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高端”,如今已被滥用的手机卖点

2023-12-19   三易生活

原标题:那些曾经“高端”,如今已被滥用的手机卖点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行业的相关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有一些曾经看起来很“高端”、甚至是旗舰机专属的卖点与设计,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迭代被“下放”到中端、甚至中低端机型上。

平心而论,通常这种“技术下放”都不是坏事,因为它确实可以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买到曾经的“高端体验”。

但有的时候,有些老旧的“旗舰配置”原本可能就未必好用,属于是被旗舰机用户鄙夷、摒弃的不成熟技术,所以当其被“下放”后,自然也就不一定能给中端产品带来多少实际的进步。还有的时候,虽然这些配置或技术本身未必有问题,但由于同期的高端产品进步太快,以至于“老技术”的成本已经被压得很低、体验上也同比落后太多,所以实际上它们也会变得相当没诚意。

特别是此时如果有的厂商还利用信息差,继续将其渲染为“前旗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中低端机型的目标消费者,那确实就不太厚道了。

今天我们三易生活要给大家盘点的,就是那么一些曾经主要被用于高端机、但如今早已被“下放”,且用户体验可能不是那么理想的配置和卖点。

曲面屏:非旗舰用上曲面屏,其实有点不太厚道

多年前,当三星在Galaxy Round、Galaxy Note Edge上展示业界最早的曲面屏屏幕时,它毫无疑问是被视作一种“黑科技”,而且曲面屏客观上确实也在各方面推动了智能手机相关技术的发展。

首先,早期曲面屏在视觉上让手机的边框看起来更窄、更“全面”,这促使厂商和消费者都开始重视手机的显示效果。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手机上色彩最好、技术最新的屏幕,都只会优先提供给曲面屏机型,同时这也反过来促进了手机高端OLED面板的技术进步。

其次,曲面屏确实解决了早期旗舰机型的内部堆叠问题,客观上促进了大底、多摄设计的发展。比如雷军就曾在小米CC9 Pro的发布会上坦言,如果不是因为供应链恰好推出了新的曲面屏方案,这款机型的厚度问题当时原本已经陷入了瓶颈。

但曲面屏之所以会被现在的部分消费者嫌弃,也是因为它有两个难以解决的短板。一是其结构注定会比直幕更不耐摔,而且碎裂后的维修成本更高。其二则是曲面屏的边缘注定比直屏更容易误触,特别是在如今高画质、高粘性手游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打游戏容易误触的曲面屏,自然便被部分消费者“避之不及”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将曲面屏“下放”到中端机、甚至千元机上,会是一个好主意吗?

但必须要承认,这类产品的确可以迎合部分消费者对于审美、特别是对于“面子”的需求。但除此之外,非旗舰机上的曲面屏,实在是一项弊大于利的设计。

首先自然还是成本方面的问题,在显示效果相同的基础上,曲面屏理所当然会更贵一些。这也就意味着,它要么会挤占中低端机型本就不那么富裕的硬件成本,从而使得这些产品很难再用上更好的平台或影像配置。

对于真正的旗舰机来说,曲面屏不只是“曲”、色彩指标往往也更好

其次,同样还是因为成本的制约,很容易导致这类机型的曲面屏变得“为曲而曲”。也就是说,它们虽然造型看着华丽,但在亮度、色彩等真正的关键性指标上,却很可能并不出色、反而在实际观感上不那么好。

最后,曲面屏的维修成本当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特别是对于中低端机型的潜在消费者来说,如果本身就只花了不多的预算去购买,结果碎一次屏就要花上千八百去修,多少就有点“坑人”的意味了。

1亿像素:本就不算先进,现在还更加退步了

早在2019年11月初,小米CC9 Pro成为了业内首款配备1亿像素主摄CMOS的机型。几个月后,随着小米10 Pro、三星Galaxy S20 Ultra的亮相,1亿像素也算是正式地成为了彼时顶级影像机型的新选择。

然而,1亿像素在智能手机上真的好用吗?老实说,直到现在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从当时我们三易生活的测试体验来说,那些1亿像素的旗舰机型普遍在光线充足时的白平衡表现、近距离对焦效果等方面,相比以往确实存在着一些退步。

正因如此,从2020年初开始就可以看到,许多主流厂商都选择了直接“跳过”1亿像素方案,转而采用单像素尺寸更大、且带有更先进对焦设计的大底5000万、或4800万像素传感器作为主摄CMOS。而“5000万像素+全像素对焦+大底”的方案,直到现在都依然是绝大多数顶级旗舰机型的主摄设计思路。

现在的很多5000万像素传感器,在技术上早已远远超过那些早期1亿像素方案

既然如此,那么将“1亿像素”下放到中端机、甚至中低端产品上会是个好主意吗?很显然,这绝对算不上什么高明的设计。

一方面大家要知道,如今在手机行业中,主流的5000万像素超大底CMOS在基础结构上,早已发生了好几轮进化。除了曾经的“全像素全向对焦”、“全像素八核对焦”等功能外,诸如“双层晶体管结构”、“双垂直传输门”、“双原生ISO融合”等新架构,更是让最新的智能手机CMOS在满阱容、动态范围等指标上,已经超过了许多曾经的全画幅单反,真正实现了“手机超过相机”的理论画质基础。

可是相比之下,1亿像素的CMOS方案在这些年来,却几乎没什么质的进步。不仅如此,现在很多千元机上“爱用”的HM2、HM6等“新型”1亿像素传感器,本质上甚至可以视作是早期旗舰CMOS的成本缩减型号,它们的尺寸更小、功能更少,很多指标都出现了倒退、而不是进步。

换句话说,现在中端机上的那些1亿像素主摄CMOS,几乎可以说就是“坑人”的配置。它们本就技术不先进、不成熟,而且现在甚至也并非是将曾经的老款旗舰型号直接下放,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劣化的产物。既然压根就没什么先进性可言,就更不用指望能有什么好画质了。

“大内存”:非主流的小容量,就意味着技术落后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非旗舰机上的“大内存”配置。请注意,虽然有人会将手机的RAM和ROM混为一谈,将存储空间称为“内存”、而真正的内存则被叫做“运存”,但这是一种并不严谨的说法,但既然今天讲的就是中端产品上的“坑货”,那么它也就并不妨碍理解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但凡稍微注意就会发现,现在的很多中端、中低端机型,常常会将8GB+256GB、12GB+256GB,甚至是8GB+512GB的存储组合称之为“大内存”。

但与此同时,在旗舰机领域,绝大多数产品现在起步就是12GB+256GB。甚至有很多新款旗舰直接就主推16GB+256GB、16GB+512GB,或者是24GB+1TB的存储组合了。

表面上来看,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成本限制所导致,因为16GB内存、或者512GB(及以上)的存储芯片成本太高,所以中低端机型普遍很少用。其实,并不见得是这么一回事。那些最高配有且仅有12GB+256GB,并且拿8GB内存作为主打配置的产品,其存储配置之所以显得小,真实的原因不一定是“用不起”大内存,而是因为它们的硬件配置太过老旧,根本就用不了16GB的RAM、用不了1TB或更大的闪存。

如果千元机能选配16GB或更大内存版本,这本身就说明它的硬件比较新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生产内存、闪存芯片的厂商,它们的制程和技术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这往往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那就是速度越快、版本越新的内存和闪存芯片“起步容量”就越大。对于那些最新款的内存和闪存方案来说,手机厂商就算想要小容量的芯片,还真不一定有。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大家看到同样是售价一两千元的机型,其中一款全系都找不到16GB或更大内存的版本,另一款却能提供24GB+1TB的超大存储组合,这可不仅仅意味着后者“更大方”那么简单。而是往往意味着,内存更大的那款机型本身所配备的移动平台,在整体技术上都要新很多。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