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代 | 九江文史——元结与瀼溪

2023-03-27   冯晓晖

原标题:陈新代 | 九江文史——元结与瀼溪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为陈新代老师的最新作品。

陈新代(作者像)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县人。唐朝大诗人,其写的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后人称其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他在天宝十二年(753)中进士,但两年后就遭“安史之乱”,来到江南避乱,与瑞昌瀼溪结下了不解之缘。

居在瀼溪之滨,自号瀼溪浪士。在此写下了多篇与瀼溪及瀼溪邻里有关的诗,如《与瀼溪邻里》:“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终以瀼溪讼,无之天下论。”表现了元结对瀼溪的热爱和与邻里的亲密关系。

在瀼溪只住了一年,第二年到长安受诏,受推荐任山南东道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军功卓著,擢荆南节度判官。在上元二年(761),曾领荆南之兵镇九江。这时,他又回忆当年和瀼溪邻里的情谊,并抽空到旧地看望邻里,写下了《喻瀼溪乡旧游》诗:“往年在瀼滨,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人见我惊。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节录)” 该年,元结以母病辞官,移居武昌樊口。

由于元结和瀼溪有这样一番情缘,所以在瑞昌有不少元结瀼溪纪念地,如县城有三贤祠,祀苏东坡、王十朋和元结(其原址为现在的文昌阁寺)。

南阳镇有元公祠、元次山墓、元结夫人墓、次山书院,县城有瀼溪公园、瀼溪西路、瀼溪东路、瀼河南路等等。

上月与方国栋会长到瑞昌考查元结的纪念地,在南阳见到他的墓、祠、书院,但除了元次山祠和三贤祠在同治《瑞昌县志》上有记载之外,其他的均无历史传承,应该是瑞昌民众对元结的尊崇,如其墓碑头上还刻着“有求必应”,把坟墓当作消灾祀福的神灵来供了。在元结的老家河南鲁山县的县志上查到,元结逝世后,其实是葬在家乡鲁山县北许坊保青条岭,并有颜真卿为他撰写的墓志铭碑,这应当是真实的。

所谓的瀼溪,也就是被称为湓水的同一条河流,元结在《瀼溪铭序》中就写道:“瀼溪,盖湓水分称”。它发源于瑞昌青山,从西南流向东北,经县城郊、赛湖、八里湖,原来的龙开河未填,曾是瑞昌通九江的一条水道。它经常发生水灾,如康熙五十五年,霪雨连下五个多月,河水泛滥,城里可以行舟,因为瀼溪是绕城的,城墙三面都倾塌。难为当年知县郝之芳,想出各种方法进行修膳,但终不能根治。

解放后,政府大力加以改造,增髙圩堤,拓宽挖深旧河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委动员全县民工,在大塘畈南山脚新开一条宽180米,深2米的新河道,使瀼溪不再绕城,彻底改变了这带易受水灾的面貌。但改革开放后,瑞昌城区扩大了几倍,新开的瀼溪仍临近城区。

我有幸见识过这条未曾改变过之前的瀼溪,那是在1971年3月,我们搞罗迈生展览出差到瑞昌,睱时在城郊,见到河上的一座用园木成排搭建的木桥,古朴风姿,遂用钢笔画了幅瀼溪木桥的写生,现在这里己平填成了城区,溪上的那座桥,现在是看不到了,这幅画也就成了原瀼溪的真实写照。

读后记:本篇图片甚多,因这是陈老师发的朋友圈。陈老年事已高,但仍在孜孜不倦地进行严谨的文史研究,令人敬佩。

浔阳叙话: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