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知否》全剧始终的,是家族兴衰荣辱之事。
对于子女,《知否》里的任何一家,都是爱之,并为之计深远的。
只是这爱,这计,这深远,到底对了错了,短视了长远了,就值得细细讨论了。
当时,小公爷到邕王府要自己被扣留的爹齐国公,被邕王妃逼着签了婚书。
小公爷曾问过邕王妃,这样做是否真的对女儿嘉成县主好。
邕王妃的神态,其实是五味杂陈的。
一方面,她知道如此逼迫齐衡,未必不会让女儿以后与齐衡难以融洽相处,另一方面,她又开心可以用权势资源强压,替女儿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既有权利在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快感,也有作母亲的欣慰。
事实上,邕王一门究竟有没有为女儿谋到幸福,剧情很快就交代了,嘉成县主与齐衡,虽则面上相敬如宾,却一直没有子嗣,算是后继无人,紧接着兖王逼宫,邕王邕王妃及女儿很快被杀,之后,小公爷娶了申氏。
邕王一家,踩着皇权上位,最后沦为皇权之下的白骨。而他们所谓的为子女计深远,不过是拉着孩子一起跳入深渊罢了。
小秦氏呢,从嫁入顾候府生下顾廷炜开始,就为顾廷炜的爵位展开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谋划,最终母子失和,自己亦难有好下场。
小秦氏从来不相信顾廷烨会善待她们母子,所以不肯安稳富贵过日子,不得不说其实小秦氏轰轰烈烈一场活着,只不过是不断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果小秦氏肯把自己一身宅斗的计谋本事用在悉心教导顾廷炜科考或者是别的途径建功立业上,甚至只是如大房的娴姐儿一样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也不至于自己过得人不人鬼不鬼,导致廷炜也几面不是人,像个废物一样活着。
所以,小秦氏的计深远,不得不说很低级了,连顾家大郎顾廷煜都比不上。
另一个与邕王妃、小秦氏在一个德性,但貌似高出两人水平很多的为子女计深远的人,是康姨妈的母亲王老太太。
王老太太的厉害程度,在盛府与明兰一起审康王氏时已经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但,就是这样有千副面孔,万般手段的人,子女却都不及她,甚至,死了康姨妈之后,她的儿子亦要因为她的作妖而受到牵连。
康姨妈的所作所为,无论盛纮,盛长柏,王家舅母,都已经点明,是怪王老太太太过宠爱纵容导致,但是,王老太太并不这么认为。
在盛府时无法强行带走康姨妈,王老太太选择拒签送内狱的文书,在她的刁难下,康姨妈被耽搁在盛家养伤,经由周雪娘墨兰合谋,康姨妈逃窜到了小秦氏处,在谋杀明兰时,被顾廷烨一剑毙命。
王老太太如果一开始就认识到女儿的恶毒及罪过,让盛家送去内狱,既可保住康姨妈之命,亦还有机会让女儿重新做人。但王老太太却倒行逆施。
康姨妈逃走后,王家第一时间就知道了,以王老太太的手腕及对女儿的了解程度,很难说她不知道女儿在小秦氏处,但她对此似乎是放任的态度。
直到小秦氏将康姨妈的棺材送到王家,王老太太就开始发难了,先是责怪儿子媳妇不按她的要求提前去盛家救女儿,又怪媳妇挑拨王氏兄妹感情,最终,王老太太选择直接到太后处状告顾廷烨。
太后说王老太太有子女缘,但王老太太却并未惊醒,珍惜剩下的缘分,而是在太后剪灯芯的暗示中,选择为了她认为的王家更绵延无尽的幸福前程站队太后。
王老太太其实也知道儿子天资有限,但她依然还是要赌上儿子有限天资换取来的有限前程,去奔更大的前程。
朝堂之事何其繁杂,但王老太太偏以为自己能拿捏住,非要作党派之争下的垫脚石、牺牲品,就为了一个坏透了的康姨妈和扶不上墙的儿子。
很显然,最终无论王老太太还是王舅父,都不会有好的下场,王老太太所谓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根本是将王家推向火坑。
反观盛家这边,为子女计深远得突出的,有3个人,首先是林小娘,先前是拼死命往老太太屋里塞墨兰,后是开心长枫结交邱家等乱党,再后来,为了墨兰嫁入伯爵府,辛苦筹划,不惜让墨兰与梁晗私会。
林小娘的眼界格局决定了她只贪图眼前的富贵和外人眼中的名气面子排场而不知个中艰辛,且林小娘过于自恋自负,使得她以为女儿墨兰嫁过去后,定能用一哭二撒娇三装晕过上盛宠的日子,却不知女儿伯爵府比不得盛府,墨兰后半生鸡飞狗跳,全拜林小娘所赐。
同样也爱谋划的盛纮,比林小娘聪明多了,先前挑了袁家二儿子作女婿,虽然华兰也过得不如人意,但好歹夫君是心疼华兰的,但即便如此,盛纮依然很快认识到了高攀无益处,一定要为墨兰寻禀生秀才,如兰也允许嫁给穷书生,面对优秀的长柏,盛纮则放弃和王家结亲,按嫡母盛老太太的建议寻了海家。
总之,盛纮每一步,都有回望反省,也有展望和审视,孔嬷嬷点醒他之后,对家族兴衰荣辱之事,总体他的所作所为还算及格。
当然,最优秀的必然是盛老太太了,从收养明兰到为明兰寻贺弘文,及之后放放心心让明兰嫁给顾廷烨,无不体现她为明兰计深远的睿智。
大家觉得是不是盛老太太最厉害呢,欢迎留言交流。
知否:太后用计将王老太太当枪使,隐藏了35集的2条线索被暴露
《知否》仅有的3个赢家:他从没输过,她比如兰幸福,他已经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