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篮球世代,以二轮秀身份进入NBA的球员,当务之急永远都是生存。
NBA二轮秀的生存之道,在近几年来,有何变化呢?
本文将观察并归纳2007年-2011年期间的五年二轮秀的轨迹,以尝试得出一些结论。
为什么会抓这个期间的球员?
因为这个阶段的二轮秀大致都已经度过了摸索期、巅峰期、甚至衰退期的阶段。这段时间,恰好与小球崛起的风潮是重合的。
2007年:
这一年的30位二轮秀之中,能在NBA打上5个NBA赛季以上的有7名球员:马克-加索尔、卡尔·兰德里、塞申斯、大宝贝戴维斯、阿隆·格雷、多米尼克·麦克奎尔、约什·麦克罗伯茨。
7人之中,成就最高的自然是小加索尔。
小加会在那一年掉入二轮的原因,多多少少受体态臃肿、资料太少有关。
以静态天赋来看,小加并不是典型的二轮秀球员。
兰德里、大宝贝都是擅长终结进攻的内线,无策应外加防守平平,前者缺身高尺寸、后者缺横移。
塞申斯是没有天赋但是各项控卫技术加点平均的球员、多米尼克·麦克奎尔、阿隆·格雷是纯蓝领防守苦工。
约什·麦克罗伯是运动能力优秀的白人内线,擅长投射、策应和封盖,除了没有低位技术外,其余有球技术扎实全面,有那么一些生错时代的意味。
这些人之中,率先失业的是阿隆·格雷、多米尼克·麦克奎尔。
2008年:
这一年,这一年的30位二轮秀之中,能在打上5个NBA赛季以上的有6名球员:小乔丹、德拉季奇、查莫斯、尼科拉·佩科维奇、阿西克、巴莫特。
有趣的事情是,能在NBA存活下来的这六个人,全部摸到过NBA的首发级别球员。
小乔丹的天赋是绝对的一轮秀水平,当年是因为和樱木花道一样几乎为0的篮球基础才掉落二轮。
德拉季奇、查莫斯是身材与天赋不突出的控卫。
佩科维奇是非常善于进攻的重型内线。
阿西克是苦工型的内线。
巴莫特,则是3D球员。
他们都是各自擅长领域类型佼佼者,能碰到首发位置,这个因素脱不了关系。
因大伤淡出的佩科维奇、查莫斯外,这一年最先在联盟失业的还是苦工型内线阿西克。
2009年:
这一年,这一年的30位二轮秀之中,能在NBA存活下来、打上5个NBA赛季以上的球员非常多,30人里面存活下12人
上过整个赛季稳定首发的是米克斯、贝弗利、丹尼-格林,前者是擅长单打的得分手,后两个是两名非常有名的3D球员,自然不用多介绍。
米尔斯、尼克·卡拉希斯、南多·德·科洛都是优缺点同样鲜明的国际控卫。
德胡安·布莱尔、康宁汉姆、杰夫·艾尔斯都是苦工蓝领。
马库斯·索顿是单打手,杰布雷科是手感柔和的射手型前锋,最后还有天赋不俗但是其余技术平平的能量型侧翼巴丁格。
不说无心篮球转战排球的巴丁格。
率先消失的是两个国际替补控卫尼克·卡拉希斯、南多·德·科洛、以及两个苦工杰夫·艾尔斯、德胡安·布莱尔。
尼克·卡拉希斯、南多·德·科洛的跑跳能力都很差,在强调换防速度的时代开始后消失,完全不奇怪。
杰夫·艾尔斯、德胡安·布莱尔的消失也不奇怪,但是为什么同期同类型出道的康宁汉姆没有一起消失?
因为康宁汉姆在2015-2016赛季之后,就开始练三分了。
所以说为什么2009年是近代最好的一年选秀呢?
它的好不止在顶尖秀方面,同样蔓延到了二轮。
2010年:
这一年出道,能在NBA生存的二轮秀,只有两个人:白边和斯蒂芬森。
顽强地存活下来的这两位球员从天赋上来说,其实不是典型的二轮秀特质,而是因为选秀时打磨的完成度实在太低,才掉进二轮。
白边在结束了打基础的摸索期之后,逐渐成长为明星级别的护框内线。近年白边有因为热火提速打球而被逐步弃用的迹象。
兰斯·史蒂芬森也一度在步行者找到非常适合自己的定位,成为擅长砍分的力量型后卫。
但是,师弟内在的心性的不成熟、打法极度看体系。
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之中,师弟慢慢沉沦,走上了下坡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的二轮秀,有一位来自欧洲的仁兄,在遥远的五年之后再投入到NBA,并展现出了有立足能力的迹象。
他是国王队的内马尼亚·别利察。
一位身材偏瘦,但是三分球不俗、球商上乘的射手大前锋。
2010年NBA选秀,内马尼亚·别利察在第二轮总第35顺位被华盛顿奇才队选中,随后被交易至明尼苏达森林狼队,在2015年7月,球员和森林狼双方才达成签约。
2011年:
这一届二轮秀的质量非常不错。
小托马斯、帕森斯、博扬·博格达诺维奇、谢尔文·马克、乔恩-洛伊尔、伊托万·摩尔、拉沃伊·阿伦、辛格勒。
先说说四位比较有名气的球员。
小托马斯成长为可怕的持球双能卫,帕森斯则是成长为劲爆的全能型前锋。
两人随后又因为反复的伤势失去光芒。
摩尔、博格达诺维奇,这两位射手之资出道的二轮秀,凭借住出色的射手与无球跑位能力,在近年越打越顺。
已被淘汰或快被淘汰的球员之中,辛格勒没防守没准头,出局很自然。
乔恩-洛伊尔在面框内线的道路上埋头苦学,没看清楚时代的趋势,已成为边缘人。
拉沃伊·阿伦的消失轨迹,则一如早几年的苦工蓝领,out。
谢尔文·马克,是各项技术加点平均的超级替补控卫,常年流浪于各球队第三替补控卫的位置上谋生。即使一直存在NBA联盟,也不会有什么存在感。
从这几批二轮球员的消失轨迹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一些什么端倪吗?
死得最快的是两种二轮秀。
传统意义上的纯得分手、单打手,在NBA的存活率越来越低。
这一点不只是发生在二轮秀球员身上。比如,有人知道尼克杨和安东尼现在在哪支NBA球队效力么。
内线苦工蓝领,也已无生存可能。
因为他们不能为进攻拉开空间,换防又会被无限针对。
大时代的变迁,其实更加影响天赋排不到金字塔尖的篮球小人物。
努力的方向有一旦没有抓对,他们就会与NBA彻底无缘。
NBA整体速度提升,攻守形态出现巨变,各大球团进一步缩限了二轮秀的选择范围。
即使是二轮秀出身的球员,球队也不再希望他们是否单一功能突出的特型球员。
攻防的功能性多否,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