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平生
美育对孩子是相当重要的,
不仅关乎孩子审美能力的养成,
创造力的激发,
也关乎孩子的生活态度与品味。
下边这几部纪录片,
饱含众多领域,
有设计有美术有科学,
也有生物生理知识。
赶快替孩子收藏起来吧,
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提升人文学科知识!
《啊 !设计》
领域:设计、物理学
集数: 200
单集片长: 15分钟
年龄:6岁+
“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似是一句老生常谈的正确废话,
却被《啊!设计》从头贯彻到尾。
这部来自日本的高质量儿童科普纪录片,
以各种脑洞大开的实验开始,
展开亲和有趣味地引导。
虽然是面向儿童,
但视角独特、充满对思维的启发。
纪录片第一个环节叫"观察"。
为什么酱油和可乐瓶身都有一个弧度?
真人示范,摸摸腰身,原来是为了更好握住?
摆出不同的茶壶嘴,在倒茶后,他们会发生什么?
调料瓶上的气孔,
为什么要在液体倒出时按住?
因为,这样就能防止滴落了。
整个过程是没有旁白的,
通过相似事物的类比,
启发孩子发现设计背后的原理。
第二个环节叫"拆解"。
将器具、食物、水果、佐料甚至平面设计,
都用定格动画的效果一一拆解到最小的组成单元,
随后,再次组合起来。
一包薯片有多少片?
一包糖果有多少颗?
袋子展开,把他们一个个排列出来。
先还原最开始的样子,
再一步步解决问题,
锻炼了孩子的推演能力和逻辑思维。
第三个环节是“设计的问答”。
这个环节呈现了一些习以为常设计背后的思路。
一天里,有哪些场景用到了“旋转”的动作?
为什么围绕操场的跑步比赛,起点不是一条直线?
在《啊!设计》中,还请来不同的设计大师来分享设计心得。
“看到一件东西,然后就会联想到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设计在做的事。”
每集15分钟,还会布置一个小作业。
看这部纪录片,
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有趣的小知识和思考的习惯,
更能感受好的设计,靠近美。
而审美能力,是隐性的竞争力。
《奇趣美术馆》
领域:美术、艺术
集数: 30
单集片长: 2分钟
年龄:8岁+
《奇趣美术馆》是一部来自法国的纪录片,
共2季,每季30集。
在这部纪录片里,
一众法国喜剧演员cos世界名画,
赋予了画中人物各式各样的情感性格,
以新鲜有趣的方式科普了相关画作的知识。
孩子看完它,会发现:
美术馆里的名画竟然这么有意思!
比如,这部《美国哥特式》
画上的女人一直在吐槽:
“我真是受够你了,一天天板着个脸。”
旁边的男人说:
“你不是也一样?”
问:
“为什么我们非得是这幅哭丧脸?”
答:
“因为‘我们代表的是1930年的农民”,
那会儿有经济危机,我们生活得很艰难!”
介绍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时,
则尤其出彩。
她自我吐槽:
“自己笑的像个傻子。”
吐槽到最后,还要求工作人员把她放到《最后的晚餐》里面去。
面对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她会偶尔会“开下小差”。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画家维梅尔最伟大的作品,
与达·芬奇《蒙娜丽莎》齐名。
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
也如《蒙娜丽莎》一样,
是一个千古之谜。
在这部纪录片里,
她是一个热衷自拍的少女。
又比如《哈勒昆和皮埃罗》,
画中两位主角“一本正经”地交代了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画派风格特征。
对话是这样的:
“你闻到什么味道了吗?”
“那是我没洗澡的味道。”
“你疯了吗?你为什么不洗澡?”
“这是现在的潮流,因为我是野兽派,闻起来就很野兽。”
“野兽派和气味无关,是作画的流派。”
就在搞笑的对话中,
两个人就把绘画流派的知识点讲出来了。
《枪击玛丽莲·梦露》这一集,
四联画中的四个玛丽莲·梦露进行了一项抢答游戏剧情,
以此呈现出这幅画的背景。
而在《在花园温室里》一画中,
两个主角在搞笑的对话中,
便科普了印象派是什么样子的。
在“哈哈哈”的过程中,
一幅画的时代背景、画家简介,
色彩风格、艺术特征,
画作背后的故事等等,基本上聊了个遍。
更重要的是,
每集只有2分钟,
在轻松中便提高了对美的欣赏能力,
让孩子受益一生。
《工作细胞》
领域:生物、生理
集数: 13
单集片长: 24分钟
年龄:7岁+
这是被央视引进的健康科普动画,
播放量超过两个亿。
它把细胞拟人化,
颠覆了我们对人体细胞的认知。
在这里,每个细胞都是活泼可爱的生命,
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一起建设“人体”这座现代化大都市。
细胞一直在工作,
城市秩序有问题了,
它们都要采取防护措施,
面对城市的喜怒哀乐,
它都不会闲着......
各种各样的细胞,
各种各样的器官组织,
丰富多样的工作方式,
都能在这部片子里看到。
比如,白细胞作为人体对抗病毒的防线,
对外来物非常敏感,
养成了沿着血管内外游走的技能。
碰到病菌不直接吸住,
进一步把它吞进体内,
哪里出现危机哪里就有它们冲锋在前的身影。
身体出现的任何外部入侵的细菌、病毒异物,
都是它们首要清理的目标。
一群小萌物围着被垒得高高的钙离子,
踮着脚尖往上蹦,
怎么够也够不着。
红细胞和白细胞经过他们,也会向它们打招呼。
当血管发生损伤时,
血小板就派上用场了。
因为,
她们可以用血纤蛋白和凝血因子出来堵住伤口。
在我们看来只是小小的磕碰,
对于身体来说可是不小的灾难啊。
科普性和趣味性完美结合,
生物知识丰富,
看完很多人都说:
如果当年这么学生物,我一定考满分!
为枯燥的知识创造了这么有趣的一个故事,
毫无疑问,
孩子们一定会因为这部动画爱上生物学的。
《36个字》
领域:识字文化
片长: 11分钟
年龄:3岁+
教孩子识字,
怎么能错过这部30多年前的动画片呢?
在《36个字》里,
父亲将36个汉字用若干象形文字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教自家孩子识字。
这部动画片获得1986年南斯拉夫第七届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片奖。
赢得众网友的一致好评。
之所以能够成为口碑之作,
是因为它足够精彩。
很多树木连成一片,
就是“森”
孩子一下就明白了“木”、“林”、“森”的来源。
什么是红日和和远山呢?
是这样的:
大象有“一只长鼻子、四条腿”,
所以,最初的他,
是长这样的。
“马”上面是戴着草帽的人儿是“夫”。
夫骑着马途经“竹”林,
路过农“田”,又越过森林。
风浪太大,小船被打翻了,
爸爸赶紧画块“石”头,救下了夫。
被救起的夫冻得瑟瑟发抖,
生“火”来取取暖就不怕冷啦。
诸如此来的图画表现还有很多,
极其精美巧妙。
中国古代早期一些象形文字的写法,
文字在纸上复活了。
孩子看完后,一定会更了解汉字的魅力:
字可以是一种符号,
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写在最后:
我们总在说要给孩子好的教育,
其实好的教育,
更应该是全面的、饱含审美、富有思辨思维的。
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先从养成开阔而丰富的思维开始。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