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怎么制作的?

2019-11-29   中国茶文化知识

十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产自安徽黄山一带,主要分歙县和富溪乡两个种植区,两地产的黄山毛峰都很正宗,没有高低之分。黄山地区海拔高而土质肥沃,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总的来说,温度合适、土壤优秀、光照少,极其适合茶树生长,所以古时黄山一直有茶叶出产,历史悠久。

黄山毛峰又称徽茶,清代光绪年间由当地茶庄所创制,与大多数绿茶一样,黄山毛峰在春季清明与谷雨前后采摘,以春季茶为好,夏季也产。,但不用于上市,而是供给茶饮料、奶茶店等。

至于一些传说、历史,就不多言了,没啥意思。

茶叶的制作早就开始偏向机器化生产,纯手工制作现在实属罕见,也别瞧不上,这机器制作出的茶,可不比纯手工制作差。机器化制作并没有达到流水线生产,只是有了单个工序的制茶机器,如揉捻机、烘干机、翻炒机等等,还是需要人为把控温度和时间,机器的力度更稳定,火候更均衡,茶叶的品质更均衡。倒不是说纯手工制作不好,纯手工制作耗费人力物力,制作出的茶品质高低不一,也较为浪费。

其实这蛮好理解的,就像磨面粉,以前用的是磨盘,占地大,速度慢,还得准备一头驴。现在,一台研磨机就解决了,速度快效率高,面粉还更细。

清明前采摘的黄山毛峰简称为明前毛峰,这时的毛峰最嫩,是每年的头采茶。采摘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有些茶芽长得快,不可避免,就像幼儿班里,总有一两个超出平均身高的大块头。所以,发现有几根一芽二叶的干茶,大家也别想多。明前茶贵如金,明清黄山毛峰主品饮所用,大多用来待客,送礼,咱们普通人作为口粮茶比较奢侈。

谷雨前采摘的黄山毛峰简称为雨前毛峰,以一芽二叶初展为采摘标准,这时的茶叶内质丰富,鲜爽滋味没有明前毛峰强,苦涩之味也比明前毛峰重,有回甘,总的来说,滋味更均衡,作为常喝的口粮茶最为合适。

鲜叶采摘回来后,会先进行挑拣,将误采的大叶片,叶梗剔除,再将茶芽根部的蒂子和病虫害茶芽剔除。剔除完毕后,将茶叶全部均匀摊开,先让鲜茶叶自然失去一部分水分,这样可以保持新鲜度,摊晾时间并不长,当天便会开始进入制作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杀青,如果是手工制作,用的是传统的铁锅灶台,现代都是用杀青机,茶叶入锅后,开始启动翻炒,炒制温度先高后低,从150度慢慢降至130度,机器炒动更均匀,快速,没啥好说的,主要说一下手工制作。

手工制作时,根据锅的大小,通常铁锅的直径80厘米左右,锅深50厘米左右,每次炒制,一般会投入200克至250克茶叶,根据自己能力调节,最多在500克至700克。等锅底泛红时,便可放入茶叶,入锅后会发出类似炒芝麻的声响。炒制的手法简单,单手翻炒即可,力度要轻,制茶多年的师傅,在炒制时会将茶叶抛起,离开锅面20厘米左右,便于茶叶散去热气,控制茶叶温度。不断的翻炒,等到茶叶变得柔软,芽叶失去光泽,叶片的边缘有些干燥,茶香透出浓郁时,便可以结束杀青,进入下一道工序。

杀青完毕后,会马上进入揉捻工序,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竹编的蔑盘上,用三种手法揉捻,先将茶叶盘在一起,双手捏紧顺着竹盘揉搓40秒左右,力度要轻。接着将茶叶抖开,散散热气,时间不用太长,重新盘在一起,继续揉搓40秒,力度较第一次重一些。随后再将茶叶抖开,抖均匀,经过前两次揉搓,茶叶的条形外形已经基本形成,最后一次揉捻无需将茶叶盘在一起,整体轻搓30秒,搓动时力度要轻,抬手时轻抖。最后一次揉捻是为了固定茶形。

三次揉捻,速度不宜过快,先轻后重再轻,三个揉捻过程中,每次下手的力度要均匀,将茶叶抖开时,速度要快。揉捻要保证茶叶完整、色泽绿润,并达到所需的外形 。

揉捻完毕后,进入最后一步烘焙,也就是干燥。烘焙环节分为烘胚和打干堆两步。烘胚,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烘箱内,烘箱里有很多层,越往下温度越高,所以要不断调整不同层的茶叶,并且要经常翻动,保证茶叶均匀干燥,根据茶叶的烘干情况调整时间。当茶叶的含水量降至15%左右,便进入第二次烘干,打干堆。打干堆就是将烘胚过的茶叶转移到竹制的容器上,堆在一起,温度在50度左右,根据茶叶的香气、颜色、干燥程度,慢慢得结束烘焙。

烘焙结束后,茶叶散开摊晾片刻,便成茶了。如此,黄山上的嫩芽,变成了名优绿茶,黄山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