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打击英美货轮,红海一夜间全变成中国货轮:也门胡塞蒙了?

2024-01-16     兵器观世界

原标题:导弹打击英美货轮,红海一夜间全变成中国货轮:也门胡塞蒙了?

红海,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水道,一夜之间仿佛成了中国货轮的展览馆。在美英联军空袭也门胡塞控制区的行动并未触动胡塞决心的情况下,唯一显著的变化便是胡塞武装对美英航运的声明性打击。美国在组织国际联军的过程中,并不真指望其他国家加入实际作战,而更多是通过人数优势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压制——法不责众。但胡塞武装似乎已经摸清了游戏规则,他们明智地将攻击目标限定在美英两国。

然而,当胡塞武装的目光转向红海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眼前的货轮几乎都打着中国的旗帜,船上不乏来自中国的船员,货物也主要来源于中国。RT发布的新闻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现象:在苏伊士运河,只需要标示“中国船员”或“中国公司”,便可确保安全通行。而此举也迅速被西方公司模仿,中国相关的货轮顿时占据了红海的主流。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局势中,具有中国标识的货船似乎成为了最抢手的避难所。甚至到了如此地步:一艘货船只要有一个中国船员在,就能顺利通过危机四伏的红海,似乎比得上美军宙斯盾舰的护航效果,外轮对中国船员的需求极可能导致他们工资的大幅提升。

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军在拦截胡塞武装的导弹和无人机、发动空袭以及部署航母战斗群等军事行动中,已耗资不菲。仅仅标准2导弹的发射成本就高达200万美元。计及整体开销,20亿美金是保守估计。与此相比,增加给中国船员的工资似乎省钱得多。

胡塞武装虽然没有真正击沉过任何货轮,但他们的策略并非单纯的破坏。1月13日对俄罗斯油轮的误攻更是警示了他们要更加谨慎,其实质目标在于通过军事威慑吸引对北部地区的投资,以及迫使以色列撤出加沙,取得某种战略优势。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胜利的定义局限于军事击杀上。历史上,例如英帝国在赢下了几乎所有战役后,最终还是丢失了印度、非洲和北美等殖民地。同样,美国也在越南和阿富汗面临类似结果。战争的结局往往与耗费与产出的比例有关,而非单方面的战场胜利。

也门胡塞武装的战略显然是耗损对手。在家门口采取小规模却频繁的军事行动,无疑要比远离本土部署庞大舰队的美军来得经济。美国由于国际形象和对人道主义问题的考量,无法对也门实施全面的海上封锁,而胡塞武装的策略正巧打中了这一软肋。

如今的全球政治版图正依旧在重画之中,也门胡塞武装的行动可能将成为多极世界秩序下的一个样本。他们无声的一击,或许比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更能引起国际社会对冲突新规则的思考。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预见,当前的冲突格局不仅对于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有所影响,更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的全局性议题产生深远的波及。在这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行动都将重新定义未来的国际关系。而中国在这场棋局中无疑扮演着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显然,红海上那些扬帆的中国货轮,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35bc4162adddf162dbdc186a9570a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