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义论”需求压力下,早期以色列的宗教发展情况

2023-12-15     历史有看点

原标题:“神义论”需求压力下,早期以色列的宗教发展情况

引言

在巴比伦,巫术的体系化在神义论需求的压力下有所发展,所以原先是理性的。无罪的人遭受苦难,这样的体验与对神的信赖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合一,亦即并不是神,而是魔鬼与恶灵才是灾厄的起源;以此,神义论步上一种潜在的半二元论的轨道。

这在以色列是不可能的。一切的灾厄同样是源于耶和华,这是最早的先知(阿摩司)的基本命题之一。在视一切灾厄为大能之神的惩罚与处置的以色列,以巫术来抵御魔鬼的发展,相对于纯粹伦理性的祭司律法书与忏悔赎罪的发展,后者乃是利未人祭司固有的掌控手段。

这情形彻底影响了以色列宗教发展的全面领域。首先,在亚洲宗教里,“魔法”所占据的位置,在以色列那儿则是由“奇迹”(Wunder)所占据。亚洲的巫师、救世主与神祇“施法术”,以色列的神则是应呼救与求情而“行奇迹”。其间的深刻对比,先前已经说过。相对于魔法,奇迹是较为理性的。印度人的世界一直都是个非理性的魔术花园。

类似发展的端倪在以色列可以从以利沙生平的神奇故事里发现到,其非理性与亚洲的魔法行使完全同在一个阶段上。此一思考模式有可能很容易就占了上风。然而,对抗一切狂迷忘我的持续不断的斗争,显然决定了以下的特征,亦即:在纯正的耶和华信仰的宗教传说里,例如在族长的故事里,连同在摩西与撒母耳的传说里,以及一般而言旧约里,不是魔法,而是奇迹-源于神有意义的且可理解的意图与反应一一占有从未见于其他任何圣典里的那种强大的支配性地位,而奇迹本身在许多古老的部分,多半是在族长传说里,相对而言较少被使用。

魔法的这种付之阙如的情形,尤其迫使寻求事情、命运与遭遇之原因的问题走上天意信仰的轨道,亦即认为神乃是个以隐秘的但终究是可以理解的方式驾驭着世界特别是主导着其子民之命运的神。“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耶洛因派的艺术之作《约瑟传》,便令其主人翁如此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此一天意信仰。在此,神的意旨同样宰制着人类企图逃脱的那个领域,如同在印度的故事里,“命运”战胜了所有施弄玄虚以图摆脱它的伎俩。

但是,在以色列,并非印度的那种业(karma),而是人格神的某种理性的天意决定着这个命运。尽管发怒时激愤难当,但终归说来既理性又按计划行事的这个知识分子的神,具有两大特征性的面相。首先,如我们先前提示的,他是个平民的神。这可不能被误解。这个面相里的耶和华既不是“大众宗教”的神,也绝非顺应“群众”需求的神。

他毋宁正好是在最终获胜的耶和华观念里,部分由先知(战争先知与后来的律法书先知)和律法书教师所组成的那个圈子企图强制教导给民众的那个神。这经常遭到反抗。因为群众真正的需求,无论何处莫非寻求巫术或救世主以解救急难,在以色列亦是如此。同样的,不管是耶和华信仰的理想,或是怀抱此种虔信的理想主义者,皆非出自这个所谓“穷人”的圈子。俘囚期之前,不止整个真正的列王传说里的英雄,即使来自士师时代传承的古老残篇里的英雄,莫不是经济境况良好同时又虔诚的以色列人。在虔敬的宗教传说里,族长也都是非常富裕的人。

依据古老的应许,在此如同其他各处,财富本就是虔诚的报偿。具有文学教养的耶和华知识担纲者本身极有可能泰半是高贵氏族的成员。不过,自先知时代开始(阿摩司)以来,不止显示出情况已绝非总是如此,尤其更显示出:文士阶层希望能够培育出而且事实上也真的培育出具有清教式纯正的一因而也就是厌恶狂迷、偶像崇拜与巫术的-虔信的那个圈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平民阶层。至少是在此种意义下的平民阶层:他们既未参与分享政治权力,也不是王的军事与赋役国家的担纲者,更不是城市贵族社会权势的承担者。这清楚地呈现于传说的编纂里。

除了《列王纪》里的吉光片羽之外,贵族的英雄主义得不到任何发声之处。反之,备受尊崇的几乎全都是和平虔敬的农民或牧羊人,而且陈述与说明的方式也都适合于他们的观念水平。以言词来煽动谄媚群众的做法,当然是根本行不通的。就像在埃及一样,利未人的训诫要求法官,既不可歪曲法律以利于贵胄,也不可歪曲法律以利于大众,而扫罗的厄运,除了其他因素之外,总归要怪他服从愚蠢的民众。

个人的价值与权威毋宁是取决于有关耶和华命令的知识。不过,利甲人的那种“游牧的理想”与对于农民召集军的回想,也支配着教养阶层的理想。唯有履行上天的命令才能保证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这是儒家的基本信念,完全如同激进的耶和华信仰者。只不过,在儒家,具决定性的是一个高贵的、有着审美素养的、文质彬彬的俸禄阶层的美德,而在以色列,愈来愈被推崇的是乡村与城市里的一个理想的以色列平民的美德。

利未人的训诫愈来愈重视这个作为其顾客的平民思想世界。于此,独特之处是:在以色列,而且唯有在此,平民阶层成为一种理性的宗教伦理的担纲者。其次,同样极为重要的,耶和华一直是个历史的神,特别是政治一军事史的神。这使得他与所有的亚洲神祇区隔开来,而且其缘由在于其与以色列的起始关系。对于耶和华最忠实的信奉者而言,他始终是誓约共同体成员的同盟战神。尽管他除此之外还是个雨神,或者在北以色列的思维里他被抬高为天上的王,对于纯正的耶和华信仰者特别是先知的虔信而言,他始终是政治命运的神。

因此绝非人类可以借着冥思而与之神秘地合而为一的神,而是个超乎人类但可以理解的人格性的主,人必须服从。他业已下达人类必得信守的积极命令。人类可以如同面对一个大王那样,探究他的救赎意图、他发怒的原因与他施恩宠的条件。

结语

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在此前提的基础上,关于世界之“意义”为何的印度式思索的发展,彻底被排除。基于不同于此的理由,那种思索在埃及与巴比伦也未能超越某种相当狭窄的范围,在古代以色列,这思索则根本毫无立足之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a46404d592b1dd3d8fb969afabca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