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过外卖、开过甜品店,今成荧屏当红小生:把每部戏当“遗作”拍

2019-10-10   Dispatch

近几年,出道—唱歌—演戏似乎成了年轻艺人们转型的必然之路,欧豪也不例外。但他又是一个“例外”。


在参加2013年《快乐男声》前,欧豪其实并没有追过这种选秀节目。但他清楚地知道湖南卫视这个金字招牌的影响力,恰巧有朋友推荐他报名,他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选秀舞台很残酷,他也曾经上过待定席。紧绷的神经反而随着赛程进入十强后松弛了下来,他开始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在那年夏天的结尾,华晨宇摘得桂冠,欧豪位列亚军。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问心无愧的成绩。


其实在此之前,欧豪于2012年就推出过首支个人单曲《假动作》,同年还担任了欧阳靖广州音乐会的表演嘉宾。


总是穿着背心、反戴帽子,还唱着嘻哈的欧豪,其实有着和外表不太相符的沉稳和内敛。这和他的童年、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


欧豪出生于福建平潭一个小渔村,6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自此,那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被迫要开始学会独当一面。

16岁起,欧豪就会在上课之余勤工俭学。他送过外卖,卖过衣服,也当过驻唱歌手。离开了父母的保护罩,他早早地体会过了冷眼相待、人情冷暖。


幸好,努力也是有收获的——初中毕业后,他用自己赚来的钱去了广州艺术学校。后来还用5万块钱作本金开了一家名为“王子主意”的甜品店。

所有经历都化为了他的动力,曾经受过的冷眼相待都变成了他现在口中的一句“我懂事得比较早”。


音乐专业毕业,选秀歌手出道,做演员是人生规划之外的事情。当公司找到他,提议让他演戏时,他觉得很意外,也很犹豫。

最开始,他接触的还是《我就是我》《唱·战记》,这两部分别是他的电影和电视剧处女作。二者更像是公司为旗下艺人量身定制的“团建活动”,讲述的都是一群音乐少年参加歌手选秀比赛完成梦想的故事,与欧豪本人的形象、爱好、经历都十分相似,对他而言是一次安全区内的尝试,演起来并不难。

没过多久他又接到了《临时同居》,欧豪带着“就当是见明星吧”的心态进组。这是他第一次走出熟悉的小圈子,当看到张家辉、郑秀文这些曾经只出现在荧幕上的人站在自己面前,和自己说话、对戏时,他觉得这种感觉很微妙。


但直到苏有朋邀请他出演《左耳》,他内心对演戏的好奇、疑惑才逐渐明朗,第一次感受到了演戏本身带给他的乐趣和成就感。

实在做不到的事他不会强迫自己,但一旦开始做,他就会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也是从那以后,奖项、剧本纷至沓来,这是他爱上演戏的起点。


但那几年正好是流量井喷的日子,《古剑奇谭》掀起以剧带人的热潮,“四大三小”正是那个阶段的产物,也打破了被芒果系选秀艺人垄断的偶像格局。即便是巅峰时期的欧豪在人气上也无法同顶流相当。

与影视圈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视选秀一再受限,偶像造星模式进入瓶颈期,连一手打造了超女快男品牌的天娱传媒也在那个阶段开始谋求转型。

但转型只是过程,而非目的。如果为了转型而转型,就变成了对艺人的拔苗助长。浪潮变化下,观众的严格程度并不输于听众。

当观众们还在为同期的几位流量小生是否转型成功而争论不休时,欧豪早早地就已经在主旋律作品中立稳了脚跟。这一类型的作品在国内的影视市场中有着天然红利,可以预见到,他的这种优势在往后只会越来越明显。


演戏和唱歌两者兼得在这里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近两年,他的工作重心也彻底转向了演戏。今年他已经交出了四部院线电影的喜人成绩单,其中有两部还是大体量、大制作的献礼片。


他的路线很明确,参演的片子几乎都是口碑佳作,票房表现也不俗。许多流量在初次演戏时就寄希望于大IP一步登天,但欧豪的角色大多都不是一番大男主。也正是这样稳扎稳打地积累作品,才帮助他实现了弯道超车。在同期的艺人里,他是绝对的佼佼者。


和其它偏柔美长相的流量相比,欧豪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硬朗派。初看有一种野性、不羁,但一笑又会有两个酒窝,两种复杂的气质在他身上共存,给人一种“无公害的痞气”之感。无论是青春阳光大男孩还是阴郁的复仇少年,他能对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进行恰到其分的演绎。


或许他的外形不是数一数二的出挑,但足够耐看,对荧幕的适配性较高,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电影脸”。


而近几年欧豪在各大综艺上甚少露面,除了作品上映期间,我们似乎很少会在网络或屏幕上看到他的动态。实际上,若是一个明星在综艺上曝光过多,过度消费自己的形象,在观众心中很容易就会被定型。此时再看他的作品,就很难再入戏。


保持距离,才能保持神秘。在年轻演员们纷纷跑综艺、赚快钱时,欧豪这样真正爱惜自己羽毛,肯沉下心来打磨作品的属于少数。他就像一张白纸,干净但不空洞,所以在拍戏的过程中也有很强的可塑性。


欧豪的可塑性和表现力无疑拓展了他的戏路。张家辉说,如今新生代演员断层十分严重,但欧豪完全有成为实力派演员的潜力。朱亚文更是直言欧豪和这个角色高度吻合,甚至让他都有些“嫉妒”。


找上门的导演络绎不绝,不乏陈凯歌、管虎、刘伟强这样的资深电影人。其中刘伟强、陈凯歌、杨树鹏导演都和他合作了不止一次,足以可见他们对于欧豪是发自内心的赞许和信任。能和专业人士合作,也是欧豪觉得自己最幸运的地方。


电影需要给观众带来思考,而自身对角色的理解纬度、传导给观众的思想深度,是每一个演员都需要琢磨的问题。


理解和演绎是两件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遇到些许不可抗力,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天赋,也是欧豪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欧豪会将自己置于一个高度饱和的工作状态中,更加努力地去钻研、打磨角色,只为了弥补自己薄弱的基础:


《建军大业》前,他大量研读人物的生前资料,去体会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到了片场不声不响直接就进入了角色状态。有时他到的比道具组工作人员还早,在寒冬里又跑又跳,也因此一度“拍到吐”过,这让其他人都十分惊讶,当然更多的则是对这个年轻人的赞赏。


回忆起拍《铤而走险》的时候,他在一段追车戏里遇到车轮爆胎、刹车失灵,一路直奔悬崖,如果当时没有一棵树挡住,后果令人不堪设想。


《青禾男高》讲的则是一群热血少年反抗霸凌的故事,为了增强真实感,导演要求演员们“真打”,拳拳到肉,他还被打到嘴角流血。


还有一场需要从5楼高的地方跳下的“跑酷”戏份,他不小心一头栽到了地上,但当时的欧豪却十分庆幸:幸好这条已经拍完了。


《中国机长》的拍摄同样辛苦,片场要吹出八级大风的效果,他脸上还化着花费三个多小时才画出来的特效伤妆,到最后脸被风筒吹到过敏,他却还打趣“这样就不再特地化特效妆了”。


最严重的一次是,那时水下工作人员没有听到拍摄停止的指令,以至于欧豪在水下差点因氧气不足窒息。 “当时就特别想我妈,差点这真的要成为'遗作'了。”欧豪后来像玩笑一样说起这件事,但听者都无不为其揪心。


事实上,欧豪对于每部戏的认真程度,的确都像是在拍遗作一样狠。当别人问起他拍戏时辛苦的经历,他的第一反应经常是:拍戏不都是这样的吗?

欧豪有个习惯,他会反复去看自己以前拍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尴尬而不愿面对以前的黑历史,但在欧豪心里,这是他学习的方式,是演戏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反思哪里不足、哪里可以更好。

比如,以前他说话会有比较明显的口音,如今通过努力练习改正了不少。这样细小的改变也许并不容易被察觉,只有他自己知道需要付出多少个日夜的努力。


欧豪也是细腻的。每次拍摄完,欧豪都会在微博上通过文字分享他和角色相遇、相融的心情体悟。“我希望他是个人,而不是一个道具。


他经历过转型初期的不自信,但演戏也并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无论是五年前还是现在,不变的是他纯粹地想做好这件事,在这个阶段留下几个角色。


没有谁的表演可以让每个人都理解、认可,他不会因为观众觉得他适合什么角色就一直走这个路线来迎合观众,在同一个类型里一直做重复的事显然很无趣。演戏本身应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这可以持续不断地为他带来新鲜感。

他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也希望能够跳出舒适圈,尽量多尝试不同风格的角色和剧本。只有多尝试,才能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欧豪也变了很多。过了容易冲动、年轻无畏的年纪,对于事业、爱情、家人,他的心态也更加平和。

除了唱歌和演戏,在其它场合的欧豪是慢热型的人。工作之外的他生活比较单一,也不是社交型人格。无论是私底下、还是真人秀里,他不是那个最能活络气氛的人来疯,总是需要一个不算短的熟悉过程。


工作时的欧豪会拼劲全力,但拍完一部戏后,他就会让自己到户外放放空,也会陪陪父母。给自己一个调整的时间,这也是为了能在下一个作品里能够找到全新的感觉。


在刚刚过去的九月底,他迎来正式出道的六周年纪念日。有许多本来素不相识的人,从比赛到现在仍然追随、支持着他,其中一些人的脸也被牢牢记在了欧豪的心里。这种感情非常不可思议,也胜似家人。


影视圈始终奉行术业有专攻,演员和偶像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鄙视链。但欧豪从来都不介意提起他的过往,因为选秀舞台给了他一个机会,让更多人认识了他,所以他永远心存感激。


我们在看到一个人时,潜意识里就已经给他做好了一个预设。

对于欧豪来说,别人的评价终究是他们的主观判断,他自身并不会对自己做一个严格的划分。

无论别人是用流量偶像还是实力演员来定义他,都不会影响到他想努力拍好每一部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