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最近,一个“捡手机”视频,被网友们骂上了热搜。
事情是这样的——
云南昆明某商场,梁先生的妻子刚买不久的3000元手机丢失。
两人调取监控录像后发现,手机前脚落地,后脚就被一个小女孩捡了起来。
小女孩正想呼喊失主,归还手机。可话音未出,就被一旁的爸爸制止了,一把抢走了女儿手里的手机。
关机,私藏口袋,一气呵成。
此举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
网友们直呼,如此言传身教,好孩子也教坏了,这样的人,不配当爹。
在我看来,女孩拾金不昧的行为,倒是印证了这位爸爸,很可能是“只言传,而身不教”。
比如,私底下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可真正遇到事情了,却自私自利,侵犯他人权益。
赤裸裸地“说一套,做一套”。
殊不知,如此“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毒教育。
给孩子讲道理,自己却做不到
知乎上,有人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小,他总是就被母亲教育,知识很重要,好好学习才能安身立命,不好好学习就是自取灭亡。
一开始,他打心眼儿里认同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努力上进。
可渐渐地,他发觉妈妈其实很双标。
“她天天告诉我学习很重要,但我记事的近二十年中,她从来没有学习过,从来不去书店,也从来没看过一本有营养的书。”
他试图寻找答案,反问妈妈,既然学习这么重要,你为什么从来不学?
却换来妈妈的恼羞成怒,关你什么事?你自己好好学不就行了,少管别人。
在他眼里,妈妈像是一个虚伪的撒谎者。
后来,他变得有些叛逆,厌恶学习。
关系一旦少了信任的底色,难免会产生情感隔阂。
隔阂越深,孩子越是觉得,父母的教育是上下级的指令,是权威的期待,而非发自内心的爱。
孩子也会因此而焦虑不安,他们很可能会用比较过激的方式,比如叛逆、摆烂等行为,来考验父母的爱,揭穿父母的虚假面具。
当然,父母向孩子讲道理,本身是没错的,初衷也的确是为了孩子。
但,如果父母无法做到,甚至逃避去做,那在孩子的心里,不就是谎言吗?
记得有句话说,要是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这比撒谎还要恶劣。
而且,父母的双标,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国庆节前,去给儿子开家长会。听到老师跟一个女同学的妈妈反映,孩子不光挑食严重,还经常把饭倒进垃圾桶里。
妈妈赶忙教育女儿,不是经常跟你说吗?不要挑食,不然长不高。
结果,孩子理直气壮地回答,你在家不就是这样吗?不喜欢吃就直接扔掉,为什么妈妈可以,我不行呢?
妈妈当场愣在原地,脸红到耳根。我身为一个局外人,都感到了尴尬。
董宇辉说,教育的本质,不是言传身教,而是身教言传。
深以为然。
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听父母指挥的能力,而是模仿父母的能力。
父母的消极言行,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往往会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难以改变。
其实,很多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大人。
口头许诺,却总是变卦
电影《四重奏》中有一句台词,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
父母一边给孩子希望,另一边又亲手将它熄灭,这对孩子来说,可不是一次简单的亏欠,而是难以忘怀的心灵创伤。
综艺《做家务的男人》,袁弘问张歆艺,如果有机会,愿不愿意回到过去。
张歆艺若有所思,但还是摇了摇头。
她说自己小时候很想拥有一双白色球鞋,妈妈一直不给买。
不过,还是架不住她的软磨硬泡,终于松口,只要考到年级多少名,就买给她。
“为了那双白鞋,我就努力努力再努力。”
终于,她考到了约定的名次。但,妈妈却不认账了。
时隔多年,张歆艺已为人母,可提起往事,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袁弘这才明白,为什么妻子总是喜欢买小白鞋。
原来,这是她对自己童年缺失,以及被父母爽约的一种安慰和补偿。
父母所谓的承诺,很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也或许是想帮孩子打打鸡血,激励孩子学习。
抱着“反正孩子过几天就忘了”的心态,乐此不疲地给孩子画着大饼,却从不兑现。
孩子却会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食言后,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有一个匿名网友说:
五年了,我依然因为考进理想大学之后父母食言,没有给我买某系列的手机和电脑而感到痛苦。
他们可以不许诺,这样我起码能够享受知足或被满足的快乐中的一种,但是他们选择了最恶心的方式,毁了我对他们的信任。
他现在已经有了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但在精神上,依然空虚痛苦。
他说,食言二字,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心中的父母。
因为总是说话不算话,父母已经毫无权威性可言。他既不会听父母的意见,有了困难,也不会向他们寻求帮助。
在他眼里,父母反而是不可信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 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排在第一位,占43.6%。
据新快报的数据统计,有将近95%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经常食言。
甚至有孩子说,宁愿相信陌生人,也不愿意相信父母的嘴。
父母的信任积分一旦用完,再想挽回形象,可就难上加难了。
因此,要是心中有所顾虑,就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
一边立规矩,一边破坏规矩
综艺《妈妈是超人》,马雅舒的表现一度让网友抓狂。
因为只要女儿米娅一哭,她就会立马放下原则底线尽力安抚,完全被孩子的情绪裹挟。
“我应该是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可这种好妥协,对孩子成长来说,真不是好事。
米娅不想吃饭,哭一哭,妈妈立马缴械投降;
米娅不想上幼儿园,哭一哭,妈妈差点把女儿抱回家;
米娅用脚踹人,拒不道歉,哭一哭,妈妈立马把踢人事件抛到九霄云外了……
她总是教育米娅,这个不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却连连在女儿的眼泪面前败下阵来。
有人说,教育的骗局,就是在该立规矩的年龄,给了孩子太多的自由。
其实,更大的骗局是,父母给孩子立了规矩,却又自己亲手打破。
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说得话不必当真,他们不会狠心计较,自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此一来,孩子遇到困难会拒绝成长,内心也会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观,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感受。
就像四岁时的米娅一样。
嘴里经常没有实话;
总是抢弟弟的玩具,以大欺小;
幼儿园还不会自己上厕所,被学校发出“劝退通知”……
当然,父母心疼孩子,也是人之常情。
很多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往往是自己的童年过得比较苦,所以会拼命对孩子好,想把自己缺失的那份爱补偿给孩子。
这时,矛盾就出现了:
父母既不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规则之下受到捆绑和束缚,又渴望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变得乖巧懂事。
但现实,往往两难全。
比如,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
爸爸为了帮女儿追星,散尽家产,割肾卖房,跳海自杀。
最后却换来一句,我只喜欢刘德华,任何人对我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父母一边立规矩,一边打破规矩,本质上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害怕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爱。
如此一来,反而会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
一味的纵容孩子,孩子很难明白,到底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一旦孩子成长为漠视规则,缺乏同理心和敬畏心的人,将来走向社会,很可能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这才是真的害了孩子。
别让言传大于身教
去年网络上爆火了一段视频。
爸爸带着儿子去吃自助餐,孩子拿了一大把烧烤、一大盘鲍鱼。
爸爸一再提醒儿子,吃多少拿多少,吃不完就是浪费食物,孩子却说自己吃得完。
结果,趁着爸爸去洗手间的间隙,儿子赶紧把没吃完的食物统统倒进了垃圾桶。
爸爸回来后,儿子还假惺惺的邀功,说自己已经吃完了。
爸爸一下看穿了儿子的小心思,找到了垃圾桶,又把食物又装回盘子,吃了起来。
儿子见状,声泪俱下地阻止:
“爸爸你别吃了,垃圾桶的食物脏,我再也不浪费吃的了,我知道错了。”
很多事情,父母实打实做到,比讲100遍大道理还要有效。
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不也是我们经常教导孩子的吗?
所以,父母对孩子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
之前看到一位妈妈发布的视频。
画面中,她的儿子手拿奖状,正大摇大摆往家走,气势直逼两米八,简直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原来,她答应孩子,只要期末考试能上90分,就给他买一辆单车。
一到家,妈妈立马带孩子上街买了单车,兑现了承诺。
网友们纷纷点赞,表示羡慕极了。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完美父母,而是真实可靠的父母。
亲子之间只有相互信任,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教育、沟通才能相对顺畅、变得得心应手。
点亮右下角的六芒星吧,最后我想说: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作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是最好的教育。
毕竟,建立说服力的前提,要先有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