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山处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四明第一山”之誉。该山风景优美,山川秀丽。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色白如乳,故泉名乳泉,窦称雪窦,而此山之名亦因此而来。
雪窦为东南著名风景胜地,其景区以雪窦寺与千丈岩瀑布为中心,四周群山环列,东有五雷、秒萝、东翠诸峰,西有屏风山;南有天马、翠峦,西南象鼻、石笋峰。乳峰又名商量峰,正峙其中,中广亘数十里,阡陌纵横,气候宜人。
雪窦山上,有宋理宗亲手书“应梦名山”的御书亭,飞瀑如雪的千丈岩、徐岛岩,峭壁万仞的妙高峰,石笋林立的三隐潭,避暑胜地商量岗,还有正在修复的禅宗古刹雪窦寺,蒋介石当年避暑的妙高台别墅,曾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原中国游行社等,除此而外,还有人山亭,含珠林、锦镜池、藤龛、三十六湾花卉村等。
自然风景数不胜数,名人题诗亦处处可见,历代名人如孟郊、方千、梅尧臣、王安石、曾巩、邓牧、戴表元、沫若等都慕名而来,题诗咏吟。
入山亭是雪窦山最先见到的景观,在西口往西约五里处,山之东麓。亭依山而建,为宽敞高朗的三开邮亭屋,据记载,此亭最早建于宋至和乙未年(1055),为雪窦寺达观颖禅师为供朝山进香者休息、山民歇肩而建。以后几经兴废,现存享子为民图年间上海滩大亨杜月笙捐资修建。
相传明代画家唐伯虎曾来此地以木炭为笔,题“入山亭”三字,历代文人至此,多有留诗。宋代雪窦寺方丈智鉴的“入山亭”诗最能说明它的位置及作用。诗云:“荒芜行尽处,幽亭聊暂止,带雨策孤筇,登高从此始。”
雪窦寺为该山最有名之风景点,全称为“雪窦资禅寺”,距溪口镇十五华里。
雪窦寺内建筑雄伟,引人入胜,寺外古木参天,别有一番古刹风光。两株五人合抱的汉代银杏直插云霄,后殿原址上,有张学良将军当年手植楠木两株。历代文人墨客至此,留下了不少诗篇。周僧智觉的《雪窦寺》诗云“下雪窦游上雪窭,过云峰后望云峰。如趋仙府经三岛,似入天门彻九军。无日不飞丹洞鹤,有时忽隐潭中龙。只应奉诏西归去,此境何游得再逢。》还有“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刹,环列翠峰,峰峰叩弥勒”等楹联。
千百年来,雪窦寺香火旺盛,高僧辈出,在佛教界与杭州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寺、南京蒋山太平兴国寺等九寺共称“天下禅宗十刹”,有极高地位;在海外僧人中亦颇有影响。宋代高僧永明延寿禅师,在雪窦寺说法并写了佛学名著《宗镜录》;现代高僧,民国时期中国彿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太虚大师,一九三一年应蒋介石之请任雪窦寺方丈,他到过北美、欧溯、东南亚、日本等国讲学,著有《太虚大师全书》。
雪窦寺三十年代起,曾设中国旅行社,寺旁有专门建筑,隐潭设有饭馆。当年这里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经常活动之地。一九二八年蒋介石第一次“引退”之后就住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当年也被囚于此。
千丈岩瀑布是雪窭山最著名的景观。乳泉之水经雪窦寺前,流人锦镜池,穿过关山桥,在千丈岩倾泻而下,飞珠溅玉,蔚为奇观。瀑布自岩顶至深潭,高达一百八十六米,半壁有巨石相隔,每当春夏,大雨滂沱,飞流直下,至半壁为巨石所碰撞,击碎溪若飞雪,经日光照耀,便会出现一道长虹,令人叹为观止。
商量岗为雪窦第一峰。岗上有两座高丈余的巨石兀立于陡壁之下,石顶上横空悬一块约二米长的石条,人称“仙人桥”,相传两个神仙曾在此相对而坐商量事情,故名。
岗地处高寒,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当年蒋介石曾设想仿照庐山在此建“第二庐山”。岗顶海拔950米,登顶四望,山峦皆伏,诸峰隐于云海之中。
云升雾散之时,北望宁波、镇海,南眺象山港,谓之曰“晴时能见万圣天”大雾弥漫之时,对面不见人影,谓之日“雾时难见丈外物”;冬天滴水成冰,谓之“寒时茅草倒挂珠”;大风起时,龙吟虎啸,山摇地动,谓之“起风能拔迕根树”,各种气候下的不同景观,使人游兴倍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L9ZQ3EBiuFnsJQVym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