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今天信陵君一定不吃香,但在秦汉时期他却是一座丰碑,因为他代表了天下已经逐渐遗失的一种宝贵精神——义!青少年时期的刘邦正是这种精神的追求者,他拜祭信陵君就源于此。
有人说战国四公子多为浪得虚名,唯有信陵君才配得上一个“贤”字。
信陵君名“魏无忌”,是战国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僖王的弟弟。自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就流行“养士”的风气,那些依附于权贵门下以求得前途的人叫“士”,或者叫“门客”。
“士”本质上是没落的贵族后裔,他们因为失去了世袭的政治待遇,所以不得不在新兴的权贵门下谋求个人才华的展现,以实现个人的理想。比如孔子,当初就曾经依附于季孙氏。
这些士族阶级没了“拼爹”的资本,只好拼才华,所以他们是那个社会最杰出的一个群体。
到了战国,“养士”几乎成了“成功人士的标配”,越是有成就的掌权者,手下的门客越多。战国末年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门下各养士三千,称世人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不过这四大公子的结局和留下的声誉却差异颇大,比如孟尝君田文,他为了谋求相位曾经不惜投敌,勾结外国攻打母国;平原君赵胜喜欢沽名钓誉,把门客当作炫耀的资本;春申君更是淫乱宫闱,企图用自己的儿子取代楚王,结果落得身死族灭。
唯独信陵君,留下了众口一词的赞美。
信陵君的生平其实不复杂,魏安僖王即位后他被封君,并开始大肆招收门客。其间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与隐士侯赢、朱亥的故事,留下了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
这种悠闲的日子过了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国面临灭国的危险,危急时刻信陵君“窃符救赵”,逼迫秦国撤军,从而保全了赵国。
因为违背魏王的指令,信陵君不敢回国,留在赵国生活了整整十三年。这期间他又结交了毛公和薛公两位贤人,正是这两人点醒了信陵君,让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母国,并承担起合纵抗秦的义务。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联合五国打败秦军,并一直追击到函谷关下,一时威震天下。
秦国龟缩于关内不敢东出,于是又祭出屡试不爽的法宝——反间计。秦国人派出大批间谍到魏国活动,并四处宣扬秦国已经派使者向信陵君祝贺他登上王位。
魏安僖王本来就畏惧信陵君的势力,于是他派人手夺了信陵君的军权,使五国攻秦计划半途而废。
经此打击,信陵君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得到哥哥的信任了,为了自保,他从此纵情声色不问国事。仅仅四年后,信陵君在郁郁寡欢中离世。
单看生平,信陵君留下的光辉时刻就一个“窃符救赵”,远没有其他三位公子的政治影响力大,刘邦到底为何只祭拜信陵君,而忽视了其他三位公子呢?
其一,刘邦曾是魏国人。
刘邦的祖籍比较复杂,在他祖父时期,刘氏居住在宋地。宋国被灭亡后,他们成了魏国人,并被迁居到丰邑,刘邦的祖父还被任命为“丰公”。后来丰邑又成了楚国人的地盘,所以刘家人又成了楚国人。
信陵君去世时刘邦13岁,少年时期的他就是在信陵君的传奇故事中长大的。
其二,刘邦与信陵君有交集。
由于年龄的差距,刘邦虽然没有机缘见到信陵君,但他与信陵君有间接的交集。
信陵君手下曾经有一个门客,此人叫张耳。张耳是信陵君的忠粉,秦统一六国后,他仗剑天涯四处流浪,偶然的机会娶了外黄地区的一个富家女,从此变成了大富翁。
发达后的张耳学习信陵君,也大肆招揽门客,广交游侠。作为信陵君粉丝的刘邦对张耳爱屋及乌,他多次跑到外黄与张耳交游,常常在张府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楚汉争霸时张耳投靠了刘邦,后来刘邦还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可以说,信陵君就是促成刘邦与张耳交往的动因。
刘邦担任亭长的时候,经常要去关中出差,大梁是他的必经之路,而信陵君的陵墓就在大梁。因为这个便利条件,刘邦曾经数次前往祭拜信陵君。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最后一次祭拜了信陵君,并特地安置五户作为陵园的看护人。
其三,信陵君与刘邦有一种共同的血液。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刘邦一生之所以最崇拜信陵君,就是因为惺惺相惜,他们身上都流淌着一种叫“义”的血液。
战国四公子养士的目的其实各不相同,赵胜为名,孟尝君为利,黄歇为权,只有魏无忌为了一个“义”字,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一个纯粹的人。
在信陵君并不算闪耀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贯穿着对“义”的追求。他对门客的甄别与其他三人不同,别人看虚名,他看德行。比如侯赢、朱亥、毛公、薛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一直被贵族阶层所看不起。
侯赢是个看城门的小吏,朱亥是个屠夫,毛公是赌徒,薛公是酒鬼,当初赵胜就说:魏公子居然跟这些下三滥的人交往,真是无知妄为。
信陵君却说:跟人交往难道不是应该看他的才学与贤德吗?赵公子原来是沽名钓誉啊,这种人不值得交往。
由此可见,信陵君骨子里鄙视名利,他交往的对象都是有德有能,能为国家贡献的贤人。
赵国面临亡国危机的时候,他其实可以袖手旁观,一场搏命式的窃符救赵却彻底斩断了自己的富贵之根。
在赵国,他推辞五城封邑,在名利面前保持着相当的冷静。被哥哥剥夺兵权后,他其实可以学孟尝君借助外来力量夺权,或者学春申君,干脆架空哥哥甚至夺位,但他却选择了痛苦的沉沦。
战国是“义”没落的年代,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那也是一个对“义”极度怀念的年代。所以,信陵君注定会成为丰碑。
刘邦给后人留下的是贪财好色的印象,其实那是一种误解,刘邦赏赐部下从来不手软,甚至信任部下“没底线”。这种大气磅礴的胸怀,难道不是“义”的体现吗?
所以,刘邦的精神世界里一直有个活着的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