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够在导演这一行做到头部,除了艺术追求外,还有着超出一般人的坚韧性格。
——遇言姐
冬奥开幕式过后, “一个开幕式要不要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的调查,据说阅读量高达2.5亿,网友“爆赞”刷屏。有网友留言:有一亿人想给张艺谋补一张电影票。
遇言姐肯定是这一亿分之一!!
细腻浪漫的冬奥开幕式,赢得中外一片叫好之声。
不点燃主火炬的设计,中国网友甚至给出了比低碳环保更妙的解释——
“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的话,放到这里,出奇切题。
张艺谋的创作理念——不再展示家底,不搞人海战术,致敬普通人民,体现文化自信,也非常被观看奥运的人们认可。
尤其是,张艺谋今年71岁了,还能有精力体力指导如此大型而繁琐的演出。
凌晨4点想到创意,兴奋到再也睡不着,这劲头儿太叫人佩服,非心存热爱而不能及。
他自己曾说:“我没有一秒钟懈怠过,我尽自己最大努力了。”
做导演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算一辈子鞠躬尽瘁了。
张艺谋很让人放心,经历了2008年那次大场面,他已经是冬奥导演唯一人选。
与这一次的众望所归相比,老张接手上次奥运开幕式,要艰难得多。
不是英雄就是罪人,得到过多大的荣誉就背负过多大的骂名,老张注定是全国文艺界最招风的一棵树。
有资格导演开幕式的华人导演,他不是唯一。
陈凯歌、李安、姜文,都曾经竞争过这个职位,但是 张艺谋是最合适的,是唯一人选。
投标当日,也不知是过于文人意气还是怎么的,陈凯歌一冲动单枪匹马跑过去投标,在评委面前背了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结果第一轮都没通过。陈凯歌得到的评语是:“我们不需要诗人,我们需要能拿出可执行方案的导演。”
到了李安导演这里,他强调与国际接轨,搬出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师林樱来设计场馆。
但是委员会担心,国外的那一套搬到中国会水土不服。
李安和林樱的审美,都是简洁清雅型的,放在大型表演上可能太寡淡。
同时,大谈胡适治学精神的李安,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文人,怕是应付不了实际情况,掌控不了复杂的局面。
轮到张艺谋汇报方案,他带了3车文件过去,从场馆命名到点燃圣火都有考量。
李安回忆:“我真没有想到张艺谋做了这么多准备, 就连预备方案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备案,也都准备好了。”
当时,很多人是反感张艺谋式审美的。
尤其是雅典8分钟表演观感不佳,从领导到观众,都觉得张艺谋不适合做开幕式导演,生怕他又耍红绸子红灯笼唱《茉莉花》。
所以,才公开招标。
结果招标汇报中,张艺谋的几个创意得分最高,再加上他有一套可执行方案,尽管还是有一些不肯定,组委会最终以支持和反对五五分选出了他。
如果陈凯歌和李安看到后边发生的事情,恐怕会庆幸自己没做这个导演,因为这个压力简直能把人逼死,难以想象张艺谋是怎么扛住的。
遇言姐又看了一遍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对张艺谋的抗压性和精神头佩服不已。
他做总导演,1/3的时间花在艺术创意,2/3的时间花在组织人上。
不光要带着一群艺术家一稿一稿改方案,技术瓶颈、人员调动、材料采买、后勤保障,也都要他管。
做得好是民族英雄,搞砸了是民族罪人,甲方是全中国人民。
这个压力史无前例,换了我可不敢揽事。
张艺谋不愧是个将才,他有几个极大的优点。
第一,精力旺盛,多线作业。
在出任开幕式导演的早期,张艺谋还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在美国搞一个歌剧。
他在片场搭了个棚子做临时办公室,随时随地开会。外头在拍摄打打杀杀,屋里在讨论开幕创意。
去美国排歌剧,委员会也跟着。
美国那边不加班,每天5点之前他负责歌剧,5点一过他就切换到奥运。
开幕式之后,张艺谋又几乎是无缝进入《金陵十三钗》剧组。
工作中的张艺谋,特别能持久作战,动辄侃侃而谈数个小时,永远手舞足蹈连说带演,嘴里发出“哗”、“哇”、“嚯”、“轰”,各种拟声词。
持续亢奋,上蹿下跳,不眠不休,肢体动作灵活敏锐,完全不像70几岁的人。
组委会憋在一起聊创意,不断地出点子,不断地被否定,聊来聊去大家都僵硬了,但张艺谋始终能保持创意井喷。
蔡国强说,张艺谋坐在你面前看着你,就能围绕你想出无穷创意。
给他一个主题,他就能源源不断地爆发点子,一条路被封死,他几天之内就能建立新战线。
到了开幕前的调整阶段,工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连年轻人都熬不过他,每次都是张艺谋问别人需不需要休息。
张艺谋是一个极其能吃苦,极其能受累,想做一件事会颠来倒去、反复琢磨的人。
这次的幕后纪录片中,71岁的张艺谋仍然劲头满满,精神得让人自愧不如。
第二,张艺谋有极致的创造力。
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很多,但是张艺谋不吝榨干潜能,一而再将创造力推到极限。
他对创造性的要求极高。
要求高是因为见识广,没见过世面的人会觉得这个东西已经足够好,但在张艺谋眼里,连及格分都没到。
卷轴、击缶、活字,这些都是张艺谋自己想出来的,削着苹果皮想出了火炬的造型。
调试缶的声音时,张艺谋要求有三成金石之声,做了26次试验,一共做了几百种不同的声音。
对于击缶的动作他始终不满意,觉得要跟打鼓区别开,改了几个月才确定侧削的姿势。
他有着艺术家的自觉,方案翻来覆去地修改,总觉得可以再进一步。
张艺谋坚信不断打磨创意这个过程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
推倒重来,推倒重来。
甚至他咬牙再三保证不改的部分,几个月后又被他自己否定重新做。
组里的人都要疯了,音乐负责人闹辞职,日本的服装设计师一脸生无可恋,在开幕式前夕被送进了医院急救。
直到开幕式前一个月,张艺谋还在改节目、改颜色、改服装。
项目总得有关门期,这种时候,一般人就投降算了,但是张艺谋不认,一定要落实野心。
大家都觉得改无可改,没有提升空间的时候,张艺谋反问——
“我知道越往上越难,这等于是在考大家。当所有的手段都用完之后,设计难道就不往前走了吗?美术就不前进了吗?时装就不前进了吗?建筑就不前进了吗?”
第三,张艺谋敢于拍板,能抗压力。
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审美上的差异,整个开幕式的设计过程充满了妥协。
但是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张艺谋可以说是不顾一切。
卷轴的概念他一定要。
尺寸太大可以适当调整,机械易出故障就用手推,但这个创意必须有,无论谁劝他都不听。
在地面铺设大面积LED是前所未有的,上千人踩踏,下大雨淋水,直到开幕前,地面LED从没有连续半个小时无故障,不是这黑一块,就是那黑一块。
所有人都劝张艺谋想个B计划,宁可还像以前一样搞团体操,别一意孤行在全世界面前丢人。
换个人可能会选择但求无过,表演老套就老套吧,总比当众打脸保险。
但张艺谋不为所动,他宁可边排练边修,抽调100名工程师紧急加班,逼得生产商的厂长现场大哭。
不仅如此, 他拒绝打鼓,拒绝用灯笼,不仅要做最新的东西,而且要做到淋漓尽致,让50年内的模仿者无路可走。
张艺谋说:我知道应该打那个点,胜在哪儿,但这条路是很艰辛的
看《张艺谋的 2008 》,我好几次觉得窒息。
原以为这么重要的事件,彩排肯定是千锤百炼了。
看了纪录片才知道,离开幕40天才进入鸟巢排练,还被下雨压缩掉1/3的时间。
在此之前,演员跟道具、灯光、现场融合在一起是什么样子,除了张艺谋号称自己脑海有画面,别人谁也不知道。
离开幕式还有16天的时候还在修LED,升降台卡住了要重做,2400套服装要重新做,船桨图案还没有设计,修改量占节目总量的40%。
临开幕10天,李宁的火炬点不着。
张艺谋不急吗?肯定是着急的。
纪录片中,他坐不住,一直站着,双手紧攥,等待雨停。
但所有人都抓狂的时候,他作为总导演要扛得住,尽管心急如焚,还要安慰大家: “没事儿,一个人的长相气质已定,剩下的不过是化妆而已,既不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也不可能化神奇为腐朽。”
临到开幕式之前,张艺谋一边做最后的查漏,一边宽慰紧张到爆的大家:“出点小娄子没关系,不会出大问题,基本拿下来了。”
这一刻的老谋子真是大将气魄。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正式表演的效果好过之前所有彩排。
瑕疵也有,灯还没亮“宇航员”就被威亚放下来了,姚明带着的地震男孩被拦在入场门外,但正如张艺谋预料的,开幕式的气质已定,小娄子不影响大局。
第四,张艺谋有极强的统筹规划能力、领导力、执行力。
做开幕式并不是一件享受的事。
当电影导演想做什么都可以做,但奥运不行——规模太大,意义非凡,牵扯的部门众多,沟通和磨合翻来覆去令人绝望。
网上有人说《张艺谋的2008》应该叫《一个乙方的自我修养》。
无论领导说什么,他听完就接受,不怨不怒,让改就改,疏通上下,态度一流。
从头到尾,张艺谋集所有压力于一身,领导向他施压,媒体向他施压,团队上下遇到问题全找他。
但张艺谋从没有发过脾气,始终都在想办法解决问题。
每次汇报完后,上头都要求改,底下的人受不了,张艺谋的回答是——
“你们要知道,领导不是故意找我们麻烦的,他们的本意不是来难为我们,要把他们当成是第一批观众。”
事实上回过头来看,上头提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比如四大发明无法囊括古代中国文化,比如举牌的礼仪姑娘穿的裙子像火鸡。
以前,我以为导演只要负责艺术部分就可以了,看了纪录片才知道,什么七七八八的扯皮杂事张艺谋都要管——剧务、管家、制片人的活儿,他都干了。
演员吃不好饭,洗不上澡,他管;
为吊威亚的演员购买保险,他管;
工作人员进进出出签条子,他管;
为了几万块钱的垫付款,他要亲自跟厂商打包票。
原本的皮影节目被取消了,他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重新为上千名战士做安排,为的是给参训一年的演员们有个交待。
按说这些事情不应该总导演来做,张艺谋也感慨,国外的导演喝着咖啡就把活干了,但是,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事无巨细,都得要总导演顶上去。
也正因为此,张艺谋在团队中威信极高。
《张艺谋的2008》中,每一个受访者都说:张艺谋太不容易了。
令遇言姐尤其感触至深的是,开幕式上,每表演完一个节目,张艺谋就抹一把汗。在李宁点燃火炬后,张艺谋长舒一口气: “天佑中华。”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张艺谋亲自回答了这个问题。
上一次,他希望唱歌的孩子用不完美的原声,希望找两个穿T恤的志愿者到台上,让普通人而不是专业演员站上舞台。
这一次,这些遗憾都实现了。
张艺谋的艺术,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看不上。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能够在导演这一行做到头部,除了艺术追求外,还有着超出一般人的坚韧性格。
执行千斤重担走钢丝的任务时,张艺谋展现出的规划管理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统筹决策能力,坚持与妥协、决断与取舍、鞭策与关怀,给我们演示了一个了不起的案例。
而所有伟大的背后,通常都有着凡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张艺谋在知乎答题中说: 这是一个伟大的瞬间,我们敞开博大的胸怀,找到人类最朴实共通的地方,告诉大家我们要一起向未来。
而遇言姐看完开幕式感动的眼泪都要流下来了,一段段的把“腾讯体育”视频号上的片段发给还在加拿大坐“疫情监”的甜爹,他现在自诩为半个中国人,说中国的就是世界。每一次路过国家大剧院就要感叹: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意思是和他有关)。
遇言姐只想炫耀一下:我们中国人的创造美的能力,你们见识过吗?看看看看!
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希望大家好好享受艺术与体育本身的乐趣,祝愿大家在未来一年都能学会坚韧与坚守。
像张艺谋一样工作到70几岁,仍然精力旺盛,仍然兴致勃勃,又何尝不是一场尽兴的人生?
让我们继续寻找自己的热爱,为热爱做到极致。
这可能就是我们最能靠近张艺谋,靠近奥运精神的一次了。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2022年“密涛会”将带领更多优秀女性与你同行,一同勇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872b00527a190fa1f70a3e08430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