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哎呀妈
最近在《DV计划》中,看到喜剧演员金靖的一段分享,真实又扎心。
为了减肥,她拼了命在家跳绳,每天5000多个,雷打不动。
可爸爸根本理解不了她的认真,还当着她男朋友的面,指着大腿问:
“你的腿,是不是比你男朋友的粗啊?”
猝不及防的一句话,狠狠戳痛了金靖的心。
她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难过地质问爸爸:
“你知道我为什么成为不了谷爱凌么?因为她妈妈永远不会指着她的大腿说‘你的腿比男的都粗’!”
爸爸非但不以为然,还振振有词辩解道:人家妈妈说孩子不好还能当你们面啊?
就这样,原本很日常的父女相处,以极不愉快的结局收场。
回想起这一段,金靖依旧心有余悸,坦言:
“面对自己的父母实在太难了。”
明明面前站的是生养自己的父母,最应该真心以待的亲人。
可他们一张口,却是奚落、嘲讽和贬低,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温度和善意。
不禁想起教育学者孙云晓说的:
“成功父母与失败父母的区别是,前者将孩子对的东西挑出来,把他的优点挑出来,后者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点。”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习惯打击孩子的父母,就算内心有无限的爱,对孩子而言,也是一次又一次伤害。
打击根本激励不了孩子,反而伤害一生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90.6%的受访者曾遭过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被“打击”后,大多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也导致了性格叛逆,自暴自弃。
节目《家有好大事》中一位程阿姨,面对儿子和丈夫多年的父子不和,特地前来求助。
说起丈夫,程阿姨十分无奈,直言所有的问题,都跟丈夫喜欢打击儿子有关。
儿子小时候读书,丈夫总挖苦他念书不好,说他不如这不如那。
到了高中,儿子好不容易想好好念书,丈夫又来一句:“你就拿个书做形式。”
不管儿子做什么,好的不好的,换来的全是爸爸的否定和打击。
慢慢地,儿子啥也不想干,学习一点动力都没有。
高三下半年,还因为沉迷游戏而中途辍学,只好外出打工。
常年在爸爸的打击下成长,儿子个性倔,自卑又懒散。
换了好多工作,没有一份坚持下来;谈过一个女朋友,没信心能给对方幸福就决定放弃。
如今儿子35岁,正值壮年,却一事无成,没有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干脆窝在家里“啃老”。
儿子的颓废、沮丧、厌世,进一步激化了和父亲之间的矛盾,父子俩反目成仇。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一边是喜欢动用一切“武器”攻击孩子的父母,一边是被吓跑、打压,又恨不得逃离的孩子。
父母以为,有些不中听的话不过是一种激将,能坚韧孩子的意志,使他进步。
却不料,这些在孩子听起来刺耳、难受、过分的话,根本激励不了他,反倒中伤他的一生。
那个长期被打击的孩子,比谁都渴望认可
马东说过这样一句话:
“心里很苦的人,只需要一丝丝甜就能填满。”
听上去似乎很治愈,事实上,对于那些长期被打击的孩子而言,他们感知“苦”的频率很高,需要“甜”的次数很多。
在某种程度上,比谁都渴望被爱,被关注,被肯定。
《女儿们的恋爱4》中,“卑微女孩”李莎旻子让人心疼。
从小就被父亲打击大的她,严重缺乏安全感,总是患得患失,觉得自己不够好。
节目中,别人问她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她回答是“如果男朋友不要她了怎么办”。
当男朋友精心准备小惊喜哄她开心时,她又把话说得很满,觉得自己有安全感,不会再担心受怕。
其实这反而暴露了她的问题:
能被认可、在意,比世上任何一切别的东西还重要。
她之所以做那么多,努力表现好,不敢和男朋友起正面冲突,处处忍让,就是希望对方能觉得她好,值得真心以待。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她“卑微”的原因。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说,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他明明很美好,值得被爱。
却因为那一句句“你很笨”、“你很差劲”、“你很糟糕”,变得不再相信自己配得上爱和关怀。
甚至在长大后,别人看到他的好,衷心夸奖了一句赞美肯定的话,他不是自信地接受,而是质疑对方的动机,拒绝承认。
这样的人,不是不需要认可,而是他根本就不敏感,觉得跟自己无关。
只是越缺什么,就越在乎什么。
在他内心深处,一直等待这一个毫无条件能包容自己、真心爱护自己的人,或是一句彻底改变自己的正面的评价。
会鼓励的父母,抵过所有伟大的教育
前几天陪女儿看绘本《伟大的一步:尼尔·阿姆斯特朗》,被一个片段惊艳到了。
小阿姆斯特朗生性害羞内向,并不起眼。
但在一次梦见自己漂浮在空中,便跟妈妈说:“妈妈,我要到月球上去。”
听上去很异想天开的“梦想”,换做别的父母,难免会嘲讽他不切实际。
但他妈妈并没有说任何打击的话,而是笑着鼓励他:
“好啊,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饭!”
正是这样一句温暖、积极回应的话,在小阿姆斯特朗的心里埋下梦想的种子。
万里无云的夜里,他会爬到屋顶上用望远镜欣赏月亮和星星。
长大后,也在父母的支持下学习开飞机。
就这样,这个一路被父母鼓励、肯定长大的孩子,最终成为在月球上行走的第一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说:
“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没法帮助孩子,那么请一定要相信孩子、真诚地欣赏孩子。
这也是一种超强的养育力量。”
优秀的孩子,从不是打击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
看到孩子埋头苦读,认真学习,说一句:
“宝贝,你这么专注真的很棒”;
发现孩子遇到困难陷入沮丧,安慰一句:
“没事,爸爸妈妈陪你,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听说孩子有想要追求的兴趣爱好,鼓励一句:
“只要你喜欢,对你有帮助的,我们都支持你”。
对孩子而言,任何正面的有力量的话从不嫌多,他乐意听,更愿意父母讲。
教育家周宏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中国的多数父母,食指太发达,动不动就指着孩子挑缺点,我手上肌肉最发达的地方是大拇指。”
他从不嫌弃先天双耳失聪的女儿,即便女儿说话晚,学东西慢,他要么夸女儿有进步,要么为女儿喝彩鼓掌。
在他的影响下,女儿丝毫不自卑,而是充满自信地挑战生活,努力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样。
父母的鼓励、赞赏,是一种伟大的教育。
它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不仅为孩子拨开云雾,还为孩子指明前方。
每一个被温柔以待的孩子,比任何人都能笑到最后,享受幸福美满的人生。
有人说,教育的目的从不是加倍伤害,而是促进成长。
真爱孩子,请多给他一些“好评”,少一些打击。
只有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中,孩子才能浑身充满力量,敢于直面未来。
要知道,孩子的人生,藏在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中。
自信、阳光、开朗、幸福的孩子,背后永远站着肯定他、认可他的父母。
—— End ——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