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星运动”如火如荼,豆瓣评分不再靠谱

2023-07-16     影视观察家

原标题:观察|“一星运动”如火如荼,豆瓣评分不再靠谱

在刚刚过去的戛纳电影节,周冬雨、刘昊然携电影《燃冬》亮相并进行了首映。令人疑惑的是,这部影片尚未在国内播出,豆瓣上却出现了不少ip地址为国内的一星差评。

这并不是属于电影和剧圈的独有现象,近几年综艺赛道更是成为类似问题的重灾区。从5.6分、5分到4分,爱奇艺《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自开播以来豆瓣评分持续走低。节目曾因《临时抱佛脚》走红等事件掀起过高密度的话题讨论、热度之下,豆瓣评分却陷入了口碑危机。综艺还未完结,豆瓣评分却接连下降,“与内容无关”的一星比比皆是。

营销号的推波助澜、粉圈乱斗等现象对豆瓣评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力,网友的评判标准越来越主观随性,商业利益使得水军和黑粉搅局,还有饭圈文化的强势渗透,让人们质疑豆瓣评分还能不能靠得住。

低分+水军

侵蚀评分的权威性

“一星都多,最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摆在台面上,真恶心人”

“现在的rapper都是综艺老油条,很明显很多表情和反应都是为镜头做的,太不real了”

“刻板,傲慢,自大,单一,整体风格像个暴发户土老板”

在《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打分的两万人中,有55%的人打出了一星,细究节目评论区却充斥着许多无脑差评。不仅评价内容与节目本身无关,还有不少网友在其中抒发个人的负面情绪。这种恶意打低分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方面,某些大V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也针对《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的热点话题发布过不负责任的言论,煽动起网友的不满情绪,凭借一家之言损害了作品口碑。种种原因形成合力造成了一再下降的评分,从题材来说,豆瓣恶意评分阻碍着说唱文化的市场形态探索与产业扎根;从行业来说,不理智的评分严重破坏了影综市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消耗着豆瓣评分的权威性。

这并不是综艺市场的偶然现象,而是存在于影视综行业的普遍问题,例如有流量明星参演的影视作品,豆瓣评价就会更加“畸形”,无论上映与否,都会被卷入到粉丝维护墙头的大战中。

日前,电视剧《家有儿女》受饭圈恶意竞争波及,涌入了大量一星豆瓣评分并冲上了热搜,评价中多有“女主演技不好看不下去”“内容都好,除了所谓的女主,真不知道她存在的意义在哪”等针对演员杨紫的“负面内容”。

相对来说,不属于流量圈层的“待爆花生”的作品则会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如高达8.6分的《古相思曲》的评论区皆是“一片祥和”,观众对于演员演技、服化道的评价十分理智,看得出来是认真观剧后的走心评论,丝毫不见粉圈控评的乌烟瘴气,在2.7万人的评分中,一星只占到了0.7%。

近些年随着粉丝、水军等群体的乱入,让认可度较高的豆瓣评分不断遭受冲击,难以置信的结果让大众对豆瓣评分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质疑。“没看过就打分”的现象愈演愈烈,“看情绪打低分”的情况变本加厉。

在这种乱象中,剧集和综艺的评分受粉圈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主攻剧集的演员其粉丝或许会主动维护作品口碑,在对家打差评时为艺人控评;而在综艺中,艺人置身舆论中心时各家粉丝都不会满意,都会认为自家艺人受了节目组“剧本”的限制,从而将不满都推诿到节目身上,将怨气发泄在豆瓣评分之中,进而阻碍综艺市场的发展。

例如《中国说唱巅峰对决2023》中就展示了“粉圈打架”这一现象,wokenday的粉丝、CSC的粉丝、CDC的粉丝、种梦的粉丝等,都在维护自己的墙头,无论各家谁输了都不会满意,甚至在豆瓣开始“攻击”。

而在一次次的粉黑大战,恶意打分环境下,豆瓣的权威性也受到了挑战。原本评分可以帮助观众快速找到优秀作品,远离烂片,但以上操作使评分机制频频失灵。出品方、粉丝和黑粉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操控评分,进而影响作品口碑,在这时,评分的公信力也就失去了价值。

“无竞品,有骂名”

被舆情支配遭质疑

所谓的影视作品“口碑”,很多时候“豆瓣评分”是其中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本是网友自发的一项评分机制,被视为使具有客观性和公信力的数据呈现。而近年来在豆瓣频繁出现的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和涉嫌违规的操作,让豆瓣评分被掺入了越来越多的复杂因素,变得愈加凌乱,也引起了舆论的质疑。

一些导演也对此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点。刘江导演提到,“豆瓣不像早年间那样客观地评价,而是变成了一个斗兽场,被某些利益集团利用了。就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去反映作品受观众的喜爱程度。现在则变成了必须要去维护的评价,维护不好的话还会被攻击得更狠,这就变得很无趣了。”

毕竟被舆情牵着走的豆瓣评分是对作品行业价值的莫大损伤,一方面,它会误导创作者一味遵从“热搜叙事”和挑起情绪对立去讨好观众,却忽略内容本身的核心价值。近两年市场上对于“女性互助”题材的簇拥,让一些创作者捕捉到“女性+友谊”的受欢迎度。

例如《消失的她》对“渣男讨伐”和“女性友谊”的粗暴诠释,就像是嗅到这种舆情后利用情绪对立创作出的作品。虽然收获了讨论度和票房,但却利用大众误区加深刻板印象,抹杀了主题该有的深刻立意。对于观众来说,阻断了其对优质影片的选择权,导致总在类似的漩涡中打转。

普通观众本可以在一部作品中收获到更丰富的内容,但片面的舆情呈现与豆瓣评分等评价环境,只会让更单一化的作品冒头,无论剧综还是电影,都不应当仅提供“教科书”的作用,而是要呈上更加多元化的内容供大众选择与品鉴。

尤其一些新鲜题材拥抱大众的过程中,容易遇到了一些人为塑造的“坎坷”。当节目内容不符合部分网友喜好或者受粉圈乱象影响时,便会出现恶意打分的现象。这一情况值得仔细分辨,如果一味地让情绪化评价和舆论对节目进行抵制和抹黑,只会让说唱行业陷入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垂直综艺想要在第二季破局出圈会受到观众更多的审视,综艺圈存在众所周知的“第二季魔咒”,即第一季评分比较高的作品,第二季会有断崖式下跌。这是因为观众对它的预期会更高,当无法与理想中的美好幻想同步时会产生情绪落差,进而有情绪化打分。例如《声入人心》第一季9.1,第二季仅有6.1分、《声临其境》第一季8.2,第二季仅有5.5分。

且对于影剧综任何一个赛道来说,单一的评价标准都是不可取的,只将豆瓣作为唯一指标已经远远跟不上当下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豆瓣自身存在问题,面对互联网环境和用户群体的变化,还有商业利益的搅局等不确定因素,豆瓣的评分机制仍旧显得滞后。

另外,豆瓣一些小组出现的极端言论、不良饭圈文化等,也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不少网友表示“现在不相信豆瓣评分了”。如何提高网友的信任度是未来豆瓣评分发挥公信力的关键,只提供舆论评判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同时,影剧综的口碑评断标准应当多维度与多视角。除了依赖豆瓣之外,电视剧、电影、综艺媒体也应该找回属于自己的自信和专业,正如导演郭靖宇所言,“其实豆瓣是一个挺好的事,不管作为小众平台,去表达某种情结或者表达对作品的挑剔,都没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行业/自媒体目前对豆瓣的依赖——任何戏的好坏都要看豆瓣。”

不被舆情和流量牵着鼻子走,找到属于自身领域真正具有公信力和专业度的平台,给予每部作品货真价实的质量评判,是行业亟待解决的困境。更加客观的评价系统既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也有利于今后行业内对优质作品的理性追求。

由此来看,豆瓣评分不足以定义一档节目和一部作品的好坏,单一的评分数据也不应成为是否选择观看的标准。到底好不好,自己看了才知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74008329868eee577b2eced0940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