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二战苏德战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位于苏联西南部的哈尔科夫曾是苏德两军战场激烈争夺的焦点。从1941年10月到1943年8月,这里先后发生过四次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尤其是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成为曼施坦因扭转德军战场局面的起死回生之战。那么,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军叫顿涅茨行动),对德军的影响真有那么大吗?曼施坦因收复哈尔科夫以后,为何不趁胜向东扩大战果呢?
首先,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苏军盲目乐观的产物,曼施坦因只是捡了个漏
对于苏德战场来说,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苏军主动发起的,这也是德军闪击苏联以来,苏军以多支方面军级别大规模发动进攻的第一次。正是由于规模大,人员多,苏军就出现了一些骄傲自满思想,认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场落败,没有力量发起反击。
实际上,这是苏军前线几支方面军将领的轻敌行为。一方面,从1942年6月份展开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从担心到合围然后到反攻,这场仗基本调动了苏军最强大的进攻主力和战略预备队,苏军能用得到的装甲打击力量也基本都派到了斯大林格勒周围。这么大的多兵种合作,苏军占据着兵力和数量上的优势。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巨大,苏军伤亡更是几倍还多。但苏军并没发现曼施坦因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并不是单一为了救援保卢斯第6军团而来,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确保南方集团军群侧翼的安全。
因此,当曼施坦因在确认保卢斯突围无望,苏军又紧盯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不放时,他却主动撤离了战场与南方集团军群汇合。客观上,德军已经提前争取到哈尔科夫战役准备的时间和补给。而当苏军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场撤下来的疲惫之师向哈尔科夫出击时,德军不仅瞅准了苏军的乐观大意麻痹思想,也发现了苏军侧翼的400公里防御漏洞,这才成为曼施坦因敢于及时反击的底气。
从这个层面讲,曼施坦因调任顿河集群既是来救援,客观上也是分散苏军的注意力。而苏军在没有得到充分补给和战术休整的情况下,仓促发起哈尔科夫战役,这就为曼施坦因以逸待劳创造了条件。
其次,顿涅茨行动,德军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曼施坦因赢了面子输了本钱
从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结果看,曼施坦因是胜利了,他也挽回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的面子,客观上他还把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战线又拉平了。但是这个胜利对德军后续进攻来说,并不都是好事。
第一,丢掉哈尔科夫,德军在南线就要多走弯路。之所以苏德两军在哈尔科夫争夺4次之多,就是因为这个城市战略价值太重要。这里不仅是苏军的坦克和装备生产基地,还是南线重要交通枢纽,对于快速机动的德军装甲部队来讲,这个枢纽太重要了。所以,德军统帅看到哈尔科夫丢失,亲自跑来前线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来。
第二,顿涅茨行动,曼施坦因使用的是保守方案。苏军发起哈尔科夫战役是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时,苏军代号称之为“星”。而曼施坦因发起“顿涅茨行动”却是半个月以后的2月19日。因此,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曼施坦因也是在犹豫和焦虑中度过的。一方面,德军统帅部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哈尔科夫,这样做损失就会更大。
另一方面,面对几倍于德军的苏军,他要考虑如何以少胜多的问题。正是由于苏军在这半个月的乐观冒进,让曼施坦因发现了苏军两翼出现了400公里的防御漏洞,这才部署了“顿涅茨行动”。
第三,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使用了所有看家本领。如果按照胜负来论,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最后一场大胜。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曼施坦因使用了哪些兵力和装备就会发现,这也是德军拿出了最后的家底才取胜的。无论是虎式坦克还是德军党卫军的几个精锐装甲师,在这场战役中,德军基本上把东线战场最能打的部队都用上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役德军赢得相当不容易。
从这个层面讲,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虽然打赢了,但对苏军主力损伤并无大碍。曼施坦因在这场战役中也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战役胜利后,他并没有足够力量向东扩大战果;相反,苏军却从这次骄兵必败中汲取了教训,他们不仅发现了德军最后的疯狂,也发现了德军兵力不足和装甲打击力量日暮黄昏的影子。
再次,哈尔科夫战役失利,为苏军赢取库尔斯克战役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些人说,曼施坦因如果不收复哈尔科夫,苏德战争可能要提前一年结束,这话可能也有一些道理。但仔细品味,却又感到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如果没有哈尔科夫之战,就不会有库尔斯克的大败,这是个连环战役。
一方面,曼施坦因打赢哈尔科夫之战,并非他主动进攻得到。从这时就能发现,德军已经不具备发起主动进攻战役的基础。而此时,在东线战场,德军统帅部与前线将领也都在围绕进攻和防御的问题吵个不停,包括4月12日发布堡垒行动计划前,德军上下仍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军基本所有的装甲打击力量都齐聚在库尔斯克地区,客观上这是个诱饵也是个陷阱。正是由于苏军从哈尔科夫战役中,发现了德军的装甲还有很大威胁,苏军才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部署了大量的反坦克壕沟以及反坦克炮等装置。而且还迫使苏军减缓了反击进度,专门等德军送上门来。
从这个层面讲,哈尔科夫战役把苏军打聪明了,他们不仅广泛搜集了德军虎式坦克的情报,还提前拿到了堡垒计划的副本。因此,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一直是按照德军的堡垒计划作防御部署,这仗还怎么打呢?
总结: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虽然曼施坦因赢了,但赢回的是面子,失去的却比得到的还多。德军不仅在哈尔科夫损失了40%的坦克装甲,还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更加青黄不接。正是由于哈尔科夫之战,促使德军统帅部重新收回前线装甲加固甲板,不断推迟进攻时间。客观上,这是把双刃剑,曼施坦因打赢了哈尔科夫之战,却输了更大的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歼灭了哈尔科夫几十个师的苏军,却在库尔斯克丧失了整个东线装甲打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