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歌,就是Low

2019-08-27     吉他范儿

文章来源于:新音乐产业观察


作者:新仔本尊

李荣浩的一次选择和一条微博,让“网络歌曲”和“网络歌手”又一次引起了争论。
李荣浩说,“音乐没有好与坏之分,不要再被误导,音乐只有你喜欢和你不喜欢这两种方式”。 这句话显然没有办法说服大家,至少没有说服耳帝。 耳帝的一篇文章开宗明义,“首先,音乐有好坏与高下之分,这点不需要争论。” 然而,话锋一转,又变成了“心灵鸡汤”:贵在真诚。 “真诚”当然不是问题,一首歌如果能打动很多人,不一定是它主观上迎合市场,但一定是因为它契合了听众的内在需求。 实际上,就我曾参与推广过的一些歌曲看,尽管刻意迎合市场的创作不少,但真正能火的,并不多。虽然,相比很多自发创作,刻意迎合市场的创作在市场上仍然有较大的机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低估自己的尊严,全盘接收“音乐无差别论”或“喜欢即合理”。 耳帝在文章里说,“听歌听出优越感,是一种自我愚弄。” 我认为,听歌听出优越感,并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音乐有好坏和高下之分,听歌必然会听出“优越感”。何况,每个人的学识、审美、个性、趣味、需求不同,同一首歌,都会听出千差万别。 “优越感”不一定是坏事,100年前,因为听歌听出“优越感”,不满于坊间流传的《十八摸》等市井小曲低俗,黎锦晖等才会开始尝试通俗歌曲的创作,写一些他们认为既适合大众听又不低俗的歌曲,这才掀开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 我理解李荣浩和耳帝的想法,归根到底就是不希望看到用户仰仗“优越感”进行无差别攻击。 但是,在我看来,拒绝无差别攻击的同时,行业也没有必要避讳音乐分高下的事实。 我们必须要承认音乐分好坏和高下,歌曲有Low和不Low之别,而且,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艺术作品,无论是“网络歌曲”还是“古典音乐”,都需要技巧来支撑,喜欢或不喜欢是主观的,但技巧的高下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音乐来说,技巧包括调式、和弦的多样性、包括音程的复杂性、包括旋律所带给人的愉悦感、包括歌词遣词造句的通顺和深刻,也包括歌手的演唱功底以及借助唱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厚度,等等。 网络歌曲之所以让人觉得Low,就是因为技巧上的“业余”,很多网络歌手、网络创作者,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也没有人帮他们把关,歌曲创作更多是一种个人水平的本能体现。 而事实也证明,这种本能的“糙”,很容易获得大众的共鸣。 (当然,并非所有“网络歌曲”都Low,网络上也有不Low的歌,只是因为不火,大众Get不到。) 但是,不能因为一首歌满足了大众较浅层次的感官需求,就认为它不Low,尽管一首技巧性极高的作品未必能满足听众任何需求。 在旧社会,很多民间盛行的小曲都很黄很暴力,你说它们Low不Low? 每个人都会有低俗的需求,也都高雅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Guilty Pleasure”,也都会有自己的“Zhuangbi Pleasure”,每个人既可以喜欢古典音乐,也可以喜欢网络歌曲。 这并不代表“网络歌曲”的艺术价值等于“古典音乐”,也不代表音乐只能分为“喜欢”或“不喜欢”。 音乐不仅仅是本能需求,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听歌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不需要技巧,但我认为,审美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需要学习、需要技巧。只要需要技巧,就有高下之分,就会产生“优越感”。 同样,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去回避这个事实。 任何人的需求都有浅有深,审美能力都有高有低,任何听众,都应该敢于承认自己的喜好分好坏、分高小、分Low与不Low,这样才能认识到一个真实的自己,才会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审美,从而获得更丰富、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
毛姆说,“如果艺术只能带给人愉悦,不管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有多大,它的影响也不甚明显,甚至不过等同于一些牡蛎和一品托梦拉榭葡萄酒带来的愉悦。” 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的Low,就只能是故步自封,坐井观天。 而对于行业来说,只有承认音乐的差别,才能更好的去挖掘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听众,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培养不同层面的市场,让市场更加丰富多彩,也才能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想办法帮助受众建立和提高音乐鉴赏的水平。
音乐人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Low或不Low,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承认自己Low,要么坚持自我,要么督促自己去提高、去进步;觉得自己不Low,就坚守自己的尊严,摸索合适的生存之道。
我始终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方法,不Low的音乐,也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然,在“喜欢即合理”的旗帜下,很有可能大家最后都奔着一个方向去努力,都只满足于迎合受众浅层次的需求。
然后,整个市场就长期陷在一个低品质、高流量的恶性循环中。
或许,我只是杞人忧天。
但我总以为,相比乐此不疲的强调“音乐无差”,我们或许需要更多的张亚东站出来,言传身教,有的歌,就是Low,就是不行。

- END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eR-12wBJleJMoPM8r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