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令婉司马(富书作者)
罗曼·罗兰说:“人到了成熟之年,应能摆脱轻浮,锻炼出稳定的理智。”
这和《论语》的“三十而立”,是同一个道理。
人生在世,“三十”是必然会来的,而如何“立”则是我们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
韶光荏苒,饱经世变,才逐渐参透:30岁以后,请习得三不管、四不说、五不帮。
事有三不管
1、不管闲事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提及过一件事:
他的四弟仗着自己的名声,在乡里总爱替人出头和爱管闲事,以至于操劳过度,大病不起。
曾国藩得知情况后写信慰问,规劝他痊愈之后,要收起爱管闲事的心,只管种菜养鱼,悠然自乐即可。
俗话说:“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尤其中年以后,事业家庭两相顾,但精力却有限,如果总是为闲事烦扰,必然会内心烦乱、苦不堪言。
与其把心思耗费在他人的闲事上,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保持清醒通透,活得悠然自在。
2、不管情事
知乎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闺蜜和男友闹分手,发信息向她诉说感情的不顺。
博主听后大动肝火,一顿疯狂输出吐槽闺蜜男友,直言对方配不上闺蜜,不要也罢。
不料几天之后,闺蜜居然神奇地和男友和好了,不仅责怪博主之前说男友的坏话,甚至还把聊天截图直接发给男友看。
博主原以为自己仗义执言、大仁大勇,殊不知落了个左右不是人的下场,尴尬至极。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抉择的能力。当别人找到我们倾诉时,我们只需当好听众。无须为他人的情事出谋划策,更无须在他人的关系中指点江山。
人到中年,学会缄默,把拨开云雾的主动权交还给对方,是为人处世最安全的壁垒。
3、不管家事
三国时期,刘备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因为宠爱蔡夫人,便想废长立幼,让次子继承江山,但又碍于礼法不知如何执行,于是便向刘备请教。
刘备听后,当场反驳说这是逆行倒施的行为。不仅如此,他还劝说刘表不要溺爱次子,建议他逐步削弱次子生母蔡夫人娘家的势力。
蔡夫人得知消息后,极其怨恨刘备,于是派人在刘备的住所墙壁上写下谋反的诗词。
刘备因为此事,差点含冤丧命,幸好后来解除了误会,才得以虎口逃生。过后,刘备为自己人前失言、干预他人家事而后悔不已。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一个成熟的人,应当知道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幸福和烦恼,外人根本无法看透内在本质。如果贸然介入他人家事,很容易会自找麻烦、引火烧身。
话有四不说
1、不说恶话
第57届戛纳国际创意节上,导演谢勇的参赛作品《语言暴力》获得银奖。
他通过动画演示,生动展示了恶言恶语的真实面貌:
一句“废物”,是杀人的机枪;一句“丢人”是伤人的斧头;一句“怎么不去死”则是诛心的匕首。
由此可见,恶言恶语的杀伤力,较之兵械武器,毫不逊色。
《增广贤文》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在30岁以后,人际交往增多,只有心怀善意、口吻生花,才是人际交往中最受欢迎的名片。
2、不说狂话
2013年前后,一批90后网红企业家趁着智能手机爆发的东风,收割了一波财富。
他们借势上各种节目,宣扬“流量造英雄”和“读书无用论”。
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在节目上与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互怼,直言:“年轻人企业是玩出来的。”得意忘形之时,他甚至扬言要拿出1亿元分给员工。
殊不知,在随后几年的大浪淘沙中,那些曾经口出狂言的网红企业家,早已销声匿迹。余佳文夸下海口许下的“1亿元”奖励,也最终无法兑现。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
年少时,我们总爱说人不轻狂枉少年。
行至中年,才顿悟收起狂妄、不说狂话,才是成年人该有的自觉。
3、不说怨话
作家三毛曾经说过,她在阅读读者来信时,发现这些书信都有一个共同点:千篇一律的抱怨。
她对此十分不解。
她在撒哈拉沙漠流浪的时候,生活条件极其匮乏,但却甘之如饴:
吃饭时,没有大鱼大肉,她就把粉丝想象成鱼翅;
结婚时,没有华服加身,她就到厨房抓一把香菜嵌在帽子上,幻想自己戴的是璀璨的皇冠。
塞缪尔说:“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心由境转,境由心生。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被抱怨奴役的人,只会体会到越来越深的挫败感。
人生后半段,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打破怨念的牢笼,才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乐趣和希望,烦恼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4、不说废话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弗里德曼在一次CNN采访中,指责主持人只会说“废话”乐观众,而中国则“不会在这些废话上面浪费时间”,所以才有了让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飞速发展。
著名作家梁实秋说过:“没有多少意义的话就是废话。人不能不说话,不过废话可以少说一点。”
深以为然。
领导收入多少,同事恋情如何,谁恋爱、谁出轨……热聊时津津有味,实质不过是杀时间的废话而已,毫无营养可言。
与其这样,倒不如把中年以后的宝贵时间,聚焦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去提升能力、开阔视野,慢慢收获与众不同的力量。
忙有五不帮
1、不逞能去帮别人
畅销书作者李筱懿说,自己曾在逞能帮忙这件事上吃过亏。
一次,她朋友的表亲生病了。朋友得知李筱懿认识医院的专家,便拜托她帮忙联系看病。
起初,李筱懿觉得为难,毕竟不是她自己生病,而是朋友的表亲,关系本就不近。但架不住朋友的哀求,她还是答应了。
结果,亲戚嫌弃医生看病时不够热情,朋友因此觉得丢了面子,对李筱懿心生怨念。
经此一事,李筱懿决定以后只帮鞭长能及的忙。
而立之年后,我们更应掌握好分寸,帮忙时要尽力而为,力所不能及的,要果断拒绝。
凡事过犹不及,懂分寸、不逞能,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2、不越界去帮别人
一次,韩昭侯酒醉后坐在椅子上打盹儿。
负责管理冠冕的侍从担心他着凉,便为他盖了一张毯子。
没想到,韩昭侯醒来后却把管理冠冕和管理衣服的侍从一并处罚了。他认为,管理衣服的侍从是疏忽职守,而管理冠冕的侍从则是越俎代庖,影响同样不好。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实是在插手他人的事情,这本质上是一种冒犯。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凡事尽好本分,不逾矩、不越界,这才是最明智的安身立命之法。
3、不帮薄凉之人
还记得6年前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吗?
女主人朱小贞在保姆莫焕晶工作期间,多次借钱给对方偿还赌债。
然而,这份善意并没有换来莫焕晶的感激。
为了骗取更多钱,莫焕晶精心策划了一场苦肉计,结果大火把朱小贞和3个年幼的孩子烧死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贝勃定律:当人受到强烈刺激后,再经历刺激时就会习以为常。
人心同理。
一味地付出,非但不能换来感激,还会让对方觉得理所当然。
人到中年,我们要为善良披上明辨的外衣,避开那些得寸进尺、忘恩负义的人,这样才能避免农夫与蛇的悲剧发生。
4、不帮穷懒之人
中国有句古话:帮难不帮懒,救急不救穷。
自从凭借《星光大道》走红后,“大衣哥”朱之文开始商演不断、收入剧增。
然而,麻烦也随之接踵而来。
乡亲们络绎不绝上门借钱,朱之文热心肠地来者不拒。当借款像滚雪球一样达到百万时,朱之文终于开口拒绝。
殊不知,这个正常的举动却引起了乡亲们的激烈反对。他们早已习惯了手心向上问朱之文要钱,眼看财路被切断,他们用砖头砸朱之文的大门,甚至翻墙冲进他家进行辱骂。
升米恩,斗米仇。
帮难救急,对方会感激你的雪中送炭;而帮懒救穷,却只会让对方形成依赖,最终拖垮自己。
人生下半场,一定要学会收起泛滥的热心,远离心穷志懒之人。
5、不帮打破底线的忙
吴勉经营着一家汽车用品商行。一天,朋友老杨找他帮忙,想借他公司的Post机几天,外出收货款。
考虑到未知的法律风险,吴勉心中一阵犹豫。但想到老杨是自己多年的兄弟,如果拒绝帮忙,担心影响两人的友谊,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几天之后,公安机关找到吴勉,调查一桩Post机恶意套现案件。他这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周国平曾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
成年人的社交,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帮忙,都应适可而止:在法律范围内、在道德准则间、在世道人心里。
不要被人情绑架,不要被面子束缚,内心自然清明。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待人接物是每个成年人都要学会的重要课题,学会三不管、四不说、五不帮,人生才会更加清醒自在。
人生下半场,愿我们在立身处世中保持清醒,修得成长智慧,活得无拘无碍。
作者简介:令婉司马,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富书第4本新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