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意外挖出一古墓,墓碑上4个字,洗清一民族英雄300年的罪名
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我们中国人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甚至为什么要那么做,是不是感到很自豪?其实,这离不开我国远古时期就留下的一种官职,史官。有的人会问,史官记录下来的历史一定是真实的吗?他们会不会因为一些政治上的忌讳,而诬陷忠烈,赞扬小人?答案是肯定的。你要问是为啥?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
我国自古各朝代受儒家文化影响甚深,一般情况下史官也有着自己的傲骨,不会主动去做奴颜婢膝之徒,当然这也仅仅是一般情况下。历史也是靠事实说话的,我国在明末清初也就是改朝换代之际,史家有点变了味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民族英雄在清人编纂的史料中突然就成了"结党谋思""残害生灵",问题是史料中根本不给任何理由,听起来有几分莫名其妙。
像豪杰郑成功,就很有两面性,我们都知道郑公从侵略者手中收复了宝岛台湾,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原接近全面崩溃的情况下依然死守台湾,守护明朝的最后一片疆土。对于明朝臣子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忠臣;可在后记中,记录他杀害了老朱家遗留的唯一皇室子嗣,朱以海。
当时的历史背景非常严峻,前朝虽然已经灭亡了,可散落在民间的众多朱氏子孙可还活得好好的;这就有个问题了,作为统治者,清人总是担心这些"前朝余孽",指不定万一又搞出事情,举兵造反啥的。因此旗人对这些皇族很是在意,因为古代朝代讲究一个正统关系,像三国里刘玄德的地盘就称"蜀汉",他打的就是大汉朝的招牌,以示自己的正统。到了明末,满人自辽东起兵,出身关外,还是异族,入关后根基不稳,因此在南方残喘的小朝廷就是大清的眼中钉。
彼时有两个前明藩王建立政权,鲁王朱以海算一个;按照当时的情形,虽然大家有共同的外敌满清,可中原人还是矛盾重重,将军不敢卖命,商人见利忘义,这些都是明末时期留下来的祸根。对于朱以海来说,郑成功随便打听外面的风声就知道其品行如何,收复山河这事对他来说太困难了。对此郑成功也只能独自守在台湾。
从北到南,旗人打的相当威风,一路势如破竹。但鲁王军队就截然相反,没几个大将活着留下来的。这种结果对于本就只能屈居南方的鲁王来说,算得上是毁灭性的打击。本想着能一鼓作气的打下北方光复国土,没想到把自己老本都赔进去了。
但心有不甘,自己祖宗的百年基业不能就这样放弃了,这时走投无路的鲁王想到了郑成功,满人可是想要自己脑袋的。郑成功对待自己的态度会是如何?记载上奇怪的就在这个地方,朱以海在到达厦门以后,史料上再无情况记载,那大明朝的遗孤鲁王究竟去哪了?是躲起来安稳度日了?还是就此惨死了?在清朝修订的历史中,朱以海是被郑成功给毒害了。这一记载当真准确可靠?而因为此记载,郑成功更是背上了300年的骂名。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施工队施工时,一工人挖出这做古墓。一座明朝古墓为郑公做了"辨解",考古队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一古碑,上面是这么写的:"鲁王(朱以海)因为常年咳嗽不止,于1662年离世中痰而薨。"这件事震动历史学界,原来史书中关于朱以海之死的记载是错的。这中痰而薨4字更是证明了一切,究竟是史官"记错了"还是"刻意如此"?众人也是各有想法,但不能否定的是,郑公300余年的"罪名"终于被洗清,这位民族英雄并未做过此事。
而至于为何清人历史上记载朱以海是由郑成功谋杀,多数史学家认为,可能是出于迷惑世人,以此消除汉人对于清人的抵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