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影视行业的原有“规则”被打得稀碎。
一些有利于少数人,“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都已经拿到了明面上。那些行业痛点和行业乱象,更是成为了业界整治的重点。
可以说影视圈正在进行刮骨疗毒。
就在前几天,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又联合发布了《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试行)》,也对几种行业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
其中有7点,这两年确实很被网友关注,也对影视作品影响很大。如果能真的做好,影视圈也必定能清朗很多。
关于制片人
明确国内影视制作为制片人中心制,并对制片人提出了清晰的职责要求。
其中尤其强调了不能违法乱纪,制片人一直以来是剧组职员里最重要也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类人,因为他们既要管人又要管钱,责任大,面对的诱惑也大。
去年就有腾讯的制片人张萌因为利用职务便利,为供应商谋取利益,并收取供应商好处费,触犯了“腾讯高压线”被解雇,同时涉嫌违法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张萌制片的作品包括《摩天大楼》《且听凤鸣》《你是我的荣耀》等剧,被捕时,他参与制片的《如月》还刚准备开拍。
就在前段时间,金牌制片人吴毅也因职务侵占被捕,他参与制片的作品有《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龙珠传奇之无间道》等作品。
制片人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经理人,既要能守,又要能攻。既要保证剧组的正常运行作品顺利产出,又要探索、创新,提高效率的同时带动行业的进步。身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
关于童星
明确要求,拍摄需要未成年演员的,需要注意保护其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并保证其文化学习和休息的时间。
其实就在前阵子,《人生大事》曝光朱一龙与小演员对戏的花絮,因为小演员一直哭不出,那一条一直重拍,最终朱一龙为了激发出小演员的情绪,对她凶了几句,等小演员哭出来了后,他又马上引导她说台词,终于拍完那场戏后,朱一龙马上跟小演员道歉,自己眼眶含泪,非常自责的样子。
由此引发了网络热议,一些业内人士,尤其是也有过童星经历的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虽然为了戏好,用一些的手段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情绪也是必要的,但是太小的孩子可能分不清大人的目的,也分不清戏与现实,所以应该重视他们的情绪,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还有一点是,童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工作也不能影响了学习和休息。毕竟,文化成绩也很重要。不少艺人因为文化水平不太高,直接影响到了个人的谈吐,闹出过不少笑话。
所以剧组在排班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照顾到小演员的学习和作息。
关于演员轧戏
演职人员在剧组工作期间,原则上不得再兼任其他剧组的工作。
其实很久以前的TVB,“轧戏”是常规操作,之前叶倩文在采访时提到过,她身边的艺人基本都会轧戏,但是她做不到,她一定要休息,而且一次只能好好演一部作品。为此还被黑社会威胁过。
后来内地一些有人气的明星,也偶尔会在同一档期内去几个组拍摄,或者是一边拍着戏一边录着综艺。
那些轧戏多的,休息时间自然少,几地奔波还曾被夸赞成“拼命三娘”或者“拼命三郎”。
不过后来随着导演台前发言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恰巧他们是最不愿意演员轧戏的,因为会影响自己组的拍摄。所以慢慢的,演员轧戏不再赢得“努力”的夸赞,而是迎来不负责任“捞钱”的嘲讽。
虽然这次“规范”提出了要求,但是话也没说太死,还是说了“提前报告并经制片人同意方可离组”。
不过,既然现在是全民监督的形式,以后发现一个演员跑几个组,估计也能被舆论抨击得不敢再犯。毕竟口碑坏了的话,戏再多,也没人看。
关于动物演员
加强拍摄动物的保护,根据拍摄情况设定相应的动物拍摄时长及安全防护措施,尽可能使用专业的动物训练公司和人员提供的动物进行拍摄,不得伤害、虐待动物。
近年,网友们对于影视作品里出现的动物也保持着高度关注。发生过不少争议事件。
《天天有喜》在拍摄时用到过一只未到一周的小狐狸,进组后就跟着剧组辗转多地拍摄,有时黑白班连轴转,由于过度劳累和惊吓,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引发网友声讨。
之前王俊凯主演的《天坑鹰猎》,里面有训鹰的戏份,就被网友质疑虐待鹰隼。
在王大陆、李沁主演的《狼殿下》中,肖战饰演的疾冲也有一只鹰隼为伴,虽然剧中标注为CG制作,但是有网友指出,不是CG而是真的苍鹰,并且出现了应激反应,指责剧组虐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这些真真假假还没有回应,今年播出的《当家主母》又出现虐猫罗生门,从一个群演反应剧中毒死猫的戏份是给猫打了几次药,后面又有人说最后猫是被电死的,一时将剧组推入舆论旋涡,不少人给这部剧送上差评,纷纷指责剧组。不过剧组极力否认,解释死亡画面是定格帧,还发布猫主人的采访视频。证明猫还好好的。但网友并不相信,几个回合交锋之后,以剧组报警结局。
其实现在CG技术的运用和提高,已经大大减少了对“动物演员”的需求,自然伤害也小了不少。以前在经济能力有限,技术条件不发达的时候,为了达到更逼真的效果,会不惜伤害到“动物演员”。
比如2007年,导演姚守岗回忆拍摄电影《犬王》时“为了让表演显得更加的真实,我们给一只训练有素、屡次立功的军犬,绑上了真实的炸弹;在镜头前,它奔跑着被炸成了碎片……多年来训练和培养该犬的那位战士,看到如此真实的镜头后,哭得死去活来……”
这一番发言直接让网友愤怒,给导演的作品全部刷一波低分。
2009年电视剧《新三国演义》拍摄时,“从新西兰找了50匹纯种马,这些马在拍戏中一共牺牲了六匹,疯了八匹”。
……
以前用到动物演员,除了真的是向专业人士或者专业机构租借的,一些比较平常的,像猫和狗这种,能被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会收养就是最好的情况了。
王珞丹就收养了《向往的生活》里的“瓢”。还有不少有趣的后续。
因为之前影视拍摄没有动物保护相关规定,审核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注意相关镜头,如今两协会同时发布这个规范,审核时必然也会关注这类镜头,既然如此,为了过审,剧组应该会从源头上规避。
关于片酬
抵制不合理高片酬,演员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演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天价片酬”已经是老议题了,此前几大视频平台就开启了联合抵制模式,“日薪208万”事件之后,更是引发了各圈层对娱乐圈片酬提出不满。
明星拖垮制作,钱都给几个主演了,制作就捉襟见肘。所以很多有明星阵容的作品并不好看。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业外看不惯,业内也不胜其烦,毕竟受益的只是少数人。增加了制作方的压力,对其他非明星的本分演员也极不公平。
关于艺人风险
演职人员言行不当对作品造成损失(包括不限于停播、撤档、取消购片合同等),出品方(制作机构)有权追究其责任并索赔。
艺人出事累及作品的事,这两年是屡见不鲜。《南烟斋笔录》《青簪行》《复古神探》《买定离手我爱你》《阿那亚恋情》《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等作品都是被艺人累及的作品。
一部作品因为一个人的过错不能播出,首先受伤害的自然是制作方,投入都血本无归,一个作品可能直接拖垮一个公司。
然后是同组演员,付出了时间拍摄,但是作品上不了,就可能造成一段时间的空窗期,直接影响热度,从而影响后面的资源。
比如之前深受网友同情的陈学冬,就是因为好几部作品都因为合作演员出问题下线,所以他被调侃出道数年,归来仍是“素人”。代表作剩下一首“骑着扫把飞”。张静初好不容易拍两部主演的电视剧,却都“遇人不淑”,没播成。
除了一般言行不当,偷逃税,也是艺人失足的重灾区。这几年倒下一批。
关于番位
规范署名规则,按合同约定的顺序进行署名。
“番位”这个词源于日本,原本人家的作品一番要承担荣辱,传到我们这,就只有荣,作品播得好就是一番演员的功劳,演技好又扛收视和票房。作品播得不好,那原因就多了,一番演员还是被粉丝夸上天的。
在这个大前提下,谁不想挣个一番呢。以前男女主是平番,如今就算是男女主也要争个排位。何况是双男主,双男主这样的了。
于是刺激制作方出台了各种名字书写方案,比如按姓氏笔画排,拼音排,按出场顺序排就是不按番位排。
其实现在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人均主演”,以前能标“主演”的演员,一般两位,多了也就五六位。现在多的能写出二十几位主演。
“按合同约定的顺序进行署名”其实也不仅仅是约束演员方面不要“争”,其实更多的是约束制作方不要“忽悠”。像之前彭昱畅、王大陆主演的《小小的愿望》就是各自承诺了主演,模糊了番位。才有了后面那番闹剧。
这七点本身也是演艺圈亟待规范的问题,如今总算有了试行规范。你觉得其中最难纠正的是哪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