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有袋动物,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袋鼠和考拉这一类的哺乳动物,育儿袋的出现,无疑是提高了后代的存活率。
然而,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努力生存的不仅仅是哺乳动物,还有下面这位青蛙妈妈,它用同样的策略保全了自己的孩子。
这只青蛙叫角囊蛙(Gastrotheca cornuta),在青蛙的世界里,这是一种奇特且神秘的物种,它没有蝌蚪的阶段,而是在育儿囊中直接发育成青蛙。
角囊蛙是一种树栖青蛙,原产于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厄尔多瓜,体长8厘米左右。
它有2大特点,一是眼睛上有类似三角形的凸起,非常好辨认;还有一个则是它独特的繁殖手段。
和袋鼠的构造不同,角囊蛙的育儿袋在背面下端的位置;它产下的卵和其他青蛙也不一样,卵的数量一般在10个以下,但个头很大,是青蛙中最大的,直径可达1cm。
角囊蛙的四肢很难够到后背的育儿袋,那它是如何将卵塞进袋子里呢?
这离不开雄性角囊蛙的帮助。
在繁殖季节,雄性会利用鸣叫来吸引雌性青蛙,据说这种叫声有点像开酒时软木塞的声音。
当两个青蛙看对眼后,就会聚在一起,准备繁育下一代。
青蛙是体外授精动物,雌性产下卵子后,雄性就会用后脚抓住,使其授精,并将受精后的卵推进育儿袋中。育儿袋的入口一般和泄殖腔是在一起的。
成功进驻到育儿袋的受精卵随后就会发育出类似胚胎一样的组织,外形像伞,上面布满血管,并与育儿袋的皮肤紧紧粘合。
接下来,呼吸、进食、以及排出代谢废物,都是通过这个结构完成,相当于胎儿的脐带组织。
雌蛙背着这些卵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发育成熟后小青蛙们就会从育儿袋中出来,直接跳过了蝌蚪阶段,开始了它们的新生活。
丰富的育儿方式
据科学家介绍,青蛙中大约有20%的物种,会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照顾后代,有袋蛙只是其中一种。
为了照顾后代,青蛙的育儿方式可谓是千奇百怪。
角囊蛙是将卵放在育儿袋中,而有的则只是将卵裸露地黏在背上;
而胃育蛙(Rheobatrachus sp.)更夸张,雌性会将受精卵吞进肚子里,为了防止被胃液消化,它不进食,而且停止分泌胃酸,六七周后,小青蛙发育完全就会从它的嘴巴里跳出来。
类似策略的还有达尔文蛙(Darwin's frog),只不过这种青蛙出力的是雄性,雄性将卵吞入声囊内,等发育好后,再从嘴巴里出来。
有袋蛙中,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物种就是Gastrotheca guentheri,它被认为是唯一拥有整套真牙的袋蛙。
众所周知,大自然中的青蛙,大多只有上牙,但没有下牙,研究表明,大约在2.3亿年前,下牙就消失了。
然而,这种青蛙经过扫描后,发现拥有整套牙齿,大概在2000万年前牙齿重新出现了。
科学家们推测,拥有这种牙齿有助于青蛙捕食更大的猎物,但具体什么原因,目前还不能确定。
因为根本来不及研究,这种青蛙在1996年以后,就没有在野外发现过了,现在能研究的,只有少数几个青蛙标本。
同样情况的,还有角囊蛙。
最后一次看到它是在2005 年的厄瓜多尔,直到2018年,人们才重新在野外发现少量角囊蛙,如今靠人类圈养才得以保住这个物种。
最新研究表明,青蛙的世界末日依旧在上演,两栖类的噩梦也在继续。
近日,由100多个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布了“有关两栖类第二次全球评估”报告。
根据报告显示,全球8011个两栖类物种中,有高达40.7%的物种濒临灭绝,远远高于其他脊椎动物的灭绝比例(哺乳动物26.5%,爬行动物21.4%,鸟类12.9%)。中国的中部和南部,是受威胁物种比例最高的区域之一。
第一次全球评估发生在2004年之前,那时候两栖类的情况就不容乐观,约有39%的物种受到了威胁。
2004年之后,人类还发现了2000多个新物种,两栖类家族成员是壮大了,但灭绝比例不降反升。
在20年的时间里,多达222种两栖类物种已经灭绝,其中,蝾螈是世界上灭绝风险最高的两栖类动物(60%),而青蛙和蟾蜍灭绝比例占39%。
最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发现,两栖类灭绝的主导因素已经不是过去认为的壶菌疾病。
第一次评估的时候(从1980年到2004年之间),科学家确实认为导致青蛙灭绝的,主要原因就是壶菌一类的疾病,其次是栖息地的流失,气候变化因素仅占非常小的一部分。
壶菌是一种真菌,两栖类一旦感染这种真菌,很容易因为皮肤功能障碍而导致死亡。为此,两栖类几乎是承受了灭顶之灾。
然而,20年的时间过去了,气候变化却成了灭绝的主要驱动因素了(39%),其次是栖息地的流失(37%)。
科学家表示,两栖类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了气候和两栖类之间的关系,全球升温、降水变化、频繁的野火和极端天气,都在加剧两栖类的灭绝。
不可控的气候变化,加上栖息地的丧失,对两栖类来说,意味着接下来它们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最后
青蛙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以各种方式来适应这个世界并存活下来。
然而,再怎么努力,终不敌人类的伤害。
在过去,我们讨论青蛙灭绝,总会提起壶菌,顺理成章可以将灭绝的主要责任推给疾病,而现在,人类已经没有理由再推卸责任了。
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导致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两栖类无法像其他动物那样,远距离迁移并适应新环境,灭绝威胁愈演愈恶劣。
庆幸的是,如果我们现在行动起来,为时未晚!
[1].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uk/animals/2021/11/this-mysterious-frog-re-evolved-a-full-set-of-teeth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5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