茑屋书店落户于上海百年建筑 | 臧棣、耿占春、王家铭获十月诗歌奖 | 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女演员逝世 | ......
石黑曜
他个人风格显著,把充满人情味的边缘人故事和硬核科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和过往的科幻故事,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豆瓣青年作者系列访谈
石黑曜出书了,虽是意料之中可也有些情理之外,因为业界和民间对他的评价,有些两极分化。他是近年来科幻文坛备受瞩目的新星,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以《朝圣》和《仿生屋》斩获未来科幻大师奖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在第五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上,他凭借《武汉巫婆》荣膺“城市奇幻组”首奖。前阵子在重庆举行的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他被授予“年度新星”银奖。
可是他的写作风格和题材,却和豆瓣阅读这个平台有些不兼容,比起一些人气作者,他的作品评分和阅读量在平台上都不算高。此次豆瓣阅读却和果麦文化合作,将石黑曜在豆瓣阅读上的五篇小说《貔貅》《莉莉娅我的星》《离开蓉城》《Amour》《武汉巫婆》(后更名《武汉往事》)结集成新书《莉莉娅我的星》。果麦文化签下的作者,许多都是自带流量的畅销书作者,放在这波人里,石黑曜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该书的责任编辑大白看来(在豆瓣阅读上,大白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幻想类人气作者猫爪君),石黑曜的作品,完全可能是未来中国科幻文学的主流。大白的理由很充分,一方面,石黑曜是青年科幻作者中,为数不多受过正统文学训练的,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师从吴岩教授,作品亦受到过韩松、陈楸帆等科幻圈前辈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个人风格显著,把充满人情味的边缘人故事和硬核科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和过往的科幻故事,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无论作为编辑、作者还是读者,我都非常希望能推动这种新的科幻小说特点,让更多人关注。”大白说。
石黑曜自我调侃,虽然身为科幻作者,却很少因为某项前沿科技而激发灵感,这听起来像个悖论。使他产生写作冲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做过的梦、遇到的人、冲击猛烈的情绪。《离开蓉城》《朝圣》《仿生屋》的灵感都来自于梦境里的超现实画面,而《武汉巫婆》里的一家三口则是受到人物本身的启发,至于情绪则比较抽象,通常是由具体的事件、情形、人物遭遇所激发,这些情绪可能是强烈的认同,也可能是愤懑或伤感。
石黑曜的小说,常直接把现实中的中国作为幻想故事的背景——《武汉巫婆》里的武汉,《仿生屋》里的上海,《朝圣》里的雅江、芒康、拉萨,《离开蓉城》里的蓉城和申城,对应到现实中的原型分别是成都和上海……在他眼中,中国城市常常具有魔幻特质,如武汉身在楚地,而楚人崇巫,加上交汇的新老建筑视觉化不同阶段的历史,让武汉有种时空交错的超现实感,也使之成为孕育巫文化的成熟土壤。
《武汉巫婆》能获得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城市奇幻组”首奖,既是无心插柳,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石黑曜说,早在2012年,便有个尼尔·盖曼式的都市奇幻故事雏形在他脑海里诞生,这个故事兼具黑暗与纯真的两种秉性,无奈可以容纳这个故事的城市,却迟迟未能现身。武汉是石黑曜妻子的故乡,和妻子相恋后,那个在脑海中萌芽多年的故事点子,和武汉这座城市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石黑曜是青岛人,后来求学、生活于北京,自己本身却没在武汉深入生活过,可是小说中对武汉的方言、历史及风俗的描摹却栩栩如生。石黑曜承认,这是因为在写作前期,做了扎实的案头工作:“动笔之前,我大概花了三周时间泡图书馆,把可能涉及的武汉历史和风土人情大致吸纳了一遍,这里面也包含一些武汉本地的迷信文化。”而妻子对武汉大学及江汉路深沉的爱,也为《武汉巫婆》提供第一手素材。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的参赛类别每年都在变,《武汉巫婆》构思成熟后,正好就碰到征文大赛开设“城市奇幻”的类别。得奖后,石黑曜在得奖感言里郑重感谢自己的妻子。在西方的类型文学里,“城市奇幻”由来已久,是发展成熟的类型,石黑曜说《武汉巫婆》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披着巫楚文化外衣的克苏鲁神话,小说里的异兽也做了混搭,起的名字,来自于山海经和克苏鲁神话。
青岛是个中西合璧、新旧交替的城市,同时作为石黑曜的故乡,她理应更早出现在石黑曜的笔下。之所以没有成为“巫婆系列”的首选城市,有个重要原因是青岛老城区富庶、巫文化匮乏,但石黑曜也承认,这是当时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所致,这个故事要硬放在青岛,也并非做不到,“巫婆系列”计划有两个续篇,其中一个续篇就会将背景设置在青岛。
另一座在石黑曜眼里十分魔幻的城市是上海。作为全球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集合所有国际大都市的显著特质——竞争激烈、外来人口密集,老建筑与摩天大楼毗邻而居的城市样貌本身就具有魔幻色彩,这给“仿生屋”这一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提供生存条件。上海不只是《仿生屋》的创意原点,也是《离开蓉城》里的目的地。在责任编辑大白眼里,《离开蓉城》是全书的异类,被放在全书的中间,目的是为了调剂整本书的节奏。
《离开蓉城》是石黑曜目前所有小说里,隐喻最多、架构最复杂的一篇,石黑曜称之为“心理沙盒实验“——蓉城和申城分别象征起点和终点,四个主人公的旅途,实则是自我发掘的过程,他也借着这个故事,探讨人的社会属性和定位:
这个故事本身有存在主义的影子,我个人也被心理包袱困扰,所以它其实真正映射的是自我焦虑:如果蓉城代表某些类型的科幻作品,而申城代表另外一些类型的科幻作品,那么我的位置在哪里?在申城之外,还有比这更广阔的科幻作品,那是我要追求的吗?我究竟是有资格住进蚁巢城市中的人,还是在街头生存的垃圾帮,还是坚守某种落伍信仰的原住民?(作者注:“垃圾帮”和“原住民”是小说里蓉城的人口结构形态)我的能力最终能让我抵达何处?四个主人公里,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石黑曜对《离开蓉城》的成品并不满意,设计过于复杂,或许应该等到自己写作技巧更成熟的时候再去触碰,然而写作过程还是给了他莫大的满足感:“不要多想,出发上路就好。”
除了此次被编纂成书的几个篇目以外,石黑曜还在豆瓣阅读上进行一个名为“底城故事”的系列写作计划。这是一个架构庞大的废土科幻故事系列,目前已经发表四篇,而在石黑曜的大纲里,它由19个中篇组成。“这个系列的世界观风格挺混杂的,但每一篇故事的主线还是偏向于硬汉侦探的调调。集中探讨的还是人与机器如何共存的话题。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无论如何肯定会写完。”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来自摄图网
新年文创季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