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预告片捕获百万观众,从《长月烬明》看国剧服化道进化史

2023-04-13   深度文娱

原标题:一支预告片捕获百万观众,从《长月烬明》看国剧服化道进化史

“终于等到了,《长月烬明》的妆造太美了吧。”

4月3日,仙侠剧《长月烬明》宣布定档并释出预告片,“敦煌风”“妆造”等相关话题立刻成为社交场域的讨论热点。这部剧集,仅靠一支2分多钟的预告片,便在24小时之内吸引了五百万观众预约播放。

此外,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也有大量网友在讨论这部剧集。这几年仙侠剧热度出现下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仅凭一部预告片就能引发如此多讨论的盛况,与其他剧集项目相比,《长月烬明》的原著IP,在网文届并不算知名,它在社交场域的破圈,与这部剧的服化道有着直接关系。

从演员阵容来看,白鹿在90小花中尚属待爆,与真正具备扛剧能力的“仙侠一姐”杨紫还有很大差距;罗云熙虽曾靠“小鱼仙倌”走红网络,但后续剧集很少有再达到《香蜜》那般高度的;陈都灵、邓为等其他演员的影响力,也多局限在小圈层。

换言之,仅凭粉丝的力量,很难在各个平台引发如此热烈的讨论。真正让这部剧破圈的,就是它从定妆照开始,呈现出的不同于当下其他仙侠剧的独特“卖相”。

不妨以这部剧作为一个节点,回看国产古装剧服化道的进化史,以及在当下年轻人对于古代服饰、形制等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服化道如何在契合故事与尊重历史中找到平衡点。

当“丧葬风”变为“敦煌风”

这不是《长月烬明》第一次靠着服化道破圈,早在该剧释出演员定妆照时,就靠着“敦煌风”引起过一波讨论。

根据微博“考古”,深度文娱(ID:shenduwenyu)发现,在该项目启动之际,制作方曾发微博表示困扰于要如何把剧中人物造型做出新意,评论区则有网友建议,去看看敦煌风格。这或许就是这部剧的服化道一改仙侠剧以往的白色简约风格,转走华丽精致路线的原因。

从严谨的角度出发,必须指出《长月烬明》的“敦煌风”并非对敦煌石窟造像的绝对复刻与还原,而是借鉴了其配色、服饰形制等为己所用。“敦煌风”,只是对其服化道风格的一种泛称。

为什么从定妆照开始,《长月烬明》就被大众所关注及讨论?是因为这几年的仙侠剧,走入了过于“清汤寡水”的怪圈。

提到“仙侠”,大多数人脑海中反馈的第一个词就是:飘逸。妆造团队也是这样想的,因此仙侠剧的造型多以白色或近乎于白的浅色为主,营造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除了衣服颜色浅淡以外,仙侠剧的服饰大多层层叠叠,且质地轻飘,以此塑造角色仙气飘飘的形象。

这种造型,在吊威亚、吹风的时候,确实看起来很有几分“我欲乘风”的飘逸。但电视剧是视觉消费产品,当画面中所有人物都以浅色为主时,画面自然不会好看,观众称其为“丧葬风”也不算刻薄。

除了服装走浅色路线以外,仙侠剧的造型,特别是妆发也开始走上“清汤寡水”之路。女性角色的头型,以半丸子头为主流。所谓半丸子头就是半披发,比起繁复的盘发,半披发能营造一定的头包脸效果,也确实更有楚楚可怜的少女感。

但令观众不满的是,这些年的半丸子头造型越来越偷懒,“就插几个珠钗完事,哪里有神仙的感觉”。特别是在汉服普及度越来越高的现在,当观众看到演员的妆造还不如自己平时出街时华丽,又怎会感到满意。

而仙侠剧的寡淡,尚且还可以说与剧中人物设定需要绝情断恨,达到太上忘情境界有关。但当这些年“丧葬风”从仙侠剧刮到了古偶剧,观众的不满情绪也就到达了临界点。

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与背景下,《长月烬明》释出了定妆照,让苦“丧葬风”久矣的观众眼前一亮。

以引起讨论度最高的“十二神”为例,这是一段剧中剧的情节。包括罗云熙在内的12位神明,造型不再是白色或浅色,而是借用敦煌壁画中的形象配色,大胆使用高饱和度进行撞色,配合海报手绘的纹饰,确实很有神明的感觉。

其余角色,如女主白鹿释出的几套造型,也不再是一味地浅色系,也包括橘色、红色、青绿色等较为明艳的颜色。女主在剧中设定为凤凰,头饰则以金色居多,而非仙侠剧最爱的银色。

在大众对仙侠剧热情已经出现下滑的现在,《长月烬明》的未播先火再度证明了,服化道对一部剧集的重要性。

“丧葬风”是如何出现的

别看如今观众提起清汤寡水的“丧葬风”恨不得令其彻底在剧集中消失,在“丧葬风”刚出现的时候,它也被赞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存在。

这就不得不从国产古装剧的造型历史说起了。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一部国产古装剧《武松》投入拍摄,这也是国产古装剧服化道部门摸索前进的开始。那时候的古装剧拍摄周期很长,比如红楼梦前后拍了好几年,专家有大量时间去钻研服化道的呈现,以及如何用较小的成本营造出华贵真实的效果。此外早期国产古装剧的服化道,也向戏曲取了不少经。

且不说《西游记》《红楼梦》这两部人尽皆知的经典,以三世轮回为看点的《法门寺猜想》,剧中女演员的造型就呈现出一方面符合历史真实,一方面又有戏曲造型夸张的特点。

90年代末影视剧市场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像80年代那样几年磨一剑的情况越来越少,“服化道”的重要性被后置,让渡于影视内容。

现在有不少被称为“宝藏剧集”的电视剧,仔细回看服化道,已经不止是不考究的问题,而是写意或者说随意。比如周易影视出品的一系列古装奇幻剧,剧中角色的服饰半古半今,造型也很难在历史上找到相关的出处,但靠着内容本身还是俘获了不少观众。

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年已经有媒体对于影视剧特别是古装剧服化道“混搭乱搭”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类剧集有不尊重历史、不尊重传统的嫌疑。

即使是现在颇受好评的《大明宫词》等历史剧,剧中部分人物造型也有乱搭之嫌,比如周迅饰演的小太平那一身白羽装。只是时代的滤镜,让这些东西在当下被忽略掉了而已。

2005年,游改剧《仙剑奇侠传》播出,开启了国产游改剧的先河。此后《仙剑奇侠传3》《轩辕剑天之痕》等知名游戏,均被改编为影视剧与观众见面。

这类剧集因有游戏IP为基础,剧中人物造型也多参考了游戏中同名人物立绘及服饰,这使得在服化道方面呈现出一种二次元化、动漫化的感觉。而这种妆造风格,又在同时影响着同期其他古装剧。

而“丧葬风”,或者说这种以浅色、简约为主的古风造型出现时,观众正苦于古装剧中各类高饱和度配色及复杂到有些怪异的妆造。浅色系造型,恰如一股清新之风吹入观众心里。

从时间上来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应该是这类飘逸空灵风格的集大成者。在这部剧之前,偶有其他剧集也走过类似路线,但破圈程度不及它。也正是因为《三生三世》的热播,使得后续一大批仙侠剧都在模仿它的服化道风格。

而在批量生产同质剧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流水线作业的情况。加上仙侠剧热的加持,就算是服化道雷同也有人买单。导致市面上不走心的“丧葬风”作品越来越多,观众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高。

出圈只是第一步

其实在《长月烬明》播出之前,不少古装剧就已经开始从寡淡转向华丽。

比如2020年播出的孟子义、李艺彤担双女主的古言《浮世双娇传》,服化道就以华丽明艳为主;正在拍摄中的,杨幂主演的《狐妖小红娘》,从部分流出的物料来看,也不再是半丸子头和浅色系,杨幂饰演的涂山红红,衣饰也红色居多,且有不少盘发造型。

由此可见,从寡淡转向华丽,已经是影视剧服化道风格的大势所趋。但出圈,仅仅只是个开始,特别是在当今年轻人对于古代服饰的知识储备量不亚于部分从业者的情况下,如何在尊重历史与符合审美中做好取舍,才是关键。

即使是备受好评的《长月烬明》,也被部分古代服饰爱好者指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敦煌风。但其实从过去许多例子不难看出,一板一眼地还原古代服饰并不能照顾到大众审美,比如翠眉、口黑、啼妆、半面妆等。所以以艺术家画作风格,作为剧中服化道的审美来源,反倒是一种折中的选择。

还有服饰的形制问题,许多剧组在置装时,只注重审美而忽视其他,追求美无可厚非,但不要一味追求造型好看,而忽略了其他,电视剧是一种大众文娱产品,正因为它的传播性广,才更要注重对其中细节,特别是是否符合历史的核实。

另一个问题,是国剧经常出现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问题。即,当简约风流行时,所有剧组无论适不适合都在走简约风,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这就很令人担心,这股华丽风的妆造,会不会因为不加节制地滥觞,很快被观众所厌弃。

无论华丽也好,简约也罢,最终还是要根据剧中人物性格来决定,而不是因为当下市场流行什么就要一味地走什么风格。80年代的那些经典剧集,如《红楼梦》以服化道来丰富、强调人物及其性格的做法,至今仍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值得指出的是,《长月烬明》虽然是靠着“敦煌风”“华丽感”出圈,但“寡淡风”也没被剧组完全抛弃。

以陈都灵为例,她在剧中分别饰演凡人叶冰裳、神女天欢和魔族妺女。叶冰裳的造型,就是以淡色居多,而陈都灵自己在采访中表示,她饰演的角色衣服颜色深浅与人物性格有关,“衣服越浅,人就越坏”。

陈都灵最出圈的一组图,则是神女天欢的定妆照。那同样是一组白色为主体的造型,但通过臂环、头饰以及结手印等方式,营造出了神女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感。由此可见,“寡淡”用好了,也是可以做出华贵的效果。

当然,比起女性角色来说,男性角色的服化道设计如果能突破黑色、红色这种传统配色色系的桎梏,说不定会让观众有惊喜感。

目前剧集正在热播,对于内容本身大众反馈褒贬不一,但从妆造出圈这点来看,必须承认《长月烬明》确实做到了靠好妆造为剧集做了一波扎实宣传。希望未来更多影视剧项目能重视起服化道,根据剧集需要而不是潮流走向来做造型,让观众看到百花齐放的荧幕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