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时,中野负责打宿县,他们的重武器如何?
有一份史料记载:“整个中野:野炮两门;山炮42门,炮弹两百余发;步兵炮四门,炮弹十余发……。那些炮,还是炮兵干部和炮手们隐瞒了实情留下来的!是他们用双肩从大别山扛出来的!”
为什么中野的大炮,连华野的零头都没有呢?
主要是挺进大别山时,长途行军,斗争太艰苦,所有的重武器都丢得差不多了。
但是,攻取坚城,没有炮行吗?究竟不是当年打土围子的年代了。陈毅问刘昌毅有什么困难时,刘昌毅说:
“要是炮弹足够的话,请给几门炮吧!”
陈毅非常干脆地答复:“我到三野去调,满足你的要求。”
于是,刘昌毅在主攻方面小东门就增加了从华野调过来的六门榴弹炮。
16日,宿县解放,歼敌一万三千余。毛主席在11月23日庆祝歼灭黄百韬十个师的伟大胜利的电报中:“……对隔断徐、蚌,使徐州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种估计。这种形势的造成,主观上因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
宿县。”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当时中野和华野在重武器上的巨大差距,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