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为什么都是半闭着眼?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2024-01-04   千秋文化

原标题:佛像为什么都是半闭着眼?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佛家坐禅非常讲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因此,半睁着眼睛,有利于不要昏睡。后来人们在造像时,也会采用这种形象,代表着菩萨、佛进入了“禅那”状态。

保持内观

佛陀在成道之前,曾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与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四圣谛,达到了涅槃的境地。这一过程中,内观与专注是关键的要素。在佛教传统中,出家人被鼓励,要通过冥想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半闭的眼睛在这一语境中,代表着出家人要保持内观的状态,不为外界干扰所动,将心神集中在自我觉察之上。

超越束缚

这一眼睛状态也可理解为超越束缚,佛教强调超越尘世的束缚,半闭的眼睛象征着,对外界诱惑的超然态度。菩萨、佛祖半闭着眼睛,同时也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这句话含义是,不要去寻思别人犯的错误。

半闭的眼睛在佛教文化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象征,即“二分开,八分闭”。这是一种微闭的状态,既表达了对内观的重视,也展示了对外界事物的宽容。二分观外,代表着对外在世界的理解;八分观内,则强调了对内在自性的认知。这种微闭的状态,在佛教中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

各个朝代的佛像都有什么特点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但是衣纹线条简洁流畅。另外则是,帔帛变宽,呈三角形搭于两肩膀上。

宋代雕像特征

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清代雕像特征

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佛像的广义概念是,佛菩萨等所有造像。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详、静穆、完美。

写到最后

佛像半闭的眼睛并非简单的审美取向,而是深刻的哲学表达。它蕴含着内观、慈悲、宁静与和谐等原则。佛教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将深邃的哲学观念,以直观而形象的方式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