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苏:我与罗盛教的约定

2024-01-15     历史有看点

原标题:刘德苏:我与罗盛教的约定

口述/刘德苏 整理/谢玲玲

【人物简介】刘德苏,男,曾用名李桂成,1932年5月23日出生于耒阳县大陂市老屋坪村一户贫农家庭。1948年参军,参加湘西剿匪,1950年10月25日参加抗美援朝。1964年11月,复员转业回农村搞建设,当了一辈子农民。

我叫刘德苏,因家境贫寒,四岁那年,父母把我送给耒阳县敖河乡(今大市镇)关帝村一户李姓人家,改名李桂成。1948年冬,16岁的我从关帝村农民协会开具介绍函参加耒阳县大队,在第三连任战士。湘西匪敌猖狂,我自愿请求参加湘西剿匪,期间我随47军141师在凤凰县、龙山县积极的打土匪,我痛恨土匪欺压老百姓,有许多次都冲在最前线战斗,领导很赏识我的勇猛。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我们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

1950年10月,我随部队一路北上,到达佳木斯后才知道我们这是要去援朝。我们唱着那威武雄壮的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摸黑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的国土。前方战火连绵起伏,美军的飞机嗖嗖的在空中盘旋,敌人的炮弹挨着我们脚后跟响。那些日子,我白天随部队分散在丛林、山沟躲敌人的炮弹,天黑以后才能集合在一起。由于缺少阳光的照射,加上营养不足,好多人患上了夜盲症,我到晚上是完全看不清东西,尤其是晚上行军,我经常摔跤。卫生员用松皮、松针熬汁给我们喝,味苦涩辛辣,难以下咽,但效果不错,很快我就恢复了正常视力。

我们志愿军最善于夜袭敌军阵地,敌军在暖和的鸭绒被里睡的正香,很容易失去警惕,这是我们下手的最好时刻。我们的条件比他们甘苦,通常是十几个人抱团取暖,身上盖的是稻草,冷得我们睡不着,就干脆夜袭他们的阵地,有时候还能缴获一些罐头、压缩饼干填我们干瘪的肚子。为了不误伤自己人,晚上打仗我们志愿军都会在手臂上缠一条毛巾。每人还会发几个干辣椒,冷的时候嚼个干辣椒辣得全身暖和。虽然每天都在与炮弹赛跑,看着身边倒下去的一个又一个同志,但我没有胆怯、害怕,我想的最多的是多杀几个敌人,为他们报仇。

白天在山林躲避的日子,我捣鼓着在本子上写写画画。有一次我们141师侦察连的文书罗盛教,看到我写的一首打油诗:“念孟思季泰,小止福寿梦;炳耀传风范,绵延百碌崇??”对我赞不绝口,他也爱好写诗,聊天中才知道原来他也是湖南人,比我大一岁,我俩兴趣相投,很快我和他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约定等仗打完了一起回国。他还推荐我当了一名见习文书,教了我很多文书知识,他是我文书工作的领路人。我和他还经常一起帮朝鲜老百姓挑水、劈柴,教朝鲜的孩子们学汉语。可惜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我和他之间的约定就被埋葬在朝鲜的冰窟里。

1952年1月2日,这一天我永远忘不了,早晨天刚蒙蒙亮,罗盛教在成川郡栎沼河边进行投弹训练时,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在河上滑冰时不慎掉进冰窟,另外三个少年在河边哭喊求救。他毫不犹豫地立即跳进冰窟,三次潜入冰水中,终于找到了崔莹。他几次把崔莹托出冰面,都因冰窟周围的冰面太薄,刚要托上冰面时,冰面便塌了下来。他最后一次潜入水中,用尽力气将崔莹托出冰面,自己却光荣牺牲。我听此噩耗,痛哭流涕,不愿相信他离开的事实,好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罗盛教走后不久,我开始了文书的工作,这也算是帮好朋友、好战友完成他不能完成的任务。我不敢有丝毫怠慢,觉得只有把工作做好才对得起他。此后我更加努力的工作,除圆满完成文书工作,同时又兼任军械员,具体负责领发并登记武器、弹药、器材和军械装具;管理连队集中存放的武器、弹药、器材和军械装具。我管理军械期间,供给前线作战部队军械充足,打了胜仗,部队给我记三等功一次。

1953年3月,我调到141师421团二营任对空联络员,我的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空军战机进行轰炸目标的定位,毕竟在高空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打击,可见对空联络员的重要性,期间我精准定位美军飞机2次,为轰炸敌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朝鲜政府为我颁发了立功证。

同年的11月,以贺龙为总团长的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来到朝鲜西海岸,慰问47军的志愿军们,赠给每位指战员慰问品一份,我获得的慰问品有铸有和平鸽的抗美援朝胜利纪念章一枚,还有一个刻有“最可爱的人”搪瓷杯一个。这个杯子我一直舍不得用,把它当宝贝珍藏着。我打算用这个杯子从成川装一抔泥土带回祖国,去完成我和罗盛教的约定。

1954年5月中旬,我所在的141师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重建朝鲜家园。为了响应军委号召,我作为机关军官下放一个月体验士兵生活。我清楚的记的开工那一天,朝鲜人民用扩音器播放着朝鲜老人们所讲述历史上的灾难,和代代修堤的希望。他们的心随着音波在猛烈的跳动。在修篆“战斗友谊坝”中立了功的“宋奇章、彭大顺等同志激动的说:“朝鲜人民和我们的亲人一样,他们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咱们要多流一滴汗,他们就多收一粒粮。”听完这些话,我在工地上做事更加的觉得浑身上下都是劲。

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的干活,两天时间完成了五天的工作量。我们晚上不肯休息,都想尽快完成工程,我挖土磨得双手起血泡,血泡磨破了,鲜血直流,把朝鲜的泥土染红了,有人叫我休息一下,我坚决不肯,我告诉他们这么点血有什么关系呢!那些曾经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战友们,他们的血都流干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这片土地,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加倍的劳动,把他们完成不了的心愿完成。

5月14日14时58分长达8华里的大堤修好竣工。我们修堤的精神感动了朝鲜平原人民,他们编唱歌谣:“艾山江水长又长,志愿军恩情永不忘!”以此表示对我们的感激之情。

1954年9月26日,我乘坐闷罐列车从肃川出发,经过一夜运行,27日到达鸭绿江边的新义州。朝鲜政府为我们凯旋归国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列车开上鸭绿江大桥时,我们兴奋的欢呼道:“祖国,我们回来了!”我开始唱起那首入朝时的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紧接着歌声从各个车厢飞奔而出。在鸭绿江大桥中国一侧竖立着一座气势雄伟的“凯旋门”。“庆祝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的巨幅标语迎风招展,我倍感光荣和自豪。

9月27日,中歺我吃到了祖国的大米饭,白馒头,猪肉白菜,这一刻我吃得是那么慢,舍不得吃太快,害怕这一切来的太突然。吃上祖国的饭菜,是多么幸福啊!眼泪杂着米饭下肚,那是甜甜的,三年了,我想念自己的祖国与家人。列车途经天津、武汉、长沙、衡阳等城市时,我的心情更加的激动,离家越来越近了。47军军部驻衡阳市,我在司令部任军械科一级文书。至此,我胜利完成抗美援朝作战任务,又回到湖南,可惜罗盛教永远留在朝鲜了。

1959年6月,部队派遣我前往广西桂林152团152榴炮营当了一名火炮员。军长李化民给予了我高度好评,夸我能文会写文章,能武会扛枪打敌人、还能修理枪械。政治委员孙正对我很好,说我不仅政治觉悟高,而且能写会做,团结同志,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有一股湖南人的倔强和蛮劲。不久因为我的工作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火炮技师,授予“少尉”军衔,后被评为“五好干部”。罗盛教牺牲十周年,部队邀请他父亲罗迭开来桂林,见到他父亲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搀扶着这位伟大的父亲,我仿佛又回到了朝鲜,回到了我和罗盛教相处的时光之中。

【专栏说明】红色热土耒阳,居住着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曾经英姿勃发、投军报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场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后来解甲归田、深藏功名,如今英雄迟暮,垂垂老矣。为了抢救他们的历史,2021年2月—6月,朱文科和王宜泽牵头发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民协开展老兵口述历史采写活动,组织二十多名民协会员分成7个采写组,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深入城乡寻访老兵,共采写187人,对老兵拍照、录音、笔录。活动引起众多媒体关注,《湖南日报》、《衡阳日报》头条报道。我们整理老兵口述经历,查找档案史料,严谨考证、研究,反复修改,最终确定109篇,汇编为《百战归来——耒阳老兵口述历史》。经省委党史办、省档案局专家组审定,原计划2021年底出版,由于缺乏经费未能如愿,却有十多名老兵先后离世,没看到此书成为遗憾。期待爱心人士捐助出版,功德无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7f5ac1389c8fb6487e36e40f5cb07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