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州清风——永康传统勤廉故事》专栏 | 忠孝勤廉话徐赞

2024-10-28     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

永康传统勤廉故事

忠孝勤廉话徐赞

(周跃忠)

素有“徐半县”之称的永康徐氏有华溪截角徐、坡塘徐、南塘徐、西街徐、花园徐、方山徐、龙山徐、象珠徐宅徐八大支,在历史长河中英才辈出,簪缨不绝。其中,出自花园徐一支的明朝工部侍郎徐赞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花园徐氏的发祥地是东城街道五金城社区大花园,始祖中山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徐德廉。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徐德廉随元丞相伯颜渡江南征,因功授永康县尹,举家迁来永康县城。他在位12年,保境安民,政绩斐然,升任知婺州路事。但未及上任,在率兵进剿李溪寨时,不幸殉职。殁后安葬花园大庵山,子孙遂在花园建庐守陵安家。留子三,长子徐文景后析居中市(原解放街中段一带),次子徐文庶后析居西溪(今溪边村),幼子徐文闰留居花园(今大花园)。在后来成谱中分别为天、地、人三房,徐赞属天房一族。

花园徐氏首次成谱时间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六世孙徐祐所撰,明朝大学士宋濂等作序。徐祐所作《宗支源流》一文明确告诉后代:“祐生也晚,加以文献无徴,推原本始,罔可适从。谱牒之著,不敢妄为攀援。”谱中族祖仅追至中山安喜人徐楷,为第一世(徐德廉为第四世)。这种实事求是,不图虚名,真实记录,不攀亲附贵,不逐名利的精神正是宋濂欣然作序的原因:“观其所著,上无攀援,下无妄冒,谱之精而确者也。今时之徐姓,孰不曰吾伯益之后,偃王之后,以耀其世哉?而均祐一无及之,惟以祖父之所传闻者为始,是诚可谓精而确矣。余嘉之,书此以弁其端。”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花园徐氏的士人淡泊名利,勤勉务实。

花园徐氏祖先十分注重家庭伦理,在旧谱文集中留有16字家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成谱时以《家训》为题单列载入其中。短短的16字家训一直成为父子、夫妻、兄弟、姑妇等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成为花园徐氏耕读家风形成的基础和从政者洁身自爱的精神源泉。

良好家风可以造就杰出人才。据2019年修撰《永康徐氏总谱》记载,永康徐氏先后出过19位进士(另有10位谱中有记载,县志无考),花园徐氏就有3位,即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徐沂,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徐赞,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徐师张。永康徐氏历代中举人者有14人,其中花园徐氏也有3人,分别是徐琅、徐显臣、徐启昌。徐显臣是徐赞的孙子,徐启昌是徐赞的玄孙,可见家风传承的重要。

金胜山徐讃墓原址

徐沂,字希曾,永康城内人。他出生明天顺三年(1459年),自幼受到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勤奋好学,爱读圣贤书。徐沂初官刑科给事中,履行谏官之职,弹劾不避权贵。时寿宁侯张鹤龄等恃宠犯法,还有宦官李广纳赂干政,他一个都不放过,坚持弹劾,直至查处为止。因此受权臣排挤,后改迁南京工科给事中。任上奏请免除苏州细密麻布,福建改机布匹,陕西驼绒的进贡,以减轻百姓负担,深受百姓感激。后升任广东参议,为广东百姓办了许多实事,病卒于官,归葬时唯图书而已。

徐师张,城西大山人,初授福建福靖县知县,官至福建副使。徐师张的祖父徐谊是徐赞的胞弟,徐师张父亲徐文璨从中市迁到大山,为大山徐氏第一始祖。大山,位于“卜柄山”上,故称大山。大山早年又叫大山府,据传是个大村,村口设有台门,台门外有一座为徐师张而建的牌坊。后有西街徐氏在大山对面的前山头建村,村名就叫前山头。后来,前山头徐氏渐盛,大山徐氏式微。如今,前山头与大山仅一口大山塘之隔,两村曾组成前山头行政村,2019年初与马架龙、叶儿坑、桐塘头、小东陈等组成五星村。今村北有2005年建成的徐师张与其曾祖徐宪的合墓。徐宪,也即徐赞父,原墓在杨官,工业区开发时把墓碑迁移到此;徐师张墓原在大山村西面上塘山,原来墓前有两根高大的通天柱,柱顶有狮子的石刻,筑有三级拜坛,一级拜坛两侧各有一匹石马等,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目前仅存一些残石。

花园徐氏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是徐赞,他的一生是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清廉勤政、尽忠报国的一生,从中可以看到家风对他的影响。徐赞,字朝仪,永康城内中市人。他出生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少年时曾与程銈、俞敬、朱方、应奎等同学,从小就树立了德艺文武兼修,先道德而后文艺的思想。他以进士进身,历官枣强县知县,山西道监察御史,苏州知府,贵州、湖广、云南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工部侍郎等职,为明代中叶名臣和清官。

徐赞仁政泽民,造福一方。他出任河北冀州枣强县知县时,恰逢以刘六为首的大盗劫掠冀州所属各县,使当地百姓难以安生。徐赞马上从整肃军纪,安定民心入手,亲自带领士卒日夜巡防,严阵以待,常备不懈,使强盗不敢进入枣强境内劫掠,保了一方稳定。枣强地处黄河以北华北平原腹地,常因发生水灾,暴发饥荒,他带头捐出薪俸赈济饥民,促使富人也激于义,纷纷争先开仓放粮赈济,全活以万计。

枣强三年任满,徐赞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监理河北长芦盐司兼巡黄河道。时逢刘六余党与大盗杨虎纠合,横行于开济一带,大肆进行劫掠。他实行威抚兼施之略,出奇兵擒捕了杨虎等首恶,将其解送京师法办。

不久,徐赞奉旨巡按江西,察得宁王朱宸濠与鄱阳湖大盗徐九龄暗中勾结,企图反叛朝廷。他亲自领兵剿杀了徐九龄等首恶多人,除朱宸濠潜逃外,胁从与无辜者一律给予开释,遣返原籍为民。剪断了徐九龄、朱宸濠之羽翼,使其难以再兴风作浪,保护了江西鄱阳湖周边三府二十个县的社会安宁。

徐赞存心宽厚,治行循良。巡抚江西二年后,升任苏州知府。苏州为南都大郡,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民殷物阜。素享有“人间天堂”和“苏湖熟,天下足”之誉。唯因社会风尚奢华,民风淫靡,朝廷常遣重臣委任,仍难以去其奢靡之风。徐赞自莅任之日起,就以勤政清廉自奉,布衣素食俭朴自持,率先垂范从严约束僚属吏胥。他先从教化入手,亲自课士及民。勤理政事,问政于民;除奸佞,惩污吏,兴水利,举农桑;纯市井,革陋习,倡俭朴,抑奢丽;轻徭薄赋,农商并举。越明年,政通人和,移风易俗,百废俱兴。徐赞还通过以工代赈,开通白茆港,以除太湖之水患,使浩大的水利工程耗资甚微,给苏、松(江)、常(州)三府及嘉(兴)湖(州)各府县均得到久远之利。

徐宪与徐师张合墓

在苏州任内,又逢江西宁王朱宸濠再次反叛,气势汹汹,欲从长江顺流而下攻陷南京,直逼苏南各府。徐赞主动调兵遣将,积储粮饷,派出战舰陈兵长江,把守京口(镇江)以为上游声援。使叛军不敢直窥南京而挫败于安庆,又为国家立下了大功。苏州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又是文化名邦。徐赞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除常亲临府学课士讲学外,还登门访友,礼贤下士,深受士林尊重。还曾邀请苏州名士唐寅、文徵明等游览永康灵岩山水,顺便为其师东白先生祝寿,为苏浙两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徐赞任苏州太守七年,清廉勤政,敬教兴学,致力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鞠躬尽瘁,不遗余力,为苏州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和好事。在经济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奢华的环境下,能坚持俭朴清廉自守,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府库羡余分文不取,离任时仅携一行囊与士民告别,实是难能可贵的。后来,苏州士民为缅怀他的功绩,把他请进了 “名宦祠”,并作联“存心宽厚,有三代长者之风;治行循良,得两汉牧民之体”予以评价,人皆以为确论。

徐赞威震西南,抚治有方。苏州任满后,升江西左参政。不久,因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土司叛乱,改任贵州按察使,又转湖广按察使,云南按察使。朝廷用人之际,哪里有需要就把徐赞派到哪里。时云南土司安铨反叛,抚按深知徐赞才智,凡涉及军情事宜都要与徐赞商议决策。徐赞提出了德威兼施、抚剿并用之略,他亲自指挥,调动沅江、蒙化、镇沅等地土兵协助官军分统进剿。他坐镇调兵遣将的同时,筹办粮饷,昼夜登城,督师巡防,乃至废寝忘食。他还想出一招,在城头树立招降大旗,劝谕胁从者投降;又制小旗千余,上书“同心协力,各保身家”八字进行劝谕,使叛军人心涣散,归降者众,贼势遂衰。

第二年春,土司凤朝文又起叛乱,与安铨部联合围攻省城昆明。徐赞登上高处劝谕,谕以胁从者可既往不咎,官复原职之恩德,众皆伏地请降,不战而解了省城之围。当晚,徐赞立即走使各哨官军,天明之前完成对敌营的合围包剿,贼尽溃,徐赞又出奇兵把首恶擒获,俘获万余人。经速审,将胁从和无辜者悉为开释。徐赞因功升云南右布政使,不久又迁左布政使。

徐赞尽忠报国,哭灵而亡。平定云南土司叛乱后,徐赞因母亲年逾八旬,为了恪尽孝道,请求退养,但未得朝廷获准。徐赞在尽忠与尽孝两难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了前者。朝廷升其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后改巡抚河南。河南因黄河水灾连年发生饥荒,盗贼四起,民难聊生。徐赞抚治甚力,捕奸缉盗,以安民业;带头捐俸救灾,以拯民命。又上书朝廷条陈“救荒三策”:“宽赋敛,以安人心;广赈恤,以救民命;严防御,以禁强梁。”又陈“便宜四事”:“减岁派,以资岁月;均地粮,以苏民困;移水次,以便兑运;处马政,以节民力。”所请均被采纳颁布施行,让百姓得到实惠,缓解了河南的饥荒。其实,为国家尽忠,也是尽孝的一种方式啊!

徐赞政绩卓著,忠心可嘉,又升工部侍郎,负责治理黄河。他一如既往忠于职事,亲临现场,坐镇指挥,不懈不怠,清廉自守。在黄河治理工程即将完成之时,闻报母亲病卒,他即启程回家服丧。徐赞悲伤过度,久久跪伏在母亲灵前不起。他深深自责,说:“我是个不孝之子啊!终不能在母膝前陪伴半刻,愧对哺乳之恩,愧对祖宗家训,我还有什么颜面活着呢?”说完,他口吐鲜血晕死过去。大孝之人徐赞身受其殇,不治而卒于家。

徐赞卒后,朝廷赐祭葬,墓在城南金豚山之东北坡,址在今恒丰公司围墙脚。此后,金豚山也叫侍郎山,乡人把他奉祀进永康“乡贤祠”。

《花园上封寺徐西墅公生祠主谱》世系中徐宪、徐讃、徐谊、徐文璨的记载

【原典】

1.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摘自《花园徐氏天常房谱·家训》)

2.孝顺父母。父母之恩,言语说不尽,只有天可比。汝等父母在时,切莫轻过。到父母百年之后,告天呼地,剜心剔肉,不能匀一面,痛哉恨哉。孝顺不在供养丰厚,但尽诚敬,可以菽水承欢,可以斑斓娱戏,三牲五鼎,不在所论。

3.尊敬长上。长上或年长,或分尊,皆是语云:少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谓之不详。古人待长上,行则随行,坐则隅坐,谦恭敬顺,所以兴仁兴让,化成俗美。汝今为卑幼,他日亦为长上,汝不尊敬长上,他日卑幼不尊敬汝,汝心如何?念之!勉之!

4.和睦乡里。乡里朝夕相见,非亲则旧。岁时伏腊,黄鸡白黍,浊酒清茗,相亲相爱,何等快活。较之争竞斗狠,使心用机,破家荡产,世为仇敌,相去如何?

5.毋作非为。富者骄淫而为恶,贫者悍逆而为盗,天道厌之,官法访之,桎梏在前,刀刃在后。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赋敛。”税敛之薄由得朝廷,臣子之分,竭力供之而已。田畴之易由得自己,深耕易耨,田可倍收,则税敛有出,俯仰有给,食之以时,用之以礼。奢靡之孽最大,多取妄费,曷若省废而寡求。有馀暴天,若推馀以济之,善自已作,庆流子孙。

6.钱粮国之正课,务要豫先处办,依期完纳。毋得上违官法,下累催役,自甘刑狱。谚曰:若要宽,先解官。又云:顺奉爷娘,盖得垣墙,吾心无徨。盖国家之一理也。如先慎之,不为也哉。

(摘自《永康徐氏总谱·家训(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eab8c8a4581337dda17498281f61b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