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擘画了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会议强调要处理好各项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突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新一轮改革,必须有效克服当前国内外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下行趋势明显的障碍,增强中国经济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一轮开放,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打开国内统一大市场,盘活国内存量资源,实现必要的内外部资源竞争性使用、共享式发展,重塑中国经济开放新形象。
改革增强经济韧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通过深化结构性改革来提升中国市场经济的韧性,要求加强财政、金融和贸易政策的协调,以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胀和稳定汇率。要把握的关键点在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包括完善要素市场和建设统一大市场;推进新一轮的财税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开发国债和地方债有机合理配置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重视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支持力度;全面调整金融制度建设方向,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挂钩,保持合理的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态势;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特别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并及时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需求潜力,应对内外部复杂经济环境,增强中国经济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放盘活存量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外打开中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来华参与中国经济建设,这是盘活中国存量资源的有效举措。主要包括:更好地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快形成投融资的良性循环,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定期调度项目进展,调动民间和外资投资积极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和城市更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大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城市老旧资产资源包括房地产的力度,探索多种市场化方式等来优化整合存量资产;重点盘活规模较大、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统筹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的项目资产;有序盘活长期闲置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资产,如老旧厂房、文化体育场馆和闲置土地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包括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产权转让、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外资或相关战略投资方等。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资产质量和规模效益,还能增强项目的运营管理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建立协调机制,摸清底数,全面掌握存量资源的历史、形态、权属、问题和盘活进展,防范开放过程的系统性风险。同时,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盘活工作,支持国有企业将盘活存量资产作为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同时支持外资、民营企业参与中国存量资产的盘活。通过以上举措实现必要的内外部资源竞争性使用、共享式发展,重塑中国经济开放新形象。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f2c82d4c0e6776346a2af5aad423b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