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莫大意 疟疾防控要牢记

2024-05-04     上海杨浦

原标题:出境莫大意 疟疾防控要牢记

日前,结束非洲工作的王先生于回国一周后出现了发热、出汗、乏力、恶心等症状。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检测,在王先生的血涂片中找到了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诊断为恶性疟,在规范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缓解治愈。上述案例提醒大家切莫大意,疟疾防控要牢记,相关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疟疾是什么

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人体而引发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常见类型有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恶性疟等。 疟疾是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因发作时患者会感觉发冷、发热、寒战,俗称“打摆子”,古代称为“瘴气”。恶性疟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黑尿热、脑型疟疾、呼吸困难、器官衰竭、贫血和低血糖,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当前,疟疾仍是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传染病,全球约40%的人口受到威胁,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区尤为严重。经过近8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已经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约3000万病例下降到2017年以来的零本土感染病例,并成功于2021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由于人员的跨境流动,我国仍长期面临输入性疟疾的威胁。

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红细胞和肝细胞内,而按蚊则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感染人体的疟原虫常见的有5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按蚊和人两个宿主,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进行有性繁殖和孢子增殖;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进行无性增殖。

疟疾的传播媒介——按蚊

疟原虫先后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最终形成含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裂殖子胀破肝细胞后释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余部分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红内期的裂殖子被释放后,继续感染健康红细胞,部分循环往复,部分则发育为雌、雄配子体,为下一步在蚊体内发育,感染新宿主做准备。

在上述案例中,王先生在非洲从事木工,因常在丛林和草地作业,恰好是按蚊的栖息地,种群密度高。王先生被叮咬后,疟原虫有了可乘之机,进入了王先生体内。

感染疟疾后的两个阶段

人感染疟疾后可分为两个阶段:潜伏期发作期。疟疾的潜伏期因为感染的疟原虫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2-3周,短则7天,长可达数年。疟疾发作是由红内期疟原虫裂殖体增殖破坏红细胞所致,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散入血流,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原虫代谢产物一起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引起冷、发热、出汗的症状。

疟疾如何诊断

确诊疟疾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一般包括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检查、骨髓涂片检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学检查等。取患者外周血制备含厚、薄血膜的血涂片后染色,根据显微镜下血膜中疟原虫的形态,对疟原虫的种类和发育期进行区分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也是高灵敏度的检测方式,可作为辅助诊断使用。

患者血膜中恶性疟原虫环状体(8000×),箭头示

出境如何做好疟疾防控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疟疾高度流行。在流行区工作生活,或有出境计划的人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疟疾的防控工作。

出境前需及时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疟疾流行情况,提高旅行人员的疟疾防范意识,掌握疟疾防护知识,做好防护准备。

出境期间在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尽量避免野外活动,户外活动时需身着长袖衣和长裤,及时涂抹蚊虫驱避剂防止被叮咬,夜间休息时采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和积水。

旅行期间和回国后,在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旅游或务工时,一旦出现发冷、发热、出汗、头痛、酸痛等不适症状,应怀疑感染疟疾,并及时就诊,就医时主动告知个人旅行史。

编辑:李玲

资料:中国疾控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ea84f70d075b03bf22d1898d6a6aa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