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9月10日讯(中国蓝融媒体中心 新蓝网记者傅佳敏)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激励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姚玉峰等15人“浙江省杰出教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浙江省杰出教师”荣誉的背后,是他们为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今天起,教育之江推出系列专题,首先一起走近浙江大学教授姚玉峰、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程惠芳和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姜培坤,读读他们的动人故事。
做医学教育的“摆渡人”
浙江大学教授 姚玉峰
姚玉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浙江省重点创新学科带头人,浙江省角膜病诊治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委员,兼任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理事、白求恩研究会分级诊疗委员会常务副主委等。尽管有这么多头衔,姚玉峰说自己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姚老师”。这位姚老师的学生,有来自浙江大学校园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也有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规培生、进修生,甚至还有三甲医院的眼科主任。
姚玉峰常说,最愿做“摆渡人”,因为在自己的成长路上,受到许多可敬的“摆渡人”的指点。如今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摆渡人”。
传授知识的摆渡人
“一年前眼科见习,我大四。在邵逸夫医院的眼科手术室,旁观了姚老师的一台角膜移植术。”浙大医学院直博生吴奕征至今记得那天的场景,“精湛的技术、精细的操作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仰与向往。”
吴奕征口中的这位姚老师,就是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20多年来“深掘一口井”,致力于眼科角膜移植的创新性研究。这位眼科手术大拿,把知识传播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即使工作繁重也坚持每年面向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开设理论课程。他的教学理念是让传播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需要思考的是问题的提出而不是简单的答案呈现。
姚玉峰说,本科生的教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而是要将他们拉入具体场景中,借助更多实例视频演示让他们能有更客观的认识。大量实验和临床病例都被搬到PPT上,图文并茂的授课模式让医学课堂毫不枯燥。在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他为浙江大学培养了一届又一届本科生,他所带教的1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现已成为各医院的骨干力量。
医学技术的摆渡人
在姚玉峰的学生、邵逸夫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许叶圣的眼中,姚玉峰是榜样,也是他前进的方向。“姚老师就像我从医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走出医生这一职业的困境与迷茫,让我明确个人的目标与价值并为之不断努力。”
2017年8月17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姚玉峰荣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一领完奖,姚玉峰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杭州,因为第二天还有11台手术等着他。“即便公务再忙,姚老师都要求我们以病人为先,而他自己则是以最高标准以身作则。”许叶圣说。
在校园课堂外,姚玉峰还有另外一群学生。从2009年起,他便开始举办义务培训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独创的“姚氏角膜移植术”传授给同行,还无偿献出专利。他最欣慰和骄傲的事,莫过于看到他培养的学生用“姚氏法”治疗患者,及时给患者送去光明。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有十个、一百个、一千个姚玉峰,就可以让更多人减轻痛苦、重见光明。正因为这种纯粹的想法,11年的践行,已经有近7000人在他的课堂中受益。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让出这么大利益的时候,姚玉峰笑笑说,育人的目的是救人,广泛传播知识和技术才能泽惠更多患者,不违他学医的初心,无愧导师的厚爱,不负国家的期望。“姚老师身上总是有我们汲取不完的精神力量。” 他的学生王冰鸿感叹。
“非仁爱不可托,非聪明达理不可任,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不矜名,不计利,姚玉峰为我国建立了一个现代学科,培养出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专业人才。
人生价值的摆渡人
在美国读博士的谢加文,上大学时就仰慕姚玉峰。回国后在姚玉峰门下做博士后。“除了专业知识技术,我们从老师身上还学到很多很多——重道义、勇担当,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将自己一身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用毕生心血践行医者与教师的神圣职责。姚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学成报国的榜样。” 谢加文由衷钦佩地说。
医者仁心,不仅仅是看病救人。吴奕征始终记得发生在他见习时的一幕。那一天,正值下班,姚玉峰脱下白大褂走出诊室,正好碰到一位老奶奶来看病,当发现她后,姚玉峰立马扶她坐下,重新穿上白大褂,并嘱咐门口的护士帮助挂号。得知老奶奶忘了带钱,姚玉峰二话不说,从自己皮夹里掏出了钱,为她买药。“作为一个眼科界泰斗,科室主任,能够如此处处为患者着想,实乃大师风范,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吴奕征说。
还有一件事让实习生们深受震撼。一次,姚玉峰走进手术室,从一位眼角膜捐献者遗体上取下了角膜。随后,他小心翼翼地为捐献者装上义眼,修整仪容,做完这一切后,姚玉峰对着捐献者的遗体深深地鞠躬,说道“谢谢你和你的亲人愿向世间传递光明和善良。”这一幕让在场的医生们既感动又敬佩。
光明故事的摆渡人
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一位93岁的老人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让座,被传为时代佳话,他就是拥有“核潜艇之父”美誉的黄旭华院士。当时姚玉峰与黄旭华院士同期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在获知黄旭老院士患有最重度的白内障,曾多处求医无果后,姚玉峰主动承担起了极具挑战的黄院士的眼科手术。手术后黄院士完全复明。手术1年以后,黄院士通过他的秘书告诉姚玉峰,这一年里,他一直不停地看各种材料,手稿、笔记、文件、报纸,电视新闻,什么都想看,感觉眼睛够用了,时间不够用了。黄院士赞叹,姚主任无愧于“神医妙手”的赞誉!
2018年4月,中共萍乡市委给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发了一份特殊的公函,希望姚玉峰给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被习近平总书记尊称为老阿姨,96岁高龄的龚全珍老人做最严重的白内障手术。姚玉峰经过认真思考、严密筹划之后,亲赴萍乡为龚全珍老人实施手术,最终这场眼科手术获得了成功。
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疼。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为师者,他坚持言传身教;为医者,他把病人装在心里。知命之年,姚玉峰却甘愿做一个坚毅、本分、无私的 “摆渡人”,把学识授给学生,把精彩留给青年,把光明带给病人。
40年如一日扎根教学一线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程惠芳
程惠芳,女,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至今,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理想信念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应用经济学理论功底深厚,科研教学成果丰硕,社会服务和决策咨询成效显著。关爱学生,坚持厚德育人,教学科研工作中提出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引导学生为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并贡献聪明才智,教书育人成效突出。
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评浙江省十大杰出女性,200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2012年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15年获聘浙江省特级专家,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程惠芳教授把《浙江企业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送给习近平总书记
程惠芳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坚定,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40年如一日,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任务。主讲本科生《国际贸易原理》等课程,主讲博士、硕士研究生《高级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开放办学、厚德育人、复合成才”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
努力探索教育创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988年,探索和创建工业外贸(3+2)复合办学模式,在全校选拔工科三年级优秀学生,开展为期两年的复合外贸人才培养。近年来,积极服务数字经济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深化“国际贸易+工科知识+跨境电商+创新实践”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特色,科学设置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创新,实现学院和研究院的突破发展。在1993-2009年担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的院长助理、常务副院长和院长期间,学院从只有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拥有9个本科专业,10多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3个浙江省级重点学科、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博士、硕士、MBA、工程硕士、国际合作办学等较为完整的专业和学科体系和具有特色的新型开放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2年至今担任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在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创新、企业国际化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成果。
程惠芳教授课间休息与学生讨论交流
求真务实,学术研究成果斐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研究》(2013-2018),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期中国产业与贸易政策协同发展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2019-2023),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撰写专著18部,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级科研成果奖12项、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坚持不懈攀登科学高峰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 姜培坤
姜培坤,男,1963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200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2004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姜培坤从教三十四年,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用三十四年的青春和热情,演绎了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教师” 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
呕心沥血 建设一流课程
1985年,姜培坤从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分析专业毕业,进入浙江林学院任教,风雨兼程三十四载,始终坚守着三尺讲台。他讲授的是土壤学,一门被称作“土到家”的课程,却凭着他的一股韧性,硬是在一个“土”字上做出了大文章。
土壤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在实践生产中得心应手。刚参加工作的姜培坤花了三年时间,认真学习前辈们的经验,对土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课堂讨论、课程小论文等课程创新改革的设想,得到了前辈们的肯定。他还提出了综合性实验和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改革设想,让同学们在野外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姜培坤深知,人才竞争是最后的竞争,他大力引进人才,充实课程队伍,鼓励老师们互帮互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办法传授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课程内涵和质量。2009年,土壤学课程组的教学成果“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土壤学课程成为国家资源共享课。目前该课程已作为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建设。
诲人不倦,精心培育人才
从教三十四年,姜培坤始终用实际行动诠释“老师”这个神圣名字。初到浙江林学院时,任务繁重,他总是要花半天时间准备一个实验的材料、仪器设备,并对每个实验进行预备试做,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每逢实验周,从周一至周六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认真充分的准备换来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为了使实验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化,姜培坤主持对实验指导用书、实验作业等进行重新编写,强化了土壤学课题的实验教学。
坚持不懈 攀登科学高峰
姜培坤主要从事林地土壤质量演变研究,重点聚焦土壤人为利用过程中有机碳含量、类组、稳定性变化规律及调控机制。早在九十年代末,他就已经认识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瞄准“土壤碳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这个科学问题,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土壤碳研究。他1999年就申请到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开始研究不同森林类型碳库容量及平衡调控技术,成为浙江省最早研究森碳库的学者之一。随后的岁月里,他又连续申请到两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科技厅的重大专项,研究土地经过不同利用后,土壤有机碳类组变化及其过程机理,开创了我国林地土壤有机碳研究的先河。
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森林碳汇研究成果日益涌现。姜培坤主动对接国内外相关科学家,科学研究从土壤“碳过程”逐渐转到“碳稳定性”。通过文献阅读和与国外科学家的交流,姜培坤发现了一种叫“植硅体碳”的稳定性碳,可以在土壤中稳定上万年。经过2年的努力,团队总结出了从植物、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的理想方法,并发明了植硅体碳含量测定的新方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姜培坤一连申请到植硅体方面两项国家基金和两项省基金,研究中国全部重要竹类植物系统植硅体碳的分布与稳定性,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植硅体研究的高水平论文,得到了广大学者的热烈关注和一致好评。
科学研究二十余载,辛勤付出,也收获丰硕成果,姜培坤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近58篇,出版著作6部,研究成果“竹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增汇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研究”和“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格局、碳循环及管理技术”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