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细致”艺术生必看入学素描最强攻略

2019-07-24     浣熊艺术网


浣熊艺术网|专业级艺考资讯、综合类服务平台

数万艺术生都在看的专业级公众号。这里有:一线艺考资讯、美术精选教程、名师网络教程、志愿填报专业指导,艺考生热点播报,给你讲诉一段关于艺考的故事,陪你走一段艺考的路。

叮叮叮!

已经开学了

新一届的小萌新要开始接受集训带来的

各种惊喜

压力


那么今天浣熊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呢

咳咳咳

当然是

最强

最全面的

素描攻略了!


涵盖了素描里面最重要的东西

浣熊提醒

这个文章

值得收藏

转发

点赞

甚至是熟读100遍!

构图


构图是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构图来打基础。好的构图也能让画面更舒服,那么什么样的构图才是最合理的呢?




初学素描的时候,我们的画面一般是由一个主体物,再加1-2个水果及一些别的小静物组成,那么主体物的摆放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首先第一点就是要避免主体物过大,如果下图中这个框是画纸大小,那么这个主体物就画得太大了,别的静物就没有什么摆放空间了,这种构图形式就不可取。

同样的道理,主体物也不能太小,特别是静物比较少的时候,如果主体物太小,那这一组静物都会显得很小,画出来就没有主次之分,也不会有主体物,空间感也无法体现,所以说主体物也不能画得太小。



第三种情况是主体物画得太偏,偏左偏右偏下都不行,主体物的摆放不能侧重于某一个点,左右不平衡会导致画面的失衡,也是非常不合理的构图形式。除了大仰视可以把主体物画得偏上一点之外,正常的构图都是要避免这种问题的。

那么什么样的构图才是比较舒服的呢,就是把主体物摆在画面中心线偏左或着偏右的位置,然后主体物长度和宽度大概是纸的三分之一,这样的大小和位置就比较合适,在罐子的右边再摆一个盘子和水果,这样就是最常见的静物组合,也是最基础的一种构图形式,在学习的初期可以多用一下这种构图。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比较常见的构图组合。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多边形构图没有三角形构图那样稳定,但是却比多边形构图多了一份动感。多边形的锐角突出尖锐,钝角平缓柔和,画面给人一种变化又统一的感觉。多边形的边越多,构图就越接近圆形构图。

水平式构图使画面安定、平和,可以增强画面的稳定感。水平式构图的物体不能放在画面正中,应当处于一个偏上或者偏下的位置。水平式构图纵向上的空间层次较少,为了让画面丰富,各个物体要在形状、大小、高矮颜色等因素上形成对比,同时还要安排好位置,形成前后的空间层次。



圆形构图就是让静物在画面中围成一个圆圈。圆形构图在视觉上给人以旋转、运动和收缩的审美效果。当圆形被拉长时,就会变成椭圆形。椭圆形构图大都采用宽大于高的横幅形式,它不仅有静态效果,也会产生动态效果,同时还具有较为明显的整体感。

“C”形构图,画面动感程度优于其他形式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具有流动性,更容易表现较大空问的静物组合。“C”形有三个点,主体物往往在中间点的位置,前面的点往往是第一次要物体的摆放位置,最后面的点帮助你加强画而空间层次的推移。



“S”形构图,画面富有动感,并且空间延展性极强。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具有流动性,更容易表现较大空问的静物组合。“S”形有四个点,主体物往往在中间点的位置,有类似于C型,但比C型更具有舒展性。前面的点往往是第一次要物体的摆放位置,最后面的点帮助你加强画而空间层次的推移。


空间感

首先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就是空间感的定义,简单的来说分两种,第一种是两个静物之间的前后关系,第二种是整幅画的关系,包括纵深感、层次感等等。我们先来讲两种基础的情况,分别是单体静物以及衬布的空间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之后再来处理画面整体的空间效果就会简单得多。



从单体静物来分析空间感的话就是两个知识点,第一个是前实后虚,这个知识点也同样可以运用到所有的情况中,静物本身靠前面的部分画得要实在一点,包括黑白灰的对比、质感以及转折,都必须要做到非常扎实,而靠后的部分可以虚掉一点;第二点是细节的部分,实的地方细节更多,调子层次更丰富,是视觉集中的部分,而虚的部分对比减弱,自然的弱化处理,这样一个静物的前后就有了对比,视觉上就会有前后的空间感。


然后我们来说一下衬布的空间变化,因为在一组静物中,衬布会占非常大的面积,画面的空间感很大程度要靠衬布来表现。和静物差不多的地方在于,衬布的空间也是讲究前实后虚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前面的衬布细节更丰富,后面的衬布细节更少。我们来看下面这张作品,靠前的衬布以立面的转折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同时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更丰富,而后面衬布虽然与背景有一定的色差,但是在灰调子这个层次上非常接近,导致它们的对比很弱,这也使得衬布有了一个从前到后的纵深感,还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背景从左到右的颜色是从浅到深,使得背景的空间也从左至右,从近到远,即使是背景的处理也充分的考虑到了空间的处理,处理得非常严谨!



物体因为位置不同,会出现以下的空间规律,包括:近的大,远的小;近的长,远的短;近的宽,远的窄;近的粗,远的细;在两个物体中,完全漏出来的近,被遮挡住的远。俯视时,近的物体在画面的下方,远的则在上方。仰视时,近的物体在画面的下方,远的则在上方。仰视时,近的物体在画面的上方,远的则在下方;近的物体层次多,远的则少;近的物体形体清晰,远的模糊;近的物体结构具体,远的简略;近的物体复杂,远的简单;近的物体实,远的物体虚。



第二点是画面布置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构图。主体物以及别的静物如何摆放,摆放的是否合适,以及静物大小的安排,除了主体物之外的静物是否会抢主体物的风头,画面的中心是不是够强,视觉冲击力够不够?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也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画面空间感的因素之一。同时背景、衬布的明暗对比、疏密对比都需要把握好,这样画面才会合理。



塑造

1.提起塑造,我们最需要的练习还是单体练习,其实也很方便,不用构图、处理画面的黑白灰。你随时有时间就可以拿起一个本子开始画,哪怕只打个形也没事,下次有时间再去上调子。画的时候不断想,不断分析结构的变化、转折,调子一点点加重,不要一次性画黑,你会发现单体静物可以画很久,那么应用到画面中也是这样,当你有了塑造的经验之后,画起来就会有条理。



2.勤能补拙这句话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即使是很有绘画天赋的同学也需要大量的练习。那么你又有什么理由偷懒呢?如果不会画苹果那就去画,反复的画,先理解结构,再学会塑造,不断看好作品,步骤,不断地自己动笔,难道一个苹果真的就那么难吗?画不好真的只是你还没有用心,所以说,与其去找借口,浪费时间,不如拿起笔多画,成功的路是没有捷径的。

3.我们在练习单体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加一些背景和衬布进去,这样有利于你理解画面黑白灰的安排。随着静物的塑造程度越来越强,那么背景和衬布的颜色与塑造也要跟上,这就是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的区别。要记住,一定是慢慢加强,一步一步的去做,不是一次性就把一个地方画黑,这样是很难把握的,而且容易把纸画坏了,切忌心急气躁,沉不住气。



不管是长期作业还是短期作业,画面必须要经得起推敲。如何理解推敲这个词呢,就是画面中静物的摆放、塑造、黑白灰等等关系是否合理,就深入塑造来说不同的静物质感会有不同,罐子和水果不能画得一样,水果要有比较透的质感,而罐子的质感相对来说比较硬。其次就是一个静物黑白灰层次的丰富程度也决定了它的深入程度,比如说水果你可以画出黑白灰三个层次,它就会有体积感,但是如果你能画出五个层次,它的体积感和质感就会更强。



质感


提到素描中的质感

就不得不提玻璃与不锈钢

它们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同时又让很多同学为难的

那么要怎么画好这些静物呢





首先我们来聊聊不锈钢,在素描静物中,不锈钢是比较常见的,并且它们的体积偏大,一般出现了就会使一组静物中的主体物。首先我们在打形的阶段不用管质感问题,先把形体找准,然后我们需要区分它的亮面暗面,不锈钢静物的调子和普通的罐子有很大区别,因为它本身的反光非常强,那么它的固有色也要靠周围的静物来变化,周围的衬布比较亮,那它的反光部分也偏亮。




玻璃和不锈钢本身的固有色都是偏灰的,不锈钢受环境影响比玻璃更强。而玻璃是本身完全透明的情况,那它的调子就要靠背景和它后面的静物来确定。玻璃本身的质地比较硬,菱角分明,那么要表现好质感,它的高光和重色的提炼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在画的时候,如果只是一个杯子放在靠后的位置,开始完全不用管,最后用橡皮把轮廓擦出来,然后再用一点重色勾边,基本上就画好了。




以不锈钢的作画步骤为例。第一步是打形,这个阶段抛开所有的明暗关系,把静物本身的形体及结构找出来,方便后面的塑造。第二步统一暗部,这个阶段就要开始考虑质感的问题,根据实际观察到的静物来画即可,要把反光部分适当的留亮一点,因为这个部分的颜色应该是偏灰的,甚至是比较亮的。最后两步是塑造和调整,我们在画单体的时候可以不要在主体物的周围摆静物,这样静物本身没有反光我们画起来的难度会小很多,只需要注意静物本身的明暗关系即可,注意要把高光的位置留出来。




吹风机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静物,首先质感的部分是有区分的,有一部分是不锈钢,有一部分是塑料,那么塑料的部分就不会有那么强的反光。一定要把同一静物上的不同质感区分开,不锈钢的部分就比较好画了,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规则的,最高的部分是重色和高光,然后越低颜色越亮(具体情况根据环境来变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dKoMGwB8g2yegND3X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