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由于缺少土地,大棚种植遍及各地,高昂的种植成本使以色列必须要发展以蔬果为主的经济作物,也因此,以色列能够每年向欧洲各国出口超过100万吨的蔬菜水果和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蔬菜种子。
以色列缺水,不种植水稻,大米从泰国进口,其粮食作物为小麦、燕麦、玉米、豆类等。创造世界农业奇迹的以色列,似乎并不把追求粮食单产作为主要目标,十几年前就实现不仅粮食自足充裕,每年还有出口。为什么粮食产量并不喜人的以色列能够做到自己自足呢?
微博上一位博友提出了一个叫“大粮食”的概念。所谓的“大粮食”,就是把人类所吃的瓜果蔬菜、肉、蛋、奶等食物全部纳入“粮食”范畴。这类食品吃多了,自然就减少对传统的谷、麦、豆三大类农产品的需求。
以色列增加“粮食”产量就是发展奶牛业。在一般人眼里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产业,被以色列人巧妙地进行资源组合,轻松提高了农田的粮食产出。
以色列人计算,麦子、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粮食部分与秸秆的比例大约为1:1,用秸秆作为饲料养奶牛,秸秆与牛奶的转化率大约也是1:1,一头奶牛一年的秸秆饲料大约为11—13吨,而一年产奶也是11—13吨。也就是说,传统被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经过奶牛的转化,1吨秸秆就可以变成1吨牛奶,变成了人类十分美好的食物。人们大量喝牛奶,能够大量减少谷物类食物。
在以色列的奶牛养殖场里,以色列人把各种农作物的秸秆,如麦秆、玉米秆,还有水果加工企业运来的果皮、果渣,通过堆沤发酵变成饲料。秸秆普遍切成三至五公分长短。这些发酵后的粗饲料按照各种奶牛的需求,配上一定比例的碎玉米、豆粕,就成了标准的牛饲料,每吨大约1200元人民币,比中国价格高;牛奶出厂价大约3900元人民币/吨,比中国售价低,但以色列奶牛场的利润却普遍不错。以色列政府为防止牛奶过剩,对奶牛场的数量、规模控制都有比较严格的控制。
由此可见,之所以说以色列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是因为一方面人们用大量的水果蔬菜丰富了日常食物进取种类,无形中减少了粮食的摄取量;另一方面,将农作物废弃物变为饲料喂养奶牛,人们通过牛奶的引用也能减少粮食的摄入。因此,与其说以色列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倒不如说粮食的角色由其他农产品所代替了。
此文由《有农有艺》全球农业研究室编写,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