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父母,拼尽全力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小孩长大多半会变成白眼狼
前段时间和朋友带着孩子出去逛街,在某家儿童玩具店,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想要玩具,母亲劝阻了几句,认为家里已经有足够多的玩具,可小男孩却不依不饶,甚至开始咒骂母亲。
无奈之下,那位母亲拿着玩具去付了钱。儿子兴奋地拿着东西往前走,全程都没有为自己的不当行为道歉。
整个画面,让我和朋友都有些心梗!
我们从小教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养成好习惯、善待别人,却忘记了教育他们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那个倾尽全力,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你的人,经常成了孩子们最容易被忽视掉的对象。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写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能噬痛人心。”
而以下三类父母中,最容易养出这类不知感恩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要变成“白眼狼”,还望父母多重视。
太过无私的父母
中国式父母的通病,莫过于他们坚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一生都在为孩子牺牲奉献,毫无自我,结果最终反而把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索求无度的性子。
正如《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恰当时机向他们索要。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向他们索要。”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恰当时机向他们索要。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向他们索要。”
从小被爱的蜜饯喂大的小孩,一切都来得太过轻松,所以价值观也会被扭曲,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
你对孩子越好,他们的胃口也就变得越大,像蛀虫一般,心安理得地吞噬父母的“精血”,一旦父母不能及时供给,他们非但不心疼,还会怪罪到父母头上,十足的“白眼狼”。
掌控欲太强的父母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一句话祸害了多少个家庭。
有太多父母以爱之名,监视着子女的一举一动,把他们当成物件一样去控制,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让小孩活成了提线木偶,日子过得压抑又痛苦。
对父母的怨恨日积月累的增加,一旦成年以后,就会想尽办法脱离父母的掌控,变成你们眼中的“白眼狼”。
《女心理师》中蒋静和母亲的相处,就是很好的例子。
蒋静的母亲和父亲离婚之后,母亲一心想证明,她一个人也能把孩子带好,于是全方面地插手女儿的生活。
明明女儿更喜欢打鼓,妈妈却从小逼着她苦练钢琴,一天10个小时,手上都磨出了茧子;
甚至当着外人的面去翻看女儿的日记本,跟别人共享女儿的秘密,丝毫不顾忌孩子的感受;
女儿活到了三十岁,还要被母亲干涉交友的权利。
在母亲的掌控下,女儿蒋静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她患上了“暴食症”,靠着吃东西发泄情绪。即使孩子已经这么痛苦,妈妈想着的依旧是让她听话。
活在这样窒息的母爱中,又怎么指望孩子们能够学会感恩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过分干涉,还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发现:孩子到了1岁以后,就会形成“自我”的观念,3岁左右就会渡过“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发现:孩子到了1岁以后,就会形成“自我”的观念,3岁左右就会渡过“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如果父母总是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往往容易导致小孩出现挫败感,当自我价值被严重剥夺时,小孩还可能出现自我厌弃感,未来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不作为”的父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生养孩子,并非就是生下来就可以了,关键在于“如何养”,而这个“养”字是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心血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错误、修正错误,陪伴孩子们一起做更好的人。
可现实生活中,太多父母“生而不养”,在子女的教育上“不作为”,年轻时只顾着自己逍遥自在,对子女关心甚少,等到晚年又指望着孩子们能够亲近自己,掏心掏肺地为自己养老。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小孩的人生就像一部无法倒带的连续剧,你错过了这一集,就再也无法弥补。尤其是在他们成长的前几年,正是与父母建立亲密依恋关系、三观塑形、个性发育的关键时期。
小孩的人生就像一部无法倒带的连续剧,你错过了这一集,就再也无法弥补。尤其是在他们成长的前几年,正是与父母建立亲密依恋关系、三观塑形、个性发育的关键时期。
如果不陪伴在孩子身边,不参与孩子们的人生,就很容易错过他们的世界。
研究也发现,童年时缺乏父母陪伴和管教的小孩,出现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几率会比正常儿童要高出三倍。
所以,希望各位父母们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孩子需要你们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好好管教他们,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他们未来才懂得感恩你们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