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铭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乡狮子湾。14岁那年,他进入了白花小学。两年后,他被成都公校(初中)录取。在中学时期,五四运动爆发。这个时候的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和杂志,并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面对帝国主义加剧中国分裂,军阀斗争多年,人民遭受苦难的事实,卢德明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决心学习军事,用武力推翻列强和军阀,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受难的中国民众。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成立,旨在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期间培养初级军官人才。自1925年以来,国民党在潮州、南宁、武汉和长沙设立了分支机构。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并将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4年初,决定参加革命的卢德明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他说服了父亲,并请同与孙中山有密切联系的李筱亭写了一封推荐信。带着推荐信的他经过几个月的漫长奔波,来到了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但是当他到达时,军校的第二阶段招生已经过去,学生们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军事学院学习生活。卢德明要求参加补考,但学校拒绝了。
几经周折,卢德铭找到了孙中山。孙中山读了李筱亭的推荐信,沉思了一会儿说:“好吧,我来面试你!”因此他在纸上写下了这个问题:“当今国家革命的首要任务”。卢德铭看到了了这个话题,琢磨了一下,抬起笔,将他平时的想法变成了热情洋溢的文字。
孙中山读了卢德铭的即兴文章非常满意。觉得文章不仅写得好,而且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字间充满了对革命的热情,体现出致力于革命的决心。孙中山立即写了一封推荐信给黄埔军校,并对卢德铭说:“希望你言行一致,为革命服务!”卢德铭如愿以偿,被分配到黄埔军校二期辎重兵队。
卢德铭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刻苦,努力让自己在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孙中山访视察军校时,蒋介石特别介绍了卢德铭的杰出表现:“革命需要这些有前途的年轻人,革命需要大量有前途的年轻人。”
孙中山满意地说:“今后,学校里的所有学生都应该以卢德铭为榜样”。孙中山对卢德铭的赞美,在黄埔军校被传为美谈。这个时候中共也注意到了卢德铭的出色表现,并很快将他发展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25年2月,卢德铭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他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多次巧妙潜入敌人营地,勘探敌情,为赢得东征最终的战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25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卢德铭留在学校,并成为政治部组织科的成员。1925年11月,被调任叶挺的独立团做连长。1926年5月,独立团担任北伐军的先锋队。卢德铭跟着队伍从肇庆前往湖南。6月初,他率领部坚守安仁县以北的渌田镇,击败了敌人的对此进攻。最后又主动发动反击,全歼敌军,这为主力部队占领攸县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了叶挺的称赞。
在随后的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多场战役中,卢德铭指挥得力,取得了多次的胜利,被晋升为一营营长。攻下武昌后,独立团改编为第七十三军团,卢德铭为军团参谋长。
1927年6月,在武昌,国民革命军成立了一支警卫团。卢德明任团长。这时,湖南在马日事变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血腥屠杀。为了保卫革命力量,上层党组织相继将湖南的一些领导干部调往武汉。卢德铭将这些领导干部安排在警卫团,不仅保卫了革命力量,而且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
1927年8月2日,卢德铭奉命率部前往江西。他没有赶上南昌起义,于是转移到了江西省修水市,与平江和浏阳的农军会合。9月,他率部参加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湖南江西边境的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起义受挫后,在9月19日举行的文家市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进攻湖南省会长沙,将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的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卢德明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想法,他也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起义部队有在长沙全军覆没的可能。该意见在统一会议思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激烈的辩论,会议终于通过了毛泽东的提议,并决定将军队沿罗霄山脉向南移动。
1927年9月25日拂晓,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部队从芦溪营地出发,跨过袁河(在江西省萍乡)行进到大安里。这时候,江西军阀朱培德的第21军团三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从萍乡出发追击。当起义军向距芦溪15公里的山口岩行进时,我军第3后卫军被敌人伏击。部队仓皇战斗,损失惨重。在这个关键时刻,卢德铭站了出来,他率领部队占领制高点,用猛烈的火力封锁敌人夹击,同时让第3后卫军迅速靠拢先锋部队。
9时左右,当部队安全进入山区后,卢德明和负责掩护的战士穿过一个空地,与部队会合。这时,敌军第21团3营抓住了机会占领一个山头并向我撤离部队猛烈射击。因为卢德铭骑着一匹白马,成为了敌人射击的主要目标。在激烈的战斗中,卢德铭胸部中枪,不幸牺牲,牺牲时年仅22岁。
敌人撤退后,当地人埋葬了卢德明和40多名丧生的同志。当毛泽东听到卢德明牺牲的消息时,他痛心地喊道:“还我卢德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第21军第3营营长江保定脱下军长,试图掩盖双手沾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罪行。他隐瞒了自己的罪行,在江西丰城做了一名屠夫。1951年7月,萍乡公安机关接到丰城一位群众的揭发信,并派人到丰城逮捕了江保定,带他回萍乡正法,以慰问卢德明等烈士德在天之灵。
卢德铭在南征北战的时候经常给家人写信。这些信件不仅表现了革命者的一贯信念,而且表明了游子对其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在给未婚妻瑞勤的一封信中,他说:“如果瑞勤真的想等我,我对你有几个要求:第一,看书;第二,革命;第三,不要纠缠你的脚...”
1925年2月,卢德铭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之后,在信中写道:“广东军阀陈炯明叛逃了。我们组织了一支学生军来与他作战……现在陈炯明被驱赶到东江...我们击败了敌人。我内心很高兴。”这显示了年轻的卢德明对革命的热情和对胜利的喜悦。
在革命的过程中,卢德铭经历过太多战争的残酷,这使他变得更加坚强。1926年汀泗桥战役结束后,卢德铭在信中写道:“这场战斗歼灭了许多敌人,但我们也遭受了很多伤亡。我们的营长曹渊同志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他身受重伤时,我去搀扶他,他对我说,德铭同志,我不能与你并肩作战了,请不要怪我,为了革命的胜利,你要带着同志们冲啊。”
在革命的过程中,卢德明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从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1926年10月占领武昌后,卢德铭在给家人的信中感慨道:“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取决于群众的支持。自从我们在广州出发以来,老百姓一直在给我们做向导,他们主动为我们运送子弹和其他物资。”
在给家人的信中,他说:“我不是不想念家人。事实上,我也想念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侄子。在我的梦中,我曾经说梦话,叫着权一(卢德铭的大侄子)和少南(卢德铭的小侄子),当我醒来时,同志们笑我说:“参谋长还在想家呢!”
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为了避免牵连家人,卢德铭在信中写道:“现在由于当前形势的变化,为了不牵连家人,我暂时不会寄信,我暂时也没有钱寄回家,如果家里没有钱,将杨家煸的十几石租卖了”。
卢德铭的革命事迹激发了几代人。为纪念卢德明,四川省自贡市人民政府在他牺牲的地方修建了“卢德明烈士陵园”,成为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009年9月14日,卢德铭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杰出贡献的100位英勇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