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正值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为了纪念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从2020年开始,B站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都会制作一部主题宣传片。
作为国内年轻群体占主流的社区平台,B站做这个宣传片的目的自然也是想证明自己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
然而出师不利的是,连续两年的B站五四宣传片不仅没有引发年轻人们的赞赏,反而被他们给群嘲了一番。
更重要的是,它还促成了叔叔与蒙古上单之间的一段“不解之缘”。
两次前车之鉴,让小伙伴们对于B站的五四宣传片不再买账了,基本都是等着看人家整活的了。
不过就算如此,今年的宣传片B站还是请来了一位令大家都意想不到的著名人物---莫言老师。
01.不被大风吹倒
今年这则宣传片的视频内容与过往的作品相比,整体画面、内容的编排都变得相当简约。
视频中,莫言老师特地向大家分享了两个小故事,都是关于老师的过去经历,一个是他与新华字典的邂逅,另一个是爷爷与狂风的对峙。
莫言讲的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跟大家聊聊前段时间公众号上读者们向他提的一个问题: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最后,他向大家给出的回答是---”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不能被生活打倒“,这正好照应了该宣传片所拟写的标题《不被大风吹倒》。
莫言老师作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当代作家,2012年的一次成名让他的名字响遍全国,使得更多的人见识到了这位慈祥老爷爷不同凡响的地方。
今年的五四宣传片,也是老师难得一次出现在年轻人社区的镜头面前,并为大家指点迷津。
不过这些都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这次的宣传片风格与之前那两部有了很大的不同。
前年的《后浪》,演员何冰老师还在不吝其词地赞美着当代年轻人,称颂着他们的青春与梦想,特别是最后那一句“奔涌吧,后浪”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去年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一群怀揣着崇高理想的初中生在镜头前诉说着自己的内心,一字一句都在彰显他们对“活出自我”的追求,仿佛那就是每个年轻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而今年的这则视频里,你看不到任何舞台形式的开场,有的只是一位年长的作家在镜头前为大家写信。
你也听不到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讲台词,有的只是一位老爷爷在用平静的语气为大家讲述着自己的小故事。
看上去里面的一切都透露着朴实的气息,甚至有些不符合B站以往的风格。
但就是这样的朴实内容,短短两天时间视频播放量便已超350万,无论是收藏指数还是转发次数都超过10万,远远大于视频的评论数量。
很多一开始带着看《后浪》心态的小伙伴们,在看完视频后想必都会感到意外,怎么这次B站没有像之前那样给大家打鸡血、喝鸡汤了?
可能,连B站自己也终于意识到:现在的年轻人听了太多这种高大上的鸡汤文,听得多了人也麻了,可就是没有一个能准确击中大家内心的真实世界。
换句话来说,那就是缺乏共鸣感。
02.鸡汤太多,真诚太少
各位还记得《后浪》里描述的年轻人都是什么面貌吗?年少有为、自信青春、敢拼敢想,一切看上去我们是那么地自由、有梦想。
何冰老师在视频中也这样形容当代年轻人:“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过去那个被称为“垮掉一代”的Z世代,突然就翻身成为了新时代的宠儿,太让人反应不过来了。
且不说这些声情并茂的演讲词中有多少是发自肺腑的,光看画面上的那些美好瞬间,你立刻就能感受到它与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遥远。
遥远到什么程度,就跟海绵宝宝与章鱼哥各自的心境那样相去甚远。
毫无疑问,《后浪》里展示的的确是当代年轻人的风貌,也是众多年轻人最希望能成为的样子,然而能真正做到像他们那样自由的人很少,只能算作是庞大年轻群体里的冰山一角。
而在“冰山”之下,更多的还是那些被生活逼着走且沉默的打工人,日复一日地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时不时还要加班,拿着并不充裕的薪水生活下去。
很多人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或是实现未来的人生目标,他们最终选择咬咬牙坚持下去。
10年、20年......甚至是30年,他们就这样在这片生活的“海洋”里不断地游着、挣扎着,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中二梦想,都不敢想、不敢做了。
这就是当代绝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与《后浪》中所描述的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该视频一经发布,就引来了众多年轻人的群嘲,就因为那不真实。
那么,咱们的世界就应该是那种充满苦难的画面吗,当然也不是,也不可能是这样。
知道去年五月初那句“两面包夹芝士”为什么会这么火吗,其人气还一度盖过了当时B站精心准备的五四宣传片《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就是因为它的所言所想,全是不加修辞的真实表达。
“我们联合”、“两面包夹之势”、“这是军费不能省”、“小绵羊会脏的”、“50天全没了”这些话全是出自于一个人喝醉酒喜欢玩方舟的小up主。
喝醉酒,玩游戏、抽自己喜欢的角色或皮肤,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平日里的生活消遣,可即使是这样,有些人却依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正是有这样的思想格局,让这些逻辑不通的酒后之语成为了一段来自普通人们的真实心声,远比那些站在镜头前仪式化的激情演讲来得更具冲击力。
你说我们的内心有没有豪情壮志,肯定是有的,但是它早就已经被凡世的尘埃给覆盖起来了。
我们已经看清了身为普通人的自己,过去那些或激昂、或热血的伟人式话术,离我们太过遥远了,然而身边人就喜欢天天拿这些激励我们,有没有听进去不知道,但至少是真的厌倦了。
一边厌倦着那些宣扬正能量的“陈词滥调”,又一边用独有的方式来表达着自己的崇高信念,这就是咱们当代年轻人最为矛盾的一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真的不够了解我们,也不懂得我们的苦。
苦在哪?在于平日工作太劳累,回报太少,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而一直被灌输着“逆水行舟”思想的我们却还是在“原地踏步”。
等到我们真的想停下来歇一歇的时候,此时的长辈们却不解风情地说我们不愿意吃苦。
不管是白老师的那句“不会吧”,还是企鹅总监指责“青年们正在睡觉”,他们的话语中都体恤不到大家的苦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批评我们,连一点关心都没有。
实话实说,谁不想成为一个能吃得苦中苦的“人上人”啊,可是一味地忽略我们所吃过的苦头,然后还要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来抬举我们,这种缺乏共情的赞扬,我们怎么可能接受得了呢?
共情是一个很重要的必备因素,再好听的话,若是说不到大家的心坎儿里,那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就像读者们向莫言老师问的那个问题:遇到人生困难该怎么办?这看上去就是一个正确答案很明显的送分题,可它偏偏也是最难答得上来的那种。
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人生各不相同,由此造就的脾性千差万别,看待问题的思想、做法也不会像书本的题目那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这也是莫言在讲故事之前会事先声明“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的根本原因。
然而它又是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的难题,谁都希望能有个过来人帮一下那个正处于迷茫中的自己。
那么,让过来人给大家讲述一下自己曾经遇到艰难时刻的经历,便是一个能让大家都不抗拒的方式。
一来可以将双方都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二来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同时降低那种长辈说教的氛围,有效减小我们与大文学家之间的隔阂。
莫言平淡的话语中,没有以往五四宣传语那种灌鸡血一样的突兀感,更多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坦诚。
再者,先生在讲述过往的同时也不忘向各位抛出“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定义问题,等于是给大家一个自我思考的机会,而非全程听着人家自说自话。
“大风把他爷爷车上的草给刮走了,而他的爷爷在与大风的对峙中紧紧地拉着车,虽没有前进,却也没有后退......”
这种老生常谈的人生启示,成为了当下这个时代里难得一见的平等交流,摘下自己的高帽子,来与年轻人进行一场促膝长谈,这才是与年轻人互动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得不说,这一次B站终于都找对了路子,当然这也看出了,莫言老师的确无愧于“文学家”这个身份。
03.结语
即使是当代年轻人最爱的B站,有时也要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年轻人打交道,所幸它还是有这份心的。
但你说靠这次的莫言老师出面,就能赢回原来的好名声?我想还不够,只能说是从负数回到零,至于下一步怎么做才能实现从零到一,可能要需要等下一个五四青年节才能看出了。
总之,B站今后要继续努力地与大家搞好关系才行啊。
最终,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祝愿各位---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