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戏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戏剧构成的各种艺术因素,即歌、舞、杂技和表演故事。随着时代的推移,历经汉魏、南北朝、隋唐,这些艺术因素分别得到长足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到宋代形成了以杂剧色为核心的综合性戏剧演出方式。
宋代戏剧,在我国戏剧发展历史上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它是我国戏曲得以形成并趋于成熟的时期(成熟的戏曲形式应是集唱、念、做、打于一身,以代言体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歌舞戏及他种伎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宋代宫廷的杂剧色是戏曲脚色生旦净末丑的直接来源,而戏曲脚色制是构成戏曲演出体制的核心;宋代宫廷杂剧演出是中国戏曲“原生形成”的雏形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是此后宋元南戏与金元杂剧以及所有后世戏曲剧种产生发展的路径依赖机制。
宋杂剧指的是这样一种剧:
(一)表演故事;
(二)剧中对话可唱可说;
(三)务在滑稽。目的是借以借鉴、谏诤。
今藏于故宫博物馆宋杂剧绢画《眼药酸》就形象的反映了当时演出实况。
宋杂剧演出,一般分三段: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有如“说话”中的“入话”;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即杂剧的后散段,大多表演乡下人初进城市闹得笑话,以资笑乐。
(一)艳段:正式表演前的歌舞滑稽小段,演“寻常熟事”;
(二)正杂剧:具有情节性的故事表演;
(三)杂扮:扮演杂技或其它技艺,也时有滑稽小戏,因其散漫无序,所以称为散段。其中正杂剧是戏曲的主要样式,艳段和散段的内容大抵与正杂剧无关,但却也可单独称为杂剧。
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角色,其中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有时还增添一个装孤。
(一)末泥:杂剧中末泥为长,是杂剧里面的领导者,负责安排、调度整个演出;
(二)引戏:在演出是指挥其他艺人上下场,解说人物动作,介绍剧情;
(三)副净和副末:逗人发笑的角色;
(四)装孤:就是半夜官员的人。
伴随着北宋城市形制变迁和商业的空前繁荣,通俗文艺在城市里大为盛行,固定的民间大型剧场涌现。人们将这种通俗文艺的固定演出场所,称为“瓦舍勾栏”。作为最早在宋都开封诞生的综合娱乐场所,瓦舍也叫瓦肆、瓦子,是城市中市民娱乐和商贩买卖的地方。瓦舍中又有勾栏设施,可供艺人演出伎艺。瓦舍里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有杂剧、傀儡戏、影戏、说史书等,这其中,杂剧艺术最受人们喜爱。
中国戏曲的形成之路正是从宋朝开始的:宋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和市民化的生活土壤,酝酿出了空前绝后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泛戏剧形态,杂剧演出在其中一枝独秀,以其为内核不断吸纳其他叙事和表演艺术,就使得表演各种“杂”剧杂伎的“杂剧色”因为不断地扮人物演故事发展出脚色制,进而导致戏曲走向成熟。在此戏曲“原生形成”的基础上,才有后世昆曲的“次生形成”,京剧、豫剧的“衍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