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在中国问题上,短视的是莫迪,买单的是印度

2021-01-16   枕猫

原标题:印度学者:在中国问题上,短视的是莫迪,买单的是印度

尼泊尔特里布万大学访问学者、《亚洲时报》专栏作者比姆•布特尔曾在《亚洲时报》发表《印度为莫迪短视的中国战略付出代价》一文,他认为莫迪在对华战略上是短视的,如果印度方面一意孤行下去,中国会比1962年时更严厉地惩罚印度,买单的最终会是印度。

正如19世纪俄罗斯历史学家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曾描述的那样:“历史不会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只会惩罚没有吸取历史教训的人。”

自莫迪担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整体上在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莫迪改革者的身份也一直被国民认可,然而莫迪的对华战略正如比姆•布特尔所评价的那样,如此的短视。

那么莫迪为什么要如此对待中国?印度又会因此付出什么代价?

莫迪

莫迪凭借什么上位?

莫迪及其内阁主要成员均在一个名称为国民志愿服务团的组织任职过。这是一个印度教教派组织,组织成员众多有近500万成员,分布范围广,有5万个分会,注重发展青年成员,并进行半军事化训练,其实际目的是为了对抗穆斯林组织,成员着统一的服装,有铁一般的纪律,绝对服从上级领导。

他们的宗旨是“保护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极端主义性质。

1985年,莫迪应这个组织的要求加入了印度人民党,2014年莫迪竞选,国民志愿服务团全力协助莫迪。十个站点设一个总负责人,为了防止选民突然改票、无法按时到达站点以外,他们与志愿者配合,护送选举人到达投票站进行投票。

莫迪上台后主张把促进少数派和落后阶层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实行民族主义、民主、非教派主义。人民党在印度教信仰上大做文章,联合十亿印度教徒,排斥其他四亿的异教徒。可谓将民粹推到了明面上。

从上文不难看出,莫迪的上位依靠的就是民粹,民众爱听什么,莫迪就说什么,这就为莫迪对华战略埋下了伏笔。

莫迪

印度对华战略明明错误为何还要进行下去?

其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962年中印战争的影响。

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印度永远的痛,印度怀揣着世界第三的梦想,却被中国以极快的速度浇灭,极大地影响了印度在地区的威信,印度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印度方面认为,印度当时打败仗,是因为当时的印度军队真正独立的时间并不长,军队内高层大部分仍然是英国人,同时作战经验短缺,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印度方面认为自己军队的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洗刷冤屈,恢复自己世界性大国的地位。

二、新冠疫情的爆发。

这次疫情,在印度政府高层来说,无疑是检测莫迪改革后印度能力的机会。然而,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印度政府手段尽出,却还是无力抵抗,结果相当得糟糕。印度政府无力顾及疫情,便通过对华强硬,来转移国内群众的视线,主要媒体刊登疫情的新闻有限,而对针对中国的新闻频繁刊登。

这是提高莫迪支持率的最好方式。对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来说,反对中国似乎是提高支持率的最好方式,印度也不例外。同时,莫迪是靠民粹起的家,政治主张就是,联合十亿印度教人民,排斥其他教教徒。

疫情的失控,使莫迪意识到自己的支持率可能会被疫情冲击,便对华持续强硬,甚至不惜在边境制造事端。

而这一招的成果也显而易见,面对抗击疫情的失败,莫迪的支持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高了。

三、以地缘政治看中国的结果。印度对“大国”这两个字非常痴迷,甚至成为了一种执念。成为大国首先要有地区影响力,自1993年起,印度便与东南亚各国加强贸易联系,不仅使得经济得到了增长,在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然而,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最终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让印度深深地感到了忧虑,同时中国开始实行一带一路计划,不仅能拉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也加大了地区影响力。

在此情况下,印度不得不对华强硬,来维持自身地缘政治的利益。如果服软,印度纵然成为了世界大国,地位也在中国之下,这不是印度想要看到的。

印度

四、印度在民主、自由价值观与中国的差异。

印度常常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那么印度为何会有如此的自称呢?

实际上,还是因为要与中国作比较。印度方面最喜欢说的话为“一旦印度成长为一个大国,那他将对中国产生全方面的威胁,印度的民主制度将会得到世界的效仿,而中国的制度将显得暗淡无光。”

实际上印度与中国的竞争,已经逐渐成为了意识形态的的竞争,印度前驻华大使顾凯杰于9月10号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不是要推翻世界秩序,而是要接管世界秩序》,文章最后一段号召全世界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中国。

五、印度想要借助美国,来实现自己大国梦。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发展制定了“印太战略”,据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讲话来看,美国“重返印太”的战略中心在东南亚。这与印度的想法不谋而合。近年来,中美关系持续恶化,这对印度来说是个大好机会,既能讨得美国欢心,又能对中国进行打压,绝妙无比。

同时,对华态度强硬,可与美国其余战略伙伴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搞好关系,从而更深层次地参与到亚太地区事务中,增强自身影响力,为实现大国梦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除了莫迪想保持自己的民间支持率,另外就是与印度一直以来的发展理念有关。

印度与美国

印度对华强硬造成的后果

在印度疫情爆发的时刻,印度政府为了转移矛盾,在中国边境制造事端。同时购买了总价值高达3890亿的巨额武器装备,然而这些武器装备至少需要2年才能全部部署完毕,所以此次印度购买装备的目的,更多地是想在国际上寻求支持。

然而事与愿违,各国均忙于抗疫之中,对印度无暇顾及。自入冬以来,印度军队在边境的补给出现了困难,数十万士兵在前线甚至吃不饱,穿不暖。

《印度斯坦日报》报道前段时间称:印度军队开始从班公湖南岸后撤部分士兵,同时后撤的还有坦克等重型武器。虽然印度军方声称,撤退的主要考量是出于安全的兵力调整,这些部队仅仅是撤退到更加安全和便于保障的区域。

但,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印度为稳住民心所扯出的遮羞布。将近4000亿的花费,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这对莫迪的支持率来说是个隐藏炸弹。

莫迪

2019年,印度经济已经有了后劲不足的表现,2020年疫情冲击以来,印度经济持续低迷,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gdp下降了23.9%,创历史最高。与此同时,印度的外债在急速上升,债务总额约占外储的250%。

雪上加霜的是,食品领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飞涨。由于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进口国,同时又是第三大出口国,对华态度强硬导致了两国贸易出现大幅度下滑,印度光是寻求中国的替代产品,额外费用已花费超过500亿美元。

盲目地对中国企业施加各种禁令的苦果已经出现,2016年-2019年,短短的四年内,中国企业对印度国内的初创企业的投资增长了12倍,从3.81亿美元增长到46亿美元。

由于一纸禁令,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大幅降低,投资金额从2019年上半年的12.3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2.63亿美元,萎缩将近80%。在此情况下,印度的许多小公司相继关门,创业者陷入寒冬。

印度获得疫苗的难度提升

无论如何的转移矛盾,府必须越来越严峻的疫情问题是印度政得面对的,防控的失败使得印度将目光投向了疫苗之下。然而这么长时间以来,印度自主研发的疫苗始终不见踪影。便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印度曾在WTO上提出,发达国家应该免收新冠疫苗专利费,然而没有任何国家去响应。

印度钱讨好的欧美国家,不仅无视这个提议,更是对印度的疫苗采购计划也缺乏兴趣,毕竟自己的都不够用。

西方靠不住,印度便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据新华社报道,印度记者在中方外交部记者会上询问中方代表疫苗相关问题。

印度记者胡提问:中国之前承诺在疫苗研发成功之后,会将疫苗当做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是否属实,中国是否会向其他国家免费提供疫苗。

中国当然会履行之前的承诺,然而现在疫苗作为国际性战略性物资,稀缺不已。必须先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后才会向其他国家提供,先给谁,后给谁,价格如何,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印度可能不会太早地得到疫苗。

疫苗

莫迪的短视行为,正在让其付出代价,疫情失控,经济低迷,国际影响力在降低。而莫迪最为在意的支持率也在降低。

印度农民不满莫迪政府,发起抗议,在持续了几十天的时间的抗议之后,印度农民的抗议活动似乎出现了进一步升级的趋势,不久后,印度的底层农民举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集会活动,而活动地点便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

“短视的是莫迪,买单的是印度”无疑是对莫迪对中国行为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