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小萱妈妈
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以来,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尤其是早、晚,温差变化十分明显。随着季节的变换,温度的降低,对于宝妈来说,在带孩子的时候,就应当要注重孩子的护理与保养,让孩子少生病,宝宝健康。
老话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指的是到9月不必急于增衣服,不妨冻一冻。很多家长为孩子加衣添裤而伤尽脑筋:衣服添得早了,怕孩子未经磨练,到了冬天不耐寒;加得晚了,又担心孩子感冒生病,左右为难。
难道秋冻,就一直不给宝宝添衣服?是不是宝宝只有秋冻了才会身体棒棒的呢?到底怎样秋冻才是最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入秋后,想要让孩子少生病,家长要掌握的原则就是:保证三暖一凉。
一、宝宝的脚:中医讲:“寒从脚底起”因为脚底有很多穴道通向全身,脚部一旦受凉的话,很容易引起很多器官的不适,主要表现症状就是畏寒怕冷。而脚底的神将末梢循环又最慢,很容易导致脚凉,外邪入侵。
所以要保护好宝宝的小脚丫,宝妈们常摸摸宝宝的脚,脚要暖。
二、宝宝的手:宝宝的小手要暖,脚和手都属于身体部位神经末梢循环慢的,家长可以摸摸宝宝的手心,如果宝宝的手心温热、没有出汗,这就说明宝宝穿衣服是合适的。
反之手冰凉,宝妈们就要给宝宝添加衣裤了。
三、宝宝的肚子:冷空气如果吹到宝宝的肚子,宝宝就会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所以宝宝的肚子,一定要保护好不受凉。
尤其夜晚爱蹬被子的宝宝,家长更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小肚子,以免受凉。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如果经常性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孩子的体质会下降,抵抗力也会降低,容易患各种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保护好宝宝的肚子,避免受凉。
四、宝宝的头:宝宝的头部要凉,头部是孩子身体散发热量的部位之一,如果头捂得严严实实的,不利于宝宝的体热蒸发。
但小月龄宝宝,宝宝的囟门还没有完全闭合,就要注意保护好了。
随着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每一个季节,孩子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而进入秋季后,家长就要着手于宝宝秋季护理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确保护理到位,让宝宝少生病,家长更放心宝宝健康成长。
1、多喝白开水,防止秋燥。2、讲究卫生,防止腹泻3、注意饮食,膳食均衡。4添衣物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天气的变化。5、适量运动,劳逸结合。6、及时打预防针。
入秋了,你家宝宝躲过秋季疾病了吗?平时有什么方法预防呢?欢迎评论并转发。
-----------------
学无止境,有关备孕、怀孕、育儿知识,小萱妈妈在这里随时聆听、并解决各位家长的问题。关注小萱妈妈科学育儿没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