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岁女童失踪:罪恶元凶,不是12分钟,背后有个秘密令人警醒

2023-10-13   校长传媒

原标题:上海4岁女童失踪:罪恶元凶,不是12分钟,背后有个秘密令人警醒

上海4岁女童失踪:罪恶元凶,不是12分钟

原创作者|刘娜

这两天,一个叫黄元芯的小女孩,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她失踪了。

截至我写这篇稿子时,60多个小时过去了,她还没有被找到。

这个可爱漂亮的小姑娘,是被汹涌的海水卷走了,还是被可恶的坏人拐走了?

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知道的是,黄元芯失踪的原因,着实令人不解又气愤——

01

事发——

4岁女童失踪了!

据黄元芯的父母和媒体发布的消息,事情原委是这样的:

10月4日下午5时许,在上海本地生活的一家人,带着两个小朋友到南汇新城下的海滩上玩。

妈妈和外婆带着更年幼的弟弟,留在岸上。

爸爸带着4岁半的黄元芯,在海滩上玩。

父女俩人都脱了鞋,小女孩穿着最爱的蓝色连衣裙,拿着小铲子在玩沙子。

下午5点35分时,爸爸去岸边拿手机,就把黄元芯一个人留在海滩上,同时叮嘱她不要乱跑,站在原地等候。

爸爸说,黄元芯所处的海滩,距离岸边大约三五百米,走过去需要五六分钟,拿到手机走回来又花费五六分钟,他不过离开了12分钟,回来孩子就失踪了。

短短12分钟,4岁半的小女孩海边失踪!

事发后,黄元芯的家人联系警方和媒体寻求帮助。

孩子失踪是关乎千家万户的高敏感话题,所以黄元芯的安危,牵动着千万网友的心,也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

不少人站出来指责黄元芯爸爸:

“怎么这么心大,竟然把4岁的孩子一个人扔到海滩上12分钟!知道涨潮的海洋多么凶险可怕吗?12秒钟也不行!”

也有不少宝爸宝妈从亲身经历出发,分享带娃的种种惊险,只为证明一件事:

年幼的孩子离开视线一秒钟,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支持这种批评和指责。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也因为作为父母,但凡多个心眼,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岸边拿手机,或者托旁边人照看一下孩子,就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已发生的众多惨案,无不提醒我们:

疏忽大意和心存侥幸,是幼童惨案频发的罪恶元凶。

因为当天去同片海滩的人很多,不少人也拍了照片和视频。

而这些影像资料的相互佐证,证明事情绝非黄元芯爸爸说得那么简单——

02

疑问——

爸爸到底离开多少分钟?

黄元芯失踪后,当地警方和救援队立即展开搜救。

6支救援队200多人搜索了两天,还是没有找到黄元芯。

倒是10月4日同一时段前往这片海滩的热心网友,纷纷翻出自己手机和相机,根据媒体曝光的黄元芯的衣着相貌,辨认出了她在海滩的最后画面。

照片显示:

10月4日下午5点33分。

黄元芯和爸爸的确在海滩上玩,蓝裙子的是黄元芯,白T恤的是爸爸。

10月4日下午5点40分。

爸爸离开了,就只剩下小朋友一个人在海滩上玩。

10月4日下午5点42分。

海滩上还有不少人,天色已经暗下来,爸爸没回来,小女孩站在人群中。

10月4日下午5点53分。

黄昏把天空和海水都涂成金色,海滩上的人越来越少,小朋友孤零零一个人站在海水中,异常孤单,翘首以待。

这些照片,目前也得到了黄元芯爸爸的转发和确认。

恰恰这些照片的相互佐证,让我们确认这样的真相:

爸爸离开黄元芯,绝不止12分钟。

有网友疑似拍到,一直到10月4日下午6点06分,还看到黄元芯一个人孤独地站在海水里,等爸爸来。

如果网友爆料属实,那就意味着爸爸至少离开黄元芯20分钟以上。

这么长的时间里,爸爸去哪儿了?

他到底是故意把孩子遗弃到海滩上,还是说藏着别的隐情?

03

纷争——

到底是疏忽大意,还是故意遗弃?

10月6日晚上,参与搜救失踪女孩黄元芯的蓝天救援队,公布了小女孩在海边的最后视频:

全面搜索后,排除了孩子被他人带离海滩的可能。

因为黄元芯的爸爸一直到10月5日下午,才能指出自己和女童分开的准确方位,民警根据这个准确位置,通过监控在近百人中发现了小女孩的身影。

她站在原地等候10多分钟后,向水边走去,在水边摔倒后, 消失在海浪中。

一句“消失在海浪中”,让人感到后背发凉,凶多吉少。

与此同时,为黄元芯小朋友忧虑的不少网友,也一个个化身福尔摩斯,陷入了阴谋论。

他们认为这起失踪案,很可能是一场蓄意遗弃案或谋杀案。

我综合网友推测,总结如下:

第一:

爸爸不仅在到底离开孩子多长时间上,撒了谎,而且在事发地距离岸边的距离上撒了谎——警方通报是二三十米,他说三五百米;

第二:

找不到女儿后,爸爸竟然走着去派出所报案,而不是第一时间打电话求助;

第三:

爸爸一直到事发第二天,才能认出女儿失踪的准确位置,涉嫌故意隐瞒;

第四:

妈妈和姥姥看见爸爸回来拿手机,当时竟然不质疑爸爸,任凭小女孩一个人置身危险中,一家人都有问题;

第五:

黄元芯失踪后,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接受采访,语气都过分冷静,而没有悲伤和崩溃……

当然,还有很多未经核实的猜测,比如说黄元芯的爸爸是继父,比如说黄元芯7月份就走丢过一次……

这些,都已被证实为谣言。

理解网友因过分担心黄元芯的安危,而把焦虑和崩溃投射给孩子爸爸的愤怒。

我想表达的是:

首先,如果这起案件涉嫌故意遗弃或谋杀,请相信警方绝对不是吃素的。

其次,我也想从心理和情感的角度,尽量客观地和朋友们分享这样的认知: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时,他极有可能通过模糊细节的撒谎,淡化自己的责任,逃避周围人对他的指责。

黄元芯爸爸说自己只离开了12分钟,实际上是更久,极有可能是出于这种心理。

创伤后遗症的症候之一,是记忆错乱和意识模糊,尤其是刚刚经历了极端灾难的人。

事发时傍晚,海滩又诸多相似,涨潮前后的海滩差别很大,加上他们是第一次到这片海域,黄爸爸说不准位置也有可能。

不是所有的悲伤,都是嚎啕大哭和歇斯底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心理上真正接受事实,然后才能在情绪上启动悲伤的按钮。

这也是很多人在听闻亲人去世后,表情麻木,哭不出来,但过了很久,终于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后,突然泪流不止的原因。

我们不能以是否哭天抢地,来质疑一个人是否足够悲伤。

今年5月,武汉校园车祸案中,那个儿子惨遭车祸后,又被网暴“不够悲伤,想当网红”的妈妈,绝望崩溃中纵身一跳的背影,已给了我们足够深刻的教训。

没有为不负责父母洗白的意思。

只是提醒更多人,面对他人悲欢,多些耐心和思辨,多些善意和客观。

要知道:

我们的发声,可以是光,也可以是枪。

最后——

04

守护——

每个孩子的两个礼物。

看到黄元芯失踪案,看到她孤零零站在海水中的背影,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幼年时的两件事。

一件,是我六七岁时,父亲带我去赶集,把我一个人留在供销社门口,他去另外一条街卖粮食。

父亲承诺我,卖完粮食拿到钱,就到供销社给我买好吃的。

父亲去卖粮食的几十分钟里,我看着街上的人来人往,认定父亲不要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那几十分钟,我感觉像1000年那么漫长。

父亲卖完粮食后,当然很快回来了,也带我去买了好吃的。

但时光过去30多年,我已记不得那天吃了什么, 但那天火辣辣的太阳,极度恐惧的我,还有时不时想要去找父亲的冲动,至今仍明晃晃地霸占在记忆里。

另一件,是小时候家里养牛,小牛犊总爱恋群,时不时挣脱绳索,跑到田里河里或别的村庄,深夜也不回来。

每当这时,父母就会带上我哥去找牛犊,让我和我妹妹留在家里看门。

黢黑的夜晚,我抱着我妹坐在自家门槛上,盼星星盼月亮盼父母盼牛犊,被深深的恐惧捉住,感觉妖魔鬼怪很快就会来把我和我妹妹抓走,我们再也见不到爸妈和哥哥了。

那种坐在自家门口依然无比恐惧不安的感受,至今记忆犹新。

童年的经历,让我在当了妈妈后,尤其关注孩子的安危和感受,有时甚至到了草木皆兵、过分敏感的地步。

后来,我学了一点心理学,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强调:

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一个人幼年时最重要的两件礼物。

安全感,就是父母一直守候在身边。

归属感,就是在父母那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误区是,带孩子出门,认为叮嘱了孩子不要乱跑,孩子会一直留在原地等候。

把孩子扔在家里,认为在自己家中,孩子有什么好怕的。

真相是:

丧失了安全感的孩子,很难一直留在原地等候,因为他要寻找父母,要和父母在一起。

没有归属感的孩子,即便在自己家里,也一样陷入恐惧,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否重要。

天天谈爱和教育的我们这代父母,要记得孩子最重要的两个礼物,是安全感和归属感,并用言行和细节向孩子表达:

“我爱你,我和你在一起。”

而不是,在想当然中大意中,制造惨案,悔不当初。

最后:

正在看此文的善良的你,如果在城市,在农村,在山间,在海边,在深夜,在白天,看见陌生小朋友孤独一个人,请一定要上前询问:

“孩子,你怎么了?需要不需要我的帮助?”

你的一句话,可能会挽救一个孩子的命。

愿黄元芯能平安归来。

愿每个孩子,都被养育者善待。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上海4岁失踪女童爸爸发声,背后有个秘密令人警醒

原创作者|刘娜

从10月4日到10月9日。

5天。

100多个小时。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上海4岁失踪女童黄元芯,还没有回来。

救援队从上海浦东搜索到浙江舟山,依旧没有发现小女孩的踪影。

黄元芯到底去了哪里?

事发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前后矛盾的信息和扑朔迷离的猜测,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10月8日,被拽进舆论风暴眼中的黄元芯爸爸黄先生,接受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的采访,也首次正面公开回应了有争议的诸多问题——

01

最新后续—

女童爸爸发声

我用4个关键词,给大家概括——

第一:胆小。

女儿黄元芯4岁半,上幼儿园中班,是个乖巧可爱的孩子,非常招人喜欢,但胆子有点小。

女儿失踪的地方,是他们第一次来玩,并不熟悉。

(明知女儿胆子小,还把她一个人留在海滩上?)

第二,手机。

事发当时,爸爸之所以要折回岸边拿手机,是想给女儿拍照片记录一下。

他嘱咐女儿原地不要动,就光脚跑到岸上拿手机,发现手机没电了,孩子妈妈和姥姥也敦促他赶紧回去。

结果,他没有拿手机,就赶紧往回跑,跑回去的时候,他的脚趾被淤泥里石头割伤了,耽误了时间。

(也就是说,导致整个失踪案发生的拿手机,最后也是拿了个寂寞。)

第三:报警。

他抵达现场后,没有看到女儿,也没带手机,就开始找,主要是往人多的出口方向。

没有找到后,他到海滩上的平安屋求助,海滩管理人员打着手电帮忙寻找,并开始循环广播。

后来,他在出口处碰见孩子妈妈,赶紧拿电话报了警。

报警时间,是当天下午6点40分。

(他是下午5点36分离开女儿身边的,报警时,他已经和孩子走散了一个小时零4分钟。)

第四:时间。

他和孩子妈妈上网求助后,黄元芯的衣着相貌传遍全网,很多当天到过那片海滩的热心网友,纷纷发来照片和视频,提供帮助。

有张疑似拍摄于当天下午6点零6分的照片。

因为当时天色已黑,照片上那个小小身影的轮廓,很像黄元芯,但到底是不是,尚无法确认。

警方通过监控捕捉到的画面,是当日下午5点54分,有个疑似女童溺水的画面。

这两个时间点的矛盾,让黄先生认为“不排除女儿被拐走的可能”,也让焦虑万分的家人还抱有希望。

(也就是说,黄元芯到底是被大海冲走,还是被人抱走,目前尚未定论。

如果当天下午6点零6分,黄元芯还站在海水中等爸爸,那么之前所有定论都要全部推倒,警方也要重新调查和营救。)

我上一篇关注黄元芯的文章(点击查看)发表后,很多善良的朋友提出一个问题:

既然当天傍晚那么多人拍照片和视频时,拍到小女孩孤零零的单薄身影,为什么没有一个好心人上去,给孩子提供帮助?

如果说疏忽大意是小女孩爸爸的原罪,那么冷漠无情是不是也是旁观者的问题?

首先,我想解释的第一点是:

我们看到的网友拍摄的黄元芯背影的照片,都是“上海4岁女童失踪”消息传遍全网后,去过事发地的热心网友,不断扒拉对比自己的照片视频,才找到的。

也就是说,网友是无意间拍摄到黄元芯的。

包括传遍全网的小女孩孤独地站在夕阳里等候爸爸的那张照片,也是网友摄影作品中极小一部分裁剪下来的。

而不是网友刻意拍摄。

只是后来小女孩失踪上了热搜后,让这些无心之作,成了关键证据。

其次,我非常想结合刚刚发生的又一起和孩子有关的悲剧,和朋友们聊聊这背后一个令人震惊的心理秘密——

02

又曝悲剧——

泳池男孩溺亡

昨天,头条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件令人悲恸的新闻:

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四川凉山,一个小男孩在游泳池溺亡。

令人震惊的是,这个男孩在游泳池中,从不断痛苦挣扎,到最后被捞上岸,前后经历了整整10分钟。

而这10分钟里,游泳池里的安全员不见踪影,孩子父母也不见踪影。

要命的是:

这10分钟里,这个溺亡孩子周围,不仅始终有10来个嬉闹游泳的同龄孩子,而且还有体格健壮的大人。

但没有一个人,发现那个不断挣扎的孩子不对劲,也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

直至那个溺亡的孩子不再挣扎,错过最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夭折于那池热闹的泳池里。

唯留下哭天抢地、痛不欲生的父母。

为什么,在泳者如此多的游泳池里,竟然没有一个好人发现那孩子的异常和求助?

就像,为什么,在游客众多的海滩上,竟然没有一个良者上前去询问4岁的黄元芯缘何孤单一人站在落日海水中?

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人心的冷漠,还是另有深层的原因?

答案是:

袖手旁观的旁观者,并不仅仅是冷漠麻木,而是他们集体陷入了“盲从侥幸”(也称“多元无知效应”)的心理误区——

03

心理秘密——

危险藏在热闹人群中

这个心理秘密的发现,还要从美国皇后区一桩凶杀案说起。

1964年3月,美国纽约皇后区发生一起惨案,一个20多岁的姑娘在大街上被谋杀。

从她遭受攻击,到她被杀害,整个过程持续了35分钟。

这35分钟里,先后有38个人听到了动静。

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这件事经警方披露后,曾在美国本土引发轩然大波。

以《纽约时报》为首的众多媒体,纷纷谴责美国社会的堕落和人们的自私冷漠。

但心理学家对事发当时38位见证者逐一走访,又对诸多类似案件调查后,发现了这样一个真相:

这绝非自私冷漠那么简单。

而是,在陌生人组成的混乱又热闹的场合里,旁观者因关注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紧急情况的发生,又因“周围人都这样”的群体认同,无视了那个置身危险的生命。

这就是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经典之作《影响力》中反复阐述的一个观点:

相比谴责社会冷漠和人们麻木,我们更应该走出的是人群中的“盲从侥幸”的心理误区。

不信,当时,换作你在事发现场,你未必比别人做得更好。

因为,如果你深谙人性的弱点,就会发现:

人,一旦来到由陌生人组成的热闹喧嚣群体里,就会在群体盲目安全感中,弄丢应有的警觉和机敏。

以上海4岁女童失踪案为例。

如果你一味谴责周围人冷漠,那么为何黄元芯失踪案上了热搜后,那么多当天去过现场的热心网友,纷纷给孩子父母和警方救援提供线索?

他们麻木不仁吗?

他们冷漠无情吗?

他们都是坏人吗?

并不。

他们在热闹人群中,都集体陷入了一个误区:

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是安全的,而每个孩子都是由父母照管的,危险是离自己所在的人群很远的。

何况,周围人都不觉得有异常,那“我”就不必过分担心和惊慌。

加上他们当时都忙于自己手头的事情——看风景,陪家人,看孩子——就想当然地忽略了那个独自玩水的小女孩。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在热闹陌生的群体中,我们不确定自己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认为:

一味谴责旁观者的冷漠麻木,除了让人们对这个社会悲伤失望,并没有任何益处。

走出“盲从侥幸”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确定对抗不确定,让好人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举个例子:

你在人山人海的公园遭遇危险时,大呼“救命”,远远没有抓住距你最近的那个人的衣服说“救救我”,更管用。

确定,是对抗“盲从侥幸”的最好路径。

在人群中,寻找确定的人寻求帮助,让被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是避免此类悲剧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黄元芯父亲在离开时,求助身边某个人:“我要去岸边拿手机,麻烦帮我看一下女儿。”

那幺小女孩失踪的风险,就降低了很多——

被求助的那个人,只要不是出现概率极低的坏人,他(她)都会在“我被托付,我很重要”的确定中,帮忙照看孩子,直至爸爸到来,或交给海滩管理人员。

最后,讲个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04

习得方法——

比盲目谴责更重要

我儿子五六岁时,我曾把他弄丢过。

当时也是夜晚,我们一起在河边散步,他骑着平衡车,飞快地穿梭在人群中,我紧紧跟着他,一转眼就看不见他了。

我大声呼喊,情绪一度失控,不断向身边人求助,也没有找到他。

但10分钟后,我找到了儿子。

这得益于,每次出门时,我都交代他的话:

“如果和妈妈走散了,请记得向旁边值得信赖的某个具体的人求助,比如警察,比如商场工作人员,比如饭店老板。”

他记得了我的话,并用小孩子的眼光,挑中河边经营渔船的一位年长老人,通过他的手机及时联系到了我。

我曾把这段经历,写成一篇文字叫《昨晚,我弄丢了我儿子》,只为告诉更多人:

相比情绪用事地一味谴责社会冷漠和人心不古,我们更应该掌握方法和路径,保护自己和爱的人。

亲爱的朋友:

为人父母,不可能永远没有疏忽,一直紧紧把孩子攥在手中。

但识人性,习方法,得智慧,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