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2月17号,在多次警告无果后,中国人民解放军22万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此战,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打到了越南首都河内的最后一道门户谅山脚下。
越南政府闻讯魂飞魄散,慌忙逃离首都。
我军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并未继续深入,而是迅速撤回两国边境。
孰料越南竟不知悔改,再次调集重兵屯驻边境与我军交战,自此两军开展了长达十年的两山轮战。
1985年,率先坚持不住的越南领导人黎笋,托印度总理拉胡尔·甘地作为中间人前来求和。
拉胡尔·甘地
然而,面对拉胡尔·甘地的劝和,邓公毫不留情地拒绝了黎笋递过来的橄榄枝,并开出了三个严厉的条件,作为和谈的前提。
那邓公为何会拒绝黎笋的求和?他又开出什么了条件呢?
中越恩怨
越南,古称交趾。在宋代以前,一直都作为中国在南方地区的一个边缘郡县而存在。
五代十国时期,趁着中原混乱,交趾趁机脱离中原王朝而独立。
由于与中国的这段渊源,越南也成为了古代中南半岛中,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个国家。
然而这个与我们同文同种的国家,自独立以来却一直对中原王朝心怀抗拒。
千百年来,越南的统治者从吴朝到阮朝,一直都在千方百计地给国民灌输仇华思想。
当时间的车轮来到十九世纪时, 东亚迎来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让越南看到了摆脱中国影响的机会。
鸦片战争之后,越南亲眼目睹西方来的英国,弹指之间就将那个不可战胜的天朝上国打翻在地 ,于是便起了引狼入室的心思。
恰好当时法国,也跟随英国的步伐来到了东亚,越南人就想到了引入法国势力平衡中国。
因此,对于法国在境内的通商传教,越南一路绿灯。
可越南人明显是想简单了,清朝最多就是要你的尊严,法国可是来要你命的。
1884年,经过数十年的渗透后,法国人终于张开血盆大口,要将越南一次性吞入腹中。
这时候出来拉越南一把的,恰恰是那个他曾经一直想摆脱的老大哥中国。
在中越人民的同心协力下,老将冯子材于镇南关下取得大捷,狠狠挫败了法国殖民者的气焰。
可惜当时清政府太过腐朽无能,慈禧太后畏敌如虎不败而败,最终拱手让出了越南的宗主权,越南自此沦陷。
1929年,胡志明在中国香港成立越南共产党,开始救亡图存。
胡志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越南迎来了独立的曙光。
可由于越共在二战中表现拉胯,事后分蛋糕的美苏两国,压根没有考虑他们的利益。
罗斯福总统简单粗暴地,把越南划入了中国的占领区。
然而,当蒋介石派军去接管的时候,越南人刻在骨子里的反华基因,再次被唤醒了。
胡志明更是当众放言:宁闻五年法国屁,也不吃一辈子中国翔。
胡主席那是说到做到呀!
胡志明
当时法国人也以战胜国的身份,想来回收这块殖民地。
胡志明便找到了法国人,要求搁置争议一致对外。
双方组成联军,跟前来接收的国军大干一场,没想到国军居然大胜了。
最后还是蒋介石急于打内战,不想跟法越纠缠,这才把越南境内的国军给撤了回去。
中国人一走,越南和法国这对塑料父子,马上又反目成仇。
法国虽然拉胯,但对付越共那几条鸟枪,还是绰绰有余的。
没几个回合的功夫,胡志明就被赶到了中越交界的深山老林,苟延残喘了。
胡志明
直到1949年中国解放,越南人才迎来了转机。当时人民解放军正一路追击国民党残兵,来到了西南边境,为首者正是胡志明在黄埔军校时的老朋友陈赓。
当年国共合作的时候,胡志明曾经以苏联顾问鲍罗廷秘书的身份,来黄埔军校工作,在此期间与我党老一辈领导人,结下了了深厚的交情。
后来我党在江西建国的时候,越共也不远千里派了人前来参加。
有这些情分在,中国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胡志明,被法国人打死。
在得到中央的批示后,陈赓很大方地将西南战役期间缴获的国军美式装备,都送给了越南人,还亲自带着一帮军事顾问到越南去整军,将中国的建军模式移植到越南的身上。
陈赓
在中国的帮助下,原先跟法军互为卧龙凤雏的越军,发生了质的飞跃。
神功大成的越军,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屡战屡胜,逐步收回了北纬十七度线以北的全部失地。
最终与法军呈现出两分天下的态势。
1954年,法国为了在与越南的谈判中占据上风,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举动。
他们竟然派了一支部队,飞到越共大后方的奠边府,建立起一个强大军事堡垒龟缩起来。
又是这种马奇诺式的碉堡战壕战术,看来这法国人一直都活在一战中不肯醒来呀。
最终在中国顾问韦国清将军的帮助下,越军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就粉碎了法军最后的希望。
同年,五常跟朝越两国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确立了两大阵营在东亚的势力范围。
越南方面以北纬十七度线为界,分国而治。
黎笋登场
然而,也正是从日内瓦会议开始,越共高层有一些人,开始对中国滋生出了怨愤之心。
其中以黎笋为代表的南方派最甚。
黎笋这个人是越共的建党元老之一,1928年的时候,就出来参加工作了。
胡志明虽然说是越共的领导人,但其革命生涯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跟苏联渡过的。
与之相反,黎笋则全程都在国内进行复国斗争。
黎笋
故而在越共本土高层中,黎笋拥有着不下于胡志明的威望。
近代以来,中越两国的革命党由于都是信奉同一套主义,拜同一个码头,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说,本土派跟留苏派。
这和当时的中国十分相似。
但不同的是,中国本土派很争气地靠着自己就把事情给做成了。
而越南本土派折腾了几十年却不得要领 ,最后不得不借助国际的力量。
于是像胡志明这种长袖善舞,又在中苏两国有着深厚人脉的人,便掌握了话语权。
但是胡志明这种借助国际力量的路线,必然也会受制于国际力量。
胡志明
比如说在日内瓦会议上,五大国说划线而治,那你越南就只能接受安排了。
这也是黎笋这些本土派所不能忍受的,在他们看来,中国这是出卖他们的利益啊!
黎笋之流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不是美苏啊!
以当时中国的实力,能给你争取到这个结果就不错了。
然而黎笋不知道这些,他一怒之下带着同志到南方,去开展地下斗争去了。
我们当年派过去的顾问团,不仅教了他们军事技巧那么简单。
还把中国本土派,几十年磕磕碰碰摸索出来的那套革命心法,也一股脑地传给了越南人。
这其实是在变相地,增强了越南本土派的力量。
他们过去一事无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不得其法嘛!
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思路,国际派是绝对斗不过本土派的。
果然,黎笋到了南方之后,很快就弄得遍地狼烟 。
被搞得焦头烂额的法国人,实在是惹不起这尊瘟神想要提桶跑路了。
可这时美国人却不干了,日内瓦会议谈得好好的,你们社会主义阵营居然擅自打破分界线,这是社会主义想要在东南亚扩张的信号啊!
于是美国人亲自下场扶持吴庭艳政府,继续跟黎笋领导的越共南方派过招。
黎笋虽然没有毕其功于一役,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在党内圈粉无数。
以胡志明为代表的国际派,在这个时候事实上已经被彻底架空了。
同时黎笋这一闹,也逼得中苏两国不得不支持他统一越南。
当时我们虽然不富裕,但还是勒紧裤腰带,挤出了200亿支援越南人民的独立战争。
经过20年的努力,黎笋带领下的越南共产党,在1975年成功赶走了美国侵略者,取得了越南战争的胜利。
如果黎笋在这一年离世了,那么后世对他的评价,一定非常高。
无礼而辱大邻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越南统一后,有两个问题始终在黎笋的心头挥之不去。
第一是越南的经济问题。
从1945年到现在,越南足足打了30年的仗,国内百业萧条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恢复经济难于登天。
而且,黎笋的目标绝不止于恢复经济那么简单,他还要把越南建设成一个工业强国呢!
可问题是工业化的资金,从哪里来啊?
遍观世界各工业国的原始积累,不是殖民剥削就是压榨本国人民。
越南人民穷得掉渣已经剥无可剥,那这么看来只有对外扩张一条道路可走了。
有朋友也许会认为,原来越南后来吞并老挝、柬埔寨,是为了积累工业化的起步资金呀!
可这是不对的,那两个国家跟越南一样,这几十年来一直都在打仗,情况之糟糕比越南有过之而无不及,根本榨不出几两油。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另外一个让黎笋不安的问题,就是北方那个邻国了。
上千年的统治史,外加几百年的宗藩关系啊!无论是文化上、地理上还是体量上,无论中国政府有没有那个主观意愿,越南这个国家从诞生之日开始,跟中国的关系就已经注定了。
偏偏这种关系,是黎笋这些本土民族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
站在黎笋的角度上,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苏联!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资金是怎么来的,一半是我们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挤出来的,另一半则是因为苏联的156工程。
是的,除了对内剥削和对外殖民之外,如果有幸得到足够多的外部援助,也是可以完成工业原始积累的。
那问题就来了,苏联凭什么支援你呢?或许也可以这么问,苏联当年为什么支援中国呢?
朝鲜战争呀!
这一战中国展现出了他的价值,让苏联刮目相看,所以才要把他扶植成社会主义阵营的远东堡垒呀!
那越南照猫画虎不就行了吗?
现在中苏反目,而越南刚打败了美国,看起来也可以取代中国的职能呀。
那越南在苏联那里有什么价值呢?
第一 、牵制中国;第二,扩张社会主义阵营在东南亚的势力。
而吞并老挝跟柬埔寨,既可以壮大自身牵制中国,又可以进一步往东南亚扩张。
真是一箭双雕呀!
后来黎笋就是按这个套路在打的。
先是驱逐华侨迫害华人,然后又是越境偷袭,彻底把中国这条路走死。
大家想想看,就算讨厌我们,忌惮我们,也不用如此吧!大不了绝交就是了,怎么还动上手了?
这就是在交投名状呀!
而中国方面,自然也看出了越南这点小心思,我们闪击河内就是做给勃列日涅夫看的。
你看,我分分钟可以摆平他,你投资之前可得想好了。
勃列日涅夫
后来邓公给黎笋开出的三个条件,也是针对这点来的:
第一,接回被你们驱逐的华人华侨;第二两国边境非军事化;第三从老挝柬埔寨撤兵。
你不是要拿华侨交投名状吗?我偏要你把这张投名状吃下去。
你不是要给苏联当小弟吗?我偏要你非军事化。
你不是想当苏联在东南亚扩张的桥头堡吗?我非要你撤回来。
这三个条件如果答应,那黎笋在苏联那里,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所以黎笋至死也没答应!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