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有两部韩国电影受到关注,一部是拿下金棕榈,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一部是在午夜展映单元放映的《恶人传》。
《恶人传》
美国鬼才导演,擅长拍西部片和黑帮片的昆汀·塔伦蒂诺,直言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期待这部电影。
昆汀·塔伦蒂诺
不过,从最终反响来看,《恶人传》表现平平,豆瓣评分7.7,没有摘得任何奖项。
来自豆瓣
《恶人传》讲述黑帮头目张东洙(马东锡 饰)和警察郑泰硕(金武烈 饰)联手追捕连环杀人犯姜京许(金成圭 饰)的故事。
官方宣传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未曾明确,比较接近的是2004年轰动整个韩国的柳永哲杀人案。
但,该事件已经在2008年被改编成了电影《追击者》,导演是罗泓轸。他在随后的2010年拍出了同样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黄海》。
《追击者》
没有哪个国家比韩国更热衷于拍真实事件改编的犯罪片,这已经成为韩影的一大类别。
2003年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改编自韩国三大悬案之一,1986年京畿道地区连环杀人案。
《杀人回忆》
2007年《那家伙的声音》,改编自1991年轰动韩国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
2013年的《辩护人》,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故前总统卢武铉在担任律师时,为釜林事件辩护的故事。
《辩护人》
而2011年的《熔炉》和2013年的《素媛》,可谓把此类影片的影响力推到了高潮。
《熔炉》中基于真实的对聋哑儿童的性侵事件,不仅受到了韩国国家的高度关注,直接促成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的诞生,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熔炉》
随后同样讲述性侵的《素媛》,更是赚足了中国观众的眼泪。
《素媛》
有那么多的珠玉在前,《恶人传》看似难以超越,实际上却有它的新意在——
既有黑帮,又有连环杀人案。
人物善恶界线模糊,甚至“全员恶人”。
黑帮头目张东洙心狠手辣,影片开始不久便有一场张东洙和他人的交锋,相当生猛。
直接徒手生生掰掉小弟两颗门牙,泡在酒里,鲜血晕染开来,看得人胆战心惊。
但在近结尾,借伞给淋雨的女生,又流露出了他的铁汉柔情。
他被无差别杀人的姜京许偷袭,是唯一在姜京许刀子下活下来的人,为了报私仇,他开始找凶手。
张东洙被偷袭
但是到了影片后面,尤其是他借过伞的女生被残忍地杀害,张东洙一下子从椅子上站起来,尖锐的声音中是压抑的愤怒。
张东洙喊手下立即搜索凶手:“给我起来!”
我想那个时候,他抓捕凶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报私仇。
而警察郑泰硕,为了抓捕罪犯不择手段,不仅和黑帮交易,在利用黑帮的力量找到罪犯之后,为了抢夺罪犯,不惜开车碾压张东洙。
再把他手下的势力一网打尽,一箭双雕。
一切为了升职。
结尾,郑泰硕被授予嘉奖,谁也不知道,一脸正气的他做过什么。
谁也不知道,最后他和活下来的张东洙有过怎样一场交易。
他提供给张东洙指控凶手姜京许的证据——一张便条,上面写着张东洙杀死他人的罪行。
但被郑泰硕掐去了头,伪造成了姜京许的罪行。
郑泰硕甚至还想把这桩罪行嫁祸给死去的张东洙的小弟。
“我们可以说是吴松干的”
张东洙和郑泰硕的善恶多变,反倒衬出凶手姜京许的乏味。
影片并未呈现凶手极端人格的形成过程和历史渊源。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冷酷、阴森的变态杀人魔K。
演员金成圭演得非常好,眼神中的冷酷让人过目不忘,呈现皮下的反社会人格。
这让我更想知道他的心路历程。
很可惜,没有。
在2008年《追击者》中,有一场专门呈现凶手内心的戏。
专家的一阵见血,击溃了凶手的心理防线,他瞬间猛扑过来。
凶手在失控之前,经历了一个很值得玩味的过程。
专家根据经验,一上来就询问凶手的感情生活。
凶手压抑不住内心的不安,不停地反问:“你为什么想知道?”
“我问你,为何想知道?”
被点破软肋(性无能)后,凶手那种想逃逃不了,想掩饰又无力的表情,完全暴露出他内心深深的自卑,和越来越难以压制的恼羞成怒。
“闭嘴”
失控前的一刻,犹如暴风雨前的平静,空气中充满张力。
这是《追击者》一华彩之处,《恶人传》少了对凶手的深挖,影片成色有所不足。
这样的不足也体现在对两位主角的描绘中。
纵观全片,对张东洙的描绘依然停留在“以暴制暴”,对他“恨”的心理描绘几乎没有。
人物缺乏精神支撑,更不是一个以复仇来获得精神解脱的人物形象。
你会觉得整部影片略显苍白。
那么,静静地欣赏暴力美学就好了。
可是,暴力美学依然是以人性作为基础的。
对人性的表达不充分,直接影响了暴力美学的体验感。
不知昆汀看完是否略觉失望?
不过,《恶人传》的结尾大快人心,张东洙入狱后,如愿和姜京许分在同一所监狱里。
那笑脸啊~
那恐惧啊~
最终,他手刃了凶手。
不同于以往韩国犯罪片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或悬念式的结局,《恶人传》不仅将罪犯投入了监狱,还将“以暴制暴”贯彻到底,让黑帮老大亲手将其手刃,不愧为硬核爽片!
(作者:天涯小鸟)