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校院企协同发力 激活创新发展强引擎

2023-08-16   城市速递

原标题:地校院企协同发力 激活创新发展强引擎

编者按

15日召开的“政产学研协同 地校院企携手 创新引领长春振兴突破发展大会”,是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后我市召开的首个大会,也是我市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工作会议。

会议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长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地校院企协同发力,努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会上,来自部分在长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及基金机构等的负责同志、院士专家,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集思广益、提出真知灼见,群策群力,助力长春创新发展。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姜治莹

以创新之力聚发展之势

以吉大之为谋振兴之策

长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校地合作,产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特别是高度重视高校发展,为高校院所搭台唱戏、铺路架桥,破解发展之难、解决发展之困。今天又发布了科技创新领域的一系列重磅文件,更是为振兴突破插上了创新翅膀、注入了发展动能、增添了生机活力。

当前,长春振兴之路光明、振兴之势强劲、振兴之果丰硕,已进入到加快推动长春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时刻。吉林大学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与大家同心协力、同向同行,在服务区域发展全局和长春全面发展布局中,不断彰显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一是全力以赴引育人才,为长春振兴突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吉大将坚持多措并举,精准引进人才。充分利用长春人才优待政策和学校人才引育机制,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吉大将健全发展体系,培养优秀人才。积极打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主动搭建推动科技人才发展的广阔舞台。同时,聚焦长春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急需人才。吉大将立足长春发展,吸引校友人才。充分发挥吉大校友遍布全国各地的优势,关注校友发展、加强校友合作、引进校友资源。

二是勇立潮头矢志创新,为长春振兴突破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吉大将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特别是基础学科底蕴深厚优势,聚焦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以科技突破赋能长春更高质量发展。吉大将进一步建强用好科研平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激发长春创新创业活力。吉大将进一步纵深推进校地合作,围绕长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创新要素协同联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高效转化。

三是持续强化示范引领,为长春振兴突破提供前景广阔的平台支撑。吉大将全力争取重大科研项目,依托学校的科研优势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发挥院士、领军人才的学术影响力,与长春市共同推进,争取仿生模本生物实验综合研究设施落户长春,进而吸引优秀人才、带动相关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吉大将全力建设首批科技产业园,全面落实协议内容、全面优化体制机制,推动在“吉虹医疗科技健康产业园”“吉兴产业园”形成“政、产、学、研、用”等多方面融合发展的大集成、大联盟。吉大将全力打造环吉大双创圈,与长春市加快推进吉林省大学生创新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以吉大中心校区为核心、学校周边双创孵化载体为辐射的创新创业新高地,打造长春市和吉大的科技创新港。

吉大将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以更加豪迈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积极的作为,坚决为长春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打先锋、站排头、作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学思

与长春这座创新之城同奋进共成长

我和我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降解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科学研究,2007年创建了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聚乳酸类可吸收医用材料和器件,已经取得中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2件,产值超10亿元……40年来,我们始终与长春这座创新之城同奋进、共成长。

不久前的市委全会都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本次大会出台的《长春市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每一项务实的举措,都彰显了长春在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突破的智慧和决心。借助新政策和资金的强大支持,必将全面助推长春科技项目转化进程,助推上下游产业发展。

我们团队在生物医用材料研发领域不断创新,始终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以高端药物和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和国产化为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们团队在莲花山度假区成立了长春赛诺海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并已签约入驻莲花山院士科研产业园,目标生产可吸收手术缝合线、止血海绵等创新医疗产品,投产后有望形成百亿的市场销售额,助力长春创新发展。

通过多年创新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应用研究成果是相辅相成的,既可以提高科研水平,也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推进一批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实现了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和器件的自给。

这次大会开启了长春创新突破新征程。作为科技人,我们要有不忘献身科研的初心、科技报国的使命;作为长春人,我们有义务为家乡的全面振兴、创新突破发展发光发热。我们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增进民生福祉,集中力量在有扎实技术研发基础、产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上下大功夫,一条链上抓到底,培育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争当更多行业的领跑者,带动长春市乃至全省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 甘建国

全力推动市院合作结出更多硕果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始终与长春市紧密合作,充分发挥长春市政策扶持优势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资源优势,持续深化市院合作,促成在长春市转移转化中国科学院项目613项,为长春市科技合作储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1000余项,带动长春市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64亿元。尤其是近三年,长春分院认真落实市院合作协议,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全力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与技术示范推广。东北地理所共牵头承担了12项国家重大任务,推动吉林省成为东北三省一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科技“领头雁”。梨树模式2.0、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研发等技术与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的五大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在农安县建设了万亩核心示范区,累计集成14项成熟技术、新引入9项技术在核心示范区应用推广。

——打造良性机制,构建特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陆续完善《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成果转化奖励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将“奖励转化团队、激励团队成果转化,以及培育转化成果”三者有机融合,规划布局了“六园两区一街”的双创发展新格局。

——聚焦核心产业,开展技术创新与联合攻关。持续开展“中国科学院院所进吉林”活动,组织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金属所等20余家研究所与中国一汽、中车长客等重点企业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深化院地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多点开花。采取“双走进、双发布”等有效举措,形成“需求牵引+项目推动+成果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近三年共组织召开各类科技成果展会、对接会和洽谈会近80次。围绕国家、区域战略性需求和关键技术组织项目394项。

下一步,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将继续与长春市携手同行,以实实在在的科技合作新成效,服务长春全面振兴新突破。一是突出发挥基础研究优势,提升科技源头供给能力;二是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围绕长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培养输出贡献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四是发挥中国科学院智库作用,吸引更多域外院所成果在长落地转化,为实现长春振兴突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 贾平

走出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发展新路

长春光机所始终秉承“科技兴邦、产业报国”的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研产学并举”发展道路,聚焦光电技术创新,不断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先后在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方面啃下一批“硬骨头”,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春光机所以“光+X”为理念,以破解行业瓶颈为出发点,主动寻找市场需求,与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建立多元化合作机制。在“光+医疗”领域与吉大一院联合组建白求恩医学工程与仪器中心,提高高端医疗仪器国产化水平;与一汽集团共建“国家汽车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光+汽车”领域成果落地转化;研制荧光种子分选仪、植物表型设备等“光+农业”成果,助力长春国家农高区高水平建设。通过“光+X”理念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

长春光机所瞄准光电行业亟需,在长春新区,与省、市、区共建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获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殊荣;大力支持新区建设长智光谷,打造光电子产业加速器。在长春经开区,针对我国激光芯片受制于人的问题,整合优势资源,牵头筹建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以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为辐射源,延伸芯片制造、封装与应用产业链,与经开区政府合作共建CMOS相机产业园,打造了“上下游联动、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科研与人才融合,事业引智留人,会快速形成光电人才聚集效应。长春光机所将积极打造青创中心、国际合作园等双创平台,主动部署曙光、旭光、聚光人才计划。从比利时引进高端人才,成立长光辰芯公司,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款科学级背照式CMOS图像传感芯片;与英国牛津大学技术团队合作成立长光辰英公司,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单细胞分选仪;与德国Bimberg院士合作共建中德绿色光子学研究中心,围绕半导体激光器前沿领域开展基础性研究,并促进该领域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引进哈尔滨工程大学技术团队成立长光宇航公司,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商业航天……长春光机所已经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崛起一个产业”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长春光机所将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全力吸引国内外优秀光电信息人才,立足长春,辐射全国,为国家光电信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梁贵友

政产学研协同

展现央企担当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汽,为中国一汽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三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最核心的位置,坚持“四个面向”,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三大作用。

中国一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专门设立支持中国一汽自主创新重大技术专项,大力支持中国一汽加快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中国一汽创新体系能力全面提升。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着力在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领域和智联、智舱、智驾、智算、智能底盘等五智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累计突破494项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超14700件,2022年专利授权量行业第一;牵头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8份,制修订企业技术标准2900余份,获得省级、行业级科学技术奖项67项。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全球汽车产业处于颠覆式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汽车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汽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

一是狠抓战略落地,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创新•2030中国一汽阩旗技术发展战略》,推动红旗品牌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落地,加强与吉林省、长春市各类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全力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狠抓平台建设,完善创新研发布局。加快央企现代汽车产业链链长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汽车智能集成技术创新中心筹建,进一步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链条式、系统性创新布局。

三是狠抓创新协同,全力壮大产业生态。以长春全球研发创新中心为主体,充分发挥联合创新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协同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创新合作,将长春总部打造成为中国智慧汽车新生态核心区、汽车跨界人才新生代培育高地。

中国一汽将紧抓时代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政产学研协同,与各界伙伴携手,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实际行动践行央企使命担当,助力吉林省、长春市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省科技厅厅长 李岩

常态化会商合作

加快推动振兴突破

近年来,全省科技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实施了科技创新“十大跃升行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长春作为吉林省创新资源的重要汇集地、创新人才的重要集聚地、创新成果的重要产出地,聚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攻坚行动”,在东北四市率先颁布科技创新条例,体现了“一主”的责任担当。

此次省科技厅与长春市共同签署了《厅市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双方将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两区”建设进行常态化会商合作,共同铸造破解吉林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长春市科技创新发展:一是共同营造优良科技创新生态,支持长春市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支持长春市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不断健全科技激励机制,持续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二是共同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北湖科学城”,谋划建设长白山实验室和三江实验室两个省实验室,加快推进省科技创新研究院、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两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使之成为引领北湖科学城的重大科创平台。三是共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联合长春市,紧盯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最关键最紧迫的问题,聚焦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和产业需求,谋划新的重大科技专项,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四是共同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力量,通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等系列举措,支持长春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支持长春市扶持培育更多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

长兴基金负责人 李敬言

以创新和资本为长春科创产业赋能

“长兴基金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财政出资、东北地区最大的产业引导基金,2022年初,高起点谋划组建,出资总规模300亿元。一年多来,长兴基金高效率推进落实,已签约子基金24支,总规模154亿元。”本次大会上,长兴基金负责人李敬言透露,长兴基金特别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安排科创母基金达100亿元。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长兴基金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标先进求创新、解放思想再出发,推动基金集聚化发展、跨越式成长,力争到2025年组建子基金达200支,基金总规模超2000亿元。同时,进一步聚焦产业、更精准发力科创,在招引上下功夫、在协作上做文章、在创新上求突破、在服务上更专业,全力推进实施“四项行动”。

实施科创资源对接行动。立足长春科创资源优势,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优先孵化种子期、天使期等早期项目,登门服务大校大企大所,促进资源资本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加强与未来科创集团全面合作,通过种子、天使、创投、产业基金的联动,持续接棒赋能企业发展,全力支持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

实施产业链赋能行动。聚焦“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全市10条“产业链”,主动对接各产业链牵头部门,每条产业链建立1支基金,实现各产业链全覆盖。

实施市区协同共建行动。依托各开发区(城区)产业优势,共同组建设立N支产业引导基金,资金共出、风险共担,同向共进、合作共赢,更好服务产业招商、项目落位、成果落地。

实施以投带引服务行动。深挖梳理优质项目,灵活调整基金政策,完善容错机制,将市委市政府以基金支持产业的决心和态度传递给企业家、科学家、创业者,吸引更多基金管理人、投资机构在长春聚集落地。

长兴基金将以创新和资本为双翼,助力产业、加力科创,为推动长春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持续赋能。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