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云物联的20年科研积累,形成数字农业“6+1”服务模式

2022-05-05     35斗

原标题:烽云物联的20年科研积累,形成数字农业“6+1”服务模式

本文来自35斗微信公众号,作者孟星。

当前农业面临供需不匹配、劳动力断层、农产品质量差等问题,数字农业的众多从业者希望通过标准化、信息化来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质量问题,从而让农民和消费市场达到双赢。

“烽云物联”即为众多数字农业创新者中的一员,近期,35斗采访了“烽云物联”创始人刘志刚,他为我们解析了“烽云物联”“6+1”数字农业服务模式,并分析了当下数字农业行业面临主要痛难点问及发展思路。

一、自主研发生产6大硬件产品,助力农业信息化

“烽云物联”位于西安市高新区,公司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和教授专家技术实力,目前是中科院、中国电子工业ITSS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电科集团、阿里巴巴、华为技术、海康威视、陕西果业集团、中国水肥一体化产业联盟等的战略合作伙伴。

“烽云物联”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科研单位,目前拥有1个物联网产品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物联网产品研发中心、物联网集成软件研发中心)、3个市场运营服务体系(智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工业物联网信息化服务体系、物联网信息化平台运营服务体系)。

图:“烽云物联”“6+1”的产品组合

“烽云物联”自主研发生产了6大硬件产品,包括气象墒情监测站、智控捕虫灯、环境集中调控设备、虫情测报站、水肥一体机、环境识别监测站,这些硬件上的数据最终被集成到丰云远程智控终端上,这一产品模式被刘志刚概括为“6+1”模式。

图:“烽云物联”硬件产品实地应用

刘志刚认为,当前农业发展存在资源分配、人才断层、销售阻滞等问题。当前农业采取的小农经营的模式,政府近年来正在进行试点推广大农场模式或企业化运作模式。对于企业来讲,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的数字化,有了数字化才能解决标准化问题,有了标准化才能解决规模化问题,有了规模化才能解决产品的优品优价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目前从事农业的一线人员太少,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人才断档的情况,国家层面正在进行农民职业培训,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就是把农民留在农村。而企业能做的就是提升数字化能力,降低人力成本,保证农民的增产增收。

第三个问题是销售环节的问题,标准化环节的缺失,导致农产品价格高、农残多、质量差,常面临销售困难。

刘志刚认为,一个好的农业信息化团队必须拥有三方面的能力:硬件技术、软件开发、农业产业化背景,缺乏对农业面临的具体问题的体认,是做不好农业的。

二、依托西农20年科研成果积累,形成4大模型库

创始人刘志刚本科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农业信息化评审专家、乡村振兴数字委员会主任。2001 年开始从事基于窄带通信的物联网研究工作,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开发了自主产权的烽云系列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平台,于2014年联合西农科研团队创立“烽云物联”。

图:烽云物联创始人刘志刚

目前,“烽云物联”划分了三个市场服务团队:设计规划团队负责项目前期可行性调研、智慧农业信息化团队负责物联网、大数据产品研发、水肥一体化团队负责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烽云物联”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多年的科研成果积累,建立了4大模型库。植物生长模型库、病虫害防御模型库、水肥一体化模型、环境调控模型等,通过病虫害防御库对植物的病害虫进行精准识别并及时处理,通过水肥一体化设备测算土壤的微量元素、精准补充营养,通过环境调控模型对温光水气实时进行监测并及时调控。整套设备每3-5秒进行1次数据采集,使得其数据采集的精确度较高。

已经服务过的品类包括苹果、猕猴桃、马铃薯、食用菌产业、中药材、粮食作物等。在品类和服务区域的不断扩张中,“烽云物联”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模型库的建立。为什么建立模型库重要?刘志刚认为,模型库代表的是一系列的标准,是推动数字农业的基础,

目前“烽云物联”尚处于科研成果转化阶段,因此在市场资源拓展方面面临一些挑战,未来将引入专业的合作伙伴拓展渠道。

关于数字农业,刘志刚认为,数字农业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等方面,而智慧农业是数字农业的高级阶段。

谈及未来规划,“烽云物联”有两个方面的打算:积累资源,搭建企业对接平台,链接全产业链上各方资源以及金融、交通运输等行业资源,形成类似滴滴、饿了么等服务模式;引入资金,建立模型库,推广数字化平台。

目前服务区域已经扩展到陕西以外的11个省份,海外市场已经扩展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未来希望经过几年时间沉淀形成遍布全国的渠道商网。

图源:受访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27db60875cd0524c21fe0f86babf2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