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地产&焦点财经
作者|陈盼盼
编辑|吴亚
如无意外,保利发展或将成为2023年百强房企销售额榜单上的第一名。根据多家机构统计的数据,自2022年8月起保利已连续16个月销售额居首位。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最新的2023年前11月,保利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3995亿元,超出第二名万科565亿元,超出第三名中海地产1100亿元。
这将是保利时隔10年之后,销售额首次回归到行业前三的位置。早在2017年时,时任保利董事长的宋广菊就曾提出要在二至三年内“重回行业前三”的口号。但直到这位“地产铁娘子”退休,保利都未能如愿。
2021年7月宋广菊因年龄原因宣布正式辞任保利董事长,接班的刘平则为保利制定了更高的目标:进三争一。就2023年前11月的销售额表现来看,刘平的目标实现有望,但纵观保利2023年以来的经营动作、财务数据,其仍需直面销售转淡、土地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承压、以及债务走高等现实挑战。
在今年6月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刘平曾言,“2022年我们业绩下降了15%。这也让我进一步思考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我经常都在思考企业的危机问题,压力很大。”
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2023年1-9月,保利实现总营收1926亿元、归母净利润13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9%、1.33%;整体毛利率19.37%,系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
销售转淡:11月单月降15.61%
楼市情绪趋弱,市场复苏动能不足,百强房企销售端的表现普遍不佳。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全国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29.2%,环比下降0.6%;2023年1-11月,百强房企销售总额为57379亿元,同比下降14.7%,降幅相比上月扩大1.6个百分点,销售额同比连续5个月下降。
克而瑞也指出,当前楼市复苏动能不足,企业销售端受制于市场整体需求和购买力,表现仍保持低迷;百强房企2023年业绩降幅预计将在15%左右。
就保利而言,据其披露的11月运营数据,11月单月,其实现签约面积159.4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9.57%;实现签约金额312.37亿元,同比减少15.61%;环比来看,该签约额较10月环比下降5.6%。
2023年1-11月,保利实现签约面积2257.5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6.25%;实现签约金额3995.04亿元,同比减少0.16%。
不过,虽然市场整体低迷,但也有部分央国企销售业绩仍实现了正向增长。例如,11月单月,越秀地产、绿地控股、中国铁建等房企销售额均实现环比增长。
2023年1-11月,中海、华润、建发、华发、国贸地产等房企销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0%。
在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看来,“这些绝大多数属于央企、国企,融资保持通畅,拥有品牌优势,销售表现较好。”
与行业头部梯队的其他公司相比,保利的销售业绩增长压力显然更大一些。刘平在6月的专访中也曾直言,“不确定的时期最大的危险,是自身跟不上变化、止步不前。”
今年10月17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保利发展展望评级由“稳定”调整为“负面”,中海、华润置地仍保持原有评级及展望。
惠誉在评级报告中称,“由于下滑的销售和回款或将影响保利发展的现金流入,从而影响其降负债的进程,从中期来看保利发展的杠杆率或持续高于45%”,这触发了惠誉此前采用的负面评级行动的杠杆率阈值。
据惠誉测算,2023年中国全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额将下滑10%—15%,降幅大于此前0%—5%下降的预期。
鉴于行业销售的小幅下滑,惠誉预计2023年和2024年保利发展的销售额每年或将缩减5%,而此前惠誉预测该公司销售额为2023年增长5%,2024年持平。
目前,楼市仍在筑底。12月7日,中指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房地产市场2023总结 & 2024展望》报告,认为2024年新房销售市场依然面临调整压力。
中指研究院预测,在中性情形下,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9%,规模在11亿平方米左右。乐观情形下,2024年,宏观经济持续恢复,居民置业意愿有所好转,叠加城中村改造如期推进,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或可实现小幅增长,绝对规模略高于12亿平方米。
图片来源: 中指研究院《中国房地产市场2023总结 & 2024展望》
“而在悲观情形下,2024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居民收入预期不稳以及房价持续下跌影响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约8.6%,规模低于11亿平方米。”该机构指出。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高居榜首的保利也不能有半分松懈,还需竭力冲业绩,保障回款。
毛利率隐忧:2023年前9月降至19.37%
保利能在行业调整期一举登顶,除了对手退步,离不开逆势拿地、核心城市的贡献。尤其是近两年,保利在拿地选择上更近聚焦高能级城市。
今年9月末,保利斥资1082亿元拿地约68宗,其中38个核心城市拓展金额占比99%,同比去年增加9个百分点;一二线城市拿地金额更是高达83%。
核心城市拿地力度的持续加大,也导致保利的土地成本快速上升。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保利的土地成本由650.69亿元增加至1014.63亿。期间,公司新增土储楼面价由7388元增加至2022年的1.53万元,增幅达106%。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截至2023年11月,保利权益拿地金额813亿元,拿地面积为546万平方米。据此测算,保利新增土储楼面价为1.49万元。
土地成本增加了,销售价格是否增加了?综合公告来测算,2023年前11月,保利销售均价为17696元/平,同比增长6.5%,较2021年均价16049元/平增加9.3%。
“土地成本连年大幅增长,签约均价和结算单价增长却不明显,两者之间不断缩小的‘ 剪刀差’使得保利毛利率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银河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拉长时间线来看,最近一个完整财年即2022年,保利的整体毛利率为21.99%;到了2023年前9月同比下滑5.1个百分点至19.4%,系2003年有历史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同期,保利2022年归母净利润下降33%至183.5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该数据为132.93亿元,同比增长1.33%。
还需注意的是,保利正在“酝酿”资产减值计提,这或将进一步影响其在2023年的利润表现。
据澎湃新闻报道,保利曾在11月6日召开的电话会议上表示,“最近一年公司拓展了约5200亿元的货值,从结构上来看有75%的货值在核心的38个城市,去年在谨慎的原则下公司还没有做减值,但今年需要重新评估一下减值的需求,以风险防控为主。”
财务压力上升:2023年前9月净负债率达62.9%
经营业绩承压之外,保利的财务压力也在持续增加。数据显示,与其他规模相当且拥有国资背景房企相比,保利的负债率偏高。
以净负债率为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保利的净负债率为62.9%,而万科、招商蛇口分别为53.9%、净负债率41%;同期,保利发展剔除预收款项资产负债率为66.2%,已逼近“三道红线”要求的70%的底线。
不过,去年11月以来,地产政策的优化打开了房企融资的空间,作为头部央企的保利发展拥有低成本且通畅的融资渠道,应付短期负债绰绰有余。
企业预警通显示,今年以来,保利有116亿元境内债券到期,而其仅在一季度就发行了短期融资及公司债合计65亿元。
到了二季度,保利的融资动作有所减少,仅在5月初正式成立一笔住房租赁定向资产支持票据信托,其中优先级规模8.361亿元,次级规模0.929亿元。
近期,保利又在上交所成功发行9.41亿元ABS,这是其20亿元新储架下的首期产品。保利还透露,“今年四季度或者明年一季度还有机会进行股权融资,100亿元的融资体量变化不大,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公司还是想尽量有资金扩充,扩大规模,想扩大权益杠杆。”
但值得警惕的是,保利的应收账款和预付款项在不断增加,坏账风险也需关注。截至今年6月末,其应收账款为47.13亿元,较期初增加10.74%;预付款项374.81亿元,较期初增加66.17%。
图片来源:保利发展2023年半年报
而在2023年半年度报告中,保利曾披露应收账款欠债的前5大企业,其中除碧桂园一家子公司外,其余4家均为地府政府所控制的公司;所欠预付款的前5家企业则均为厦门市土地发展中心、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等类型的地方政府机构,合计预付款162.72亿元,占整体预付款超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