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实在是太火了,就在今天(8月2日),该片以15.27亿的票房打败了《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破20亿应该是没问题的),在哪吒的就要屠榜的时候,有一部电影上映首日居然可以拿下1.87亿的票房,杀进第二名实在是不容易,这个对手就是主旋律大片《烈火英雄》。
说起主旋律大片,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还有吴京的《战狼》,他们对外展示了国家力量和意志,可在对内的题材上,我们始终拿不出一部可以自豪的作品,那些个什么什么业根本不算。
美国、韩国和日本是拍灾难片的好手,美国注重特效,韩国注重感情,日本注重反思,这部《烈火英雄》应该说最像的是韩国的同类型电影,在歌颂人类伟大情感的同时注入主旋律的影子。
从网络评价来看,《烈火英雄》呈现出特别厉害的两极化,极端的直接给零分,但小编在看完之后想客观理智地说,这部主旋律大片是拍得不完美,有漏洞,但它的好处显然更多,如果忽视了这些优点,对它是不公平的。
该片的原型来自2010年“大连7.16油爆火灾”的一篇纪实报道《最深的水是泪水》,相信很少有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毫无情绪波澜地当作遥远的故事。
剧情里有三个人牺牲,分别是特勤中队普通消防员郑志,特勤中队队长徐小斌和特勤中队队长江立伟,还有一段火灾前的告白视频,这四个桥段是整片的高潮,也是整片的煽情点,更是整片的核心。
小编自认不是容易被剧情感动的人,总是可以游离在剧里的情绪之外,去想背后的动机,但这几场戏真正触动到我了。
郑志,平常训练不专心,在退伍前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做事情,上火场之前还在偷吃鸡腿。他像大多数的年轻人,面对未来时,以为自己会是最幸运的那个例外,会永远生猛下去,可当灾难到来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就让他送了性命。他本有机会可以活下去,但他选择了先救队友。
徐小斌,结婚前夕被任务叫回火场,前一秒女朋友还在和他闹脾气,不说话,后一秒就死在了海里。人生和意外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先来临。
江立伟,背负着队友的性命艰难活着的人。他是剧里意识到危险第一反应是跑而不是责任的人,他是普通的,弱小的,真实的,但在最后,他选择了做敢死队,抱着必死的勇敢走入火场接受最危险的任务。顺便说一下,黄晓明终于不是烂片的代名词了,可喜可贺,希望教主可以痛改前非,多接点好片,少装点B。
曾经听到一句话说,很多人你是已经见过最后一面了,只是你还不知道而已,而最可怕的最后一面是阴阳永隔。你们曾经亲密,曾经是家人,但在意外和灾难的影响下,活着的人有的就仅仅只是回忆了,这就是人生。所以当马卫国让队伍里的消防员录下最后一段视频时,你会不自觉就带入,如果是你身陷绝境,你最后一个电话和最后一句话想对谁说,你的人生有什么遗憾。
看电影的时候坐在小编身边的是两个大妈,自从有人死了之后就一直在哭,我不知道具体是哪里触动了她们,但我知道在她们的人生里,一定有过深刻的无法挽回的失去,和以后不想失去的东西,反倒是年纪轻轻,未经世事的人一脸漠然。
很多时候,看电影并不是娱乐,看电影是宣泄,宣泄一些内心深处的隐秘。
当然了,电影的缺点并没有因为我带入了而缺少或是视而不见。客观来讲,这个剧本的改编没有特别成功,我估计导演是看了太多韩国电影,被它们影响太大,误以为情感的驱动可以完成一部电影,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情感宣泄点上,忽视了每个人物和整体结构。
最明显的一点是郑志的牺牲,他的牺牲很感人可是却没很说不通,明明队长在走出火场的时候可以用呼叫总部,在火场里却无能为力,让郑志去叫人,针对这个漏洞,剧情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在人物的矛盾处理上,江立伟和马卫国是两个可以深挖的人物,一个身受过去的影响,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一个误打误撞上位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可剧情对他们的铺垫少之又少,急于进入火场导致前戏不足,人物性格不够立体。
徐小斌这对情侣也闲得很突然,完全是没有铺垫就上来救火,救火过程中也只有结果,没怎么陈述前因,让这一对原本可以大放异彩的配角沦为煽情的佐料,实在可惜。
从整体看来,《烈火英雄》好的地方很多,差的地方也很多,又不能简单地说好坏各半,只能说大家可以从里面各自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如果你想看的是一部完美的电影那一定不会满意,如果只想看灾难前的情感处理,那该片做得很不错。既有个人的情绪变化,也有市民的集体反应。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导演应该是想通过消防员牺牲的故事告诉观众,这个职业有多伟大和了不起,他们并不是没得选,但都选择了伟大的信念。应该说从情感这个切入口打开主旋律大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以后类似的电影只要学会避开剧本存在的大漏洞,灾难类型电影就不是问题了。
很多东西都像歌词里说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只有当最后一道屏障失去了之后,我们才会发现真实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所以永远不要觉得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或是自己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