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

2023-10-24   天山植保

原标题:自治区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

自治区小麦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

播前准备

主要是做好地块选择、精细整地和滴灌带选型。一是地块选择:要选择集中连片、平整度高,水源有保证、盐碱含量轻(全盐量≤ 6.0克/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效养分含量高、配套滴灌设施的高标准农田。二是整地:犁地耙磨后要使用分流式整地机对角平整土地,做到土壤平整松碎、紧实度一致,确保播种深度一致。三是滴灌带选择:要根据土壤质地选择滴头流量及滴孔间距适宜的滴灌带。采用“干播湿出”播种的地块,更要抓好整地质量和滴灌带配套选型。四是种子准备:根据种植计划备足种子,所有小麦种子要经过药剂包衣,建议购买使用商品化包衣种子。

适期播种

重点做好播期选择、播种量确定和北斗导航播种技术应用。一播期: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力争在适宜播期内完成播种。前茬作物不能及时收获的地块冬小麦可适当晚播,春小麦要适期早播,避免灌浆期遭受高温危害。二播种量:各地要根据小麦成穗规律和播种时间,确定合理播种量,做到合理增密。超出适播期后,每晚播1天、播种量增加0.5公斤/亩,冬小麦最高播种量不超过30公斤/亩、春小麦最高播种量不超过35公斤/亩。三播种技术:进一步加快北斗导航播种技术应用,确保播行端直、接行准确、不重不漏、到边到头、镇压严实,一播全苗;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深度合格率不小于75%。

苗期管理

主要抓好滴水出苗和小麦冬灌,确保小麦苗齐、苗匀、苗壮和冬小麦安全越冬。一是小麦播种后立即进行主管、副管、三通和毛管等地面滴灌系统的连接工作,做好地头毛管折套埋压处理工作,及时完成地面管道安装和滴水试压,保证播后48小时内滴出苗水,含盐碱地块要同时加滴腐殖酸液肥或盐碱改良剂,确保全苗。二是平均气温下降至3~5℃,土壤“昼消夜冻”时,开始小麦冬灌,在封冻前完成灌溉。

水肥管理

要坚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适期施肥、高效施肥,按照少量多餐分次追肥的原则,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需肥规律,结合滴灌因地因苗精准施肥,实现科学精准水肥一体化管理。重点抓好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和孕穗期的水肥运筹,实现促早发、多成穗和增穗粒重的管理目标。

化控化除

化控是控制麦苗徒长、有效防止后期倒伏的重要措施。小麦起身时,喷施矮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将第一节间长度控制在2~4厘米;在小麦拔节前,再喷施一次,力争将第二节间长度控制在5~8厘米。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敏感的小麦品种要加大使用剂量。在小麦拔节期前根据当地草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药剂开展化学防治。

统防统治

要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适期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抓好“一喷三防”,从扬花后期开始,要注重延长小麦旗叶功能期,延长灌浆时间,提升小麦粒重;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小麦锈病、白粉病、麦蚜等常发重发病虫害的防控。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区要在小麦始花期进行药剂防治。

防灾减灾

重点防范小麦低温冷害和干热风。一是小麦拔节后出现0℃左右低温天气时,及时浇水或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预防冻害发生。二是中后期出现高温天气,要抓好肥水运筹,根据土壤墒情少量多次滴水,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也可结合“一喷三防”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减轻干热风危害,防止小麦早衰。

机收减损

在蜡熟末期适时组织抢收,防止收获过早或过晚影响产量。严格落实小麦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收获过程中损失率不得超过2%,籽粒破碎率1.5%以下,籽粒含杂率2%以下。收获后及时晒干扬净,水分≤13%及时入库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