。高校可结合地方需求,组织相关科研型、技术型、管理型干部到各乡镇街道以及金融、科技、文化、交通、产业园区等职能部门挂职,拓宽干部视野、丰富干部成长渠道、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组织副中心党政干部到高校相关部门挂职交流,学习借鉴高校的管理机制,为副中心干部开拓思路视野、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实效等方面搭建平台。

干部培训。探索建立通州区与首都高校在干部培训方面的合作机制。高校可以承办通州区有关提高干部法治意识、行政管理能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城乡规划建设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班或研修班,为副中心干部在提升执政能力、知识系统更新、在职学历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通州区可以发挥区委党校的自身优势,为高校党员干部提供高质量的党性教育。

(二)人才交流“千人计划”

用3年时间,组织1000名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博士、硕士研究生等到通州开展调研,进行课题研究、科技服务和咨询论证等,帮助找问题、出思路、想对策,为副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具体由通州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

课题研究。支持和鼓励高校老师和专家学者,围绕副中心党的建设、交通体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文化挖掘保护等课题,进行论文选题、科研立项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将论文“写在城市副中心”。

智力服务。组织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围绕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定位,为重点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专业评估、咨询论证等服务。深入社区、农村,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宣讲政策、推广科技、服务基层、保护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人才宣讲。通州区定期到高校开展“知通州、爱通州、建通州”集中宣讲,重点宣传副中心规划建设情况、人才引进政策等;介绍通州区“彩虹计划”“运河计划”等青年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吸引更多高校优秀人才参与副中心建设。

(三)学生实践“万人计划”

用3年时间,组织10000名优秀大学生到乡镇街道、园区、村社区开展实习和社会实践,吸引优秀年轻人才到基层学习锻炼,通州区各单位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服务保障,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助力高校学子与副中心共成长。具体由通州区委组织部、团区委共同负责实施。

实岗锻炼。通州区各单位结合实际需求,每年拿出一定数量实习岗位,组织优秀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到专业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实践锻炼,提升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加深对通州的认识和感情,为副中心建设储备紧缺人才。

建功基层。组织高校师生志愿者以实践小组(每组不少于5人)的形式,深入通州区600个村(社区),发挥高校师生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宣讲政策、推广科技、服务基层、保护生态,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帮助解决社区、农村治理难题。

创新创业。组织各街乡党(工)委书记到高校进行宣讲,详细介绍本地区的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发展前景等,鼓励高校优秀人才到通州创新创业。通州住建、规划、园林等部门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比武、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为高校优秀人才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科研成果应用场所,推动高校各项科研成果在通州转化落地,以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助推副中心建设。

文化交流。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专业师生力量,广泛深入社区(村)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为党员群众讲党课等活动;组织高校学生开展高校文化集中宣传活动,集中宣传展示高校特有的历史文化、生动文化、先进文化,提升高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高校学生参观大运河森林公园、宋庄文化艺术区等,让高校师生更深入了解通州、了解通州历史文化。

场地共享。通州区向高校提供学生实践基地、党性教育基地以及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在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校史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地向通州区基层党组织、党员以及中小学师生开放共享。

本报记者 郭彦

编辑:王晓霞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热线:182015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