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到会速速衰落?谁才是罪魁祸首?

2022-07-20   寻根拜祖

原标题:郑国在春秋初期就已经是“小霸”了,为何到会速速衰落?谁才是罪魁祸首?

后人把艳羡的目光投给了“春秋五霸”,其实“小霸”郑庄公才是祖师爷级别的存在,只不过郑国是个“秒哥”,疲软得太快,埋没了他的霸业。其“罪魁祸首”有两个人,其中之一便是郑庄公本人。

之所以说郑庄公是“五霸”的祖师爷,是因为他的霸业比公认的春秋第一霸齐桓公早了30年,且霸业“行业标准”就是参照他的成就制定的。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一直存在争议,孔子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墨子剔除了秦穆公和宋襄公,代之以“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那么春秋霸主的评定标准究竟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有两条硬指标,即“尊王攘夷”和“会盟诸侯”。

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在尊崇周天子方面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并且要带领诸侯们抵抗夷狄入侵、征伐不听天子命令的诸侯,为安定天下作出贡献。

所谓“会盟诸侯”,就是霸主得有号召力,并且通过诸侯集体会盟的方式被推举为带头大哥。

按照这两条标准,郑庄公毫无疑问才是春秋第一霸主。

当年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恭敬,郑庄公率兵替天子涨了脸面;后来郕国又不听周天子的话,郑庄公又狠狠修理了一顿郕国。此外还有许国、息国、刘国等等,都因为以下犯上遭到郑庄公的“谆谆教导”。

郑庄公三十三年,郑国与鲁国结盟,第二年,郑、齐、鲁三国在商丘结盟。虽然会盟的规模小了一点,但该具备的形式都有了。

毫无疑问,郑国才是那个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郑庄公才是那个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天下诸侯最胆寒的对手。既然如此,郑庄公为何只是后人眼中的“小霸”呢?

主要原因是:郑庄公的霸业太短了,郑国的陨落速度太快了,与“霸”字多少有点不相称,对后世的影响力也小了点,所以只好在他前面加了个“小”字。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强盛一时的郑国这么快就衰弱了呢?

01.失人和:后郑庄公时代的内乱

郑国的强盛,其功在郑庄公,郑国的衰败,其罪也在郑庄公,他在接班人的选择,以及身后的权力结构安排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郑庄公儿子不少,其中长子姬忽与次子姬突的能力最强,也是他成就霸业的最得力助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姬忽应该是毫无争议的接班人。

姬忽这孩子不光能力强,战功卓著,品行也值得称道。当初,齐僖公就对这位青年才俊非常赏识。齐郑两国是友好国家,于是齐僖公两次提亲,先后准备将两个女儿文姜和宣姜嫁给姬忽,可都遭到了姬忽无情的打脸。

要说文姜和宣姜,那可是当世的绝代佳人,姐妹俩的才貌名闻遐迩。那么姬忽为何拒绝送上门来的美女呢?他的理由只有一个: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娶了齐女有吃软饭的嫌疑,丢人!

姬忽的志向确实值得称赞,不过他忘了,他的身份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国储君,他的责任是郑国的前途,而不是自己的个人声誉。从这个角度讲,姬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郑庄公没有发现姬忽的这个缺陷,或者说发现了却没有及时帮他纠正,这就犯下了第一个大错。

姬忽的生母是邓国人,邓国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小国。很显然,郑庄公选择了一个没有外援势力的接班人,在春秋诸侯势力犬牙交错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既然选择了姬忽,郑庄公就必须为他扫清国内的政治障碍,很可惜,他不光没有扫除,反而助长了次子姬突的势力。

姬突有个哥哥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其母族是宋国贵族雍氏。郑国宰相祭足的女婿雍纠也是出自雍氏,可见姬突在国内的势力一点也不亚于哥哥。

果然,姬忽刚刚坐上龙椅,宋国人就绑架了祭足,逼他拥戴姬突。祭足被迫倒戈,姬忽龙椅还没坐稳就被迫逃亡他国,姬突上位了。

姬突上位后想干掉祭足夺回大权,却被祭足抢先下手打跑了,姬忽又回到国内。再后来,姬突又杀了回马枪……

就这样,兄弟相争打了二十多年,周边各国乘机插手郑国内政,将郑庄公创下的霸业拆得七零八碎。

经过郑文公和郑穆公时期的“调理”,郑国才缓过起来,又被“七穆之争”彻底带进了深渊。此后虽有子产当政时的短暂回光返照,但这个春秋时期的第一霸国已经回天无力了。

02.丢地利:地缘政治的先天不足

如果要评选“春秋第一倒霉蛋”,非郑国莫属,早年它是秦晋之争的出气筒,后来又成了晋楚争霸的夹心饼,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我们把这段历史浓缩一下就是这样的:

晋国要打楚国,就先把郑国克一顿,郑国熬不过只好下跪投降。晋国人才走,楚国人又来狂虐郑国,郑国人只好又跪楚国人。楚国人满意了,他们才走,晋国人又来了……

可怜郑国人的膝盖都跪出茧子来了,依然不能摆脱晋楚两国的“混合双打”。当然,秦国人还时不时趁火打劫,世仇宋国人常年不断地捅刀子。

你可能要问:郑国咋就这么招人恨呢?是人品出了问题吗?

郑国人哭得梨花带雨:“都是老天不长眼,偏偏把俺们生在这个鬼地方。”原来这一切真不能怪郑国人,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四战之地,是晋楚交战的前沿阵地,他们无处可逃。

当年郑庄公为何要不顾国力弱小四处征战?原因很简单,他早就发现了郑国的这个天然劣势,为了扩大防御纵深,他只能吞并四周的小国,把自己做大做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例,逼周平王与自己签订不平等条约、与周天子交战并射伤周桓王、打着天子的旗号征伐诸侯,从郑国从10座城邑的迷你小国变成了一个拥兵十万的中等强国。

然而,郑国的起点实在太低,郑庄公纵使尽其一生之力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处境。随着国力的衰退,其地缘政治的弊端全都暴露得一览无遗。

你可能要问,实在不行搬家行不行呢?其实你大概不知道,他们早先的国土就不在那里,而是搬迁过去的。

03.错天时:郑桓公的战略选择错误

郑国建国很晚,它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封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为诸侯,封地在郑邑,即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姬友即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

周幽王即位后,以叔叔姬友为司徒执掌朝政。周幽王大家很熟悉,他就是那位为搏美人一笑点烽火,结果被戎狄砍了脑袋的家伙。

郑桓公眼看周王室江河日下,京畿四周夷狄虎视眈眈,他不由为郑国的前途而发愁。后来有位叫“史伯”的高人点拨他说:“大势不可违,您何不搬迁到洛水东岸求生存呢?那里小国林立,且都没有志向,你只需要花点钱,再亮一亮刀把子他们就会屈服。”

郑桓公一听有道理,于是如法炮制,东虢和郐国果然献出了十座城池。公元前774年,郑桓公举国搬迁到新郑。四年后,周王室也从将都城从镐京搬迁到了雒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你可能说,郑桓公东迁没错啊,要是留在郑邑的话,那还不得被戎狄生吞了?

话虽然此,戎狄入侵汉地有史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会不会被灭国要看当政者的智慧。绝大多数情况下戎狄只是流寇,而不是无解的死结。比如当时关中的诸侯国,大多亡于诸侯之间的兼并,几乎很少是因为戎狄而灭国的。

假如郑国不东迁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郑国有没有可能趁关中的政治空虚,迅速将自己做大做强呢?

我认为这是大概率的事件。您可能要反对,留在关中不是正好碰上了强秦吗?那还有活路吗?其实不然。

秦国被册封建国是郑国东迁五年后的769年,且它的封地在岐山以西。也就是说,假如郑国留在关中,它事实上是关中第一强国,周王室离开后它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做大王。”

秦国东迁到雍州是哪一年的事呢?公元前677年,离郑国东迁已经过去了97年。又过了50年,秦国才在秦穆公的带领下第一次崛起。

由此可见,假如郑国留在关中,它可以获得一百至一百五十年的野蛮生长期。如此一来,虽然没了前期戎狄的威胁,却为后来的发展获得了天然优势,你认为孰轻孰重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当年郑桓公东迁看着智慧,事实上却错失了“天时”。

历史让人无语,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国君,开国之君郑桓公选错了战略,开疆拓土的郑庄公选错了接班人,他们竟然成了郑国走向衰弱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