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清华教授深度体验入殓师,补上缺失的死亡教育

2024-10-31   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肖青嫒 编辑 高路

相关微博话题截图

近日,63岁清华教授彭凯平跟随00后入殓师@汤木檀泽体验了入殓师的一天,视频一经发布便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不仅让更多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入殓师这一职业,更激发了社会对于“死亡教育”这一重要议题的广泛讨论。

死亡教育,一个听起来或许有些沉重的词汇,实则是一门帮助人们深刻理解死亡本质、坦然接受生命终点的必修课。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死亡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媒介渠道,以一种更加轻松、易于接受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与死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理解死亡、理解生命。

这一事件能够引发广泛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死亡的禁忌。我国有着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也有着像清明端午这样的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但广泛存在于民间,还没有系统地走进课本。在教育体系中,关于死亡的正式教育内容也显得尤为稀缺,绝大多数学校并未普遍开展关于死亡的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死亡这个话题。以殡葬行业为背景的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在Bilibili平台上拥有超过1.4亿次的播放量,这部剧用温暖的叙事方式让大众借由死亡对生命获得了全新的认识。@汤木檀泽也通过自己的视频作品,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讲述入殓师的工作日常,引导观众对死亡本身进行深刻的思考。

彭凯平教授的实地体验,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为死亡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视频以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体验入殓师的一天”开篇,通过深度体验入殓师的工作流程,了解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心理压力和职业价值,他们把棺材扛在身上,对镜头说:“这是生命的重量。”或许许多人并不理解入殓师这份职业,认为这是与死人打交道的职业,但其实殡葬仪式并不单单是给逝者做的,也是给活着的人做的,人们在流程中逐渐接受亲人离开的事实,这是一场漫长而又沉重的告别。正如彭凯平教授在视频的结尾说的一句话,“殡葬仪式是伟大的人性的体现”。

视频的“出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入殓师职业的窗口,更在无形中填补了我国死亡教育的空白。开展死亡教育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在生命这场盛大的旅行中,死亡教育揭示出的意义,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勇敢地拥抱每一个黎明与黄昏。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学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